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我們今天去野柳踏青喔

趁著今天陰天的好天氣,我跟弟弟跟媽媽去野柳踏青。


風景很漂亮啊。




看起來很有冒險感覺,神祕的登山道路。


媽媽18歲來的時候,還是完整狀態的女王頭。


然後很努力的爬山。


我們終於來到最高點了,征服了微波塔,塔邊有一個小涼亭可以稍事休息。


然後下山回程時,猛追著蝴蝶拍照。




下山時,時近中午,剛好在出口的特產街逛街及吃午餐。


created by picasa2html.com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人們總是說,生命短暫遺憾,但事實是,只要有勇氣踏出第一步,它可以過得很長,也沒有遺憾。

請參考今日網摘──這九件事再不快去做,你一定會後悔 - 時事 - 每日財經網摘- 商業周刊
請參考9 Things You Will Regret Not Doing Sooner

有些事情發生時,你會作出回應,但事後,你會希望你當初是以不同的方式去處理它。但最終,你還是得接受了它,並盡力使之引以為誡,但是,仍在內心深處,仍有所遺憾。

不過,沒關係,只要你有勇氣做決定,永遠都不晚。你還活著,你還有機會去嘗試,有機會去做你想做的事、去成為你想成為的人。現在,你就有機會去改寫未來的遺憾。

1.用勇氣踏出第一步:
&nbsp&nbsp&nbsp&nbsp&nbsp不要放棄自己,踏出第一步的感覺遠勝於坐在桌前空想。
&nbsp&nbsp&nbsp&nbsp&nbsp即使只是一小步,但都是在前往目標的路上。
&nbsp&nbsp&nbsp&nbsp&nbsp就算你沒有做好百分百準備,即使失敗了,也比什麼都沒做來得有意義。

2.走出舒適圈,嘗試自己想做的事:
&nbsp&nbsp&nbsp&nbsp&nbsp你不能老是待在舒適圈,害怕失敗而不嘗試。
&nbsp&nbsp&nbsp&nbsp&nbsp你必須展現你的勇氣去嘗試,在每次的努力中,你將獲得信心、自尊以及你想要的生活。

3.就算與眾不同也要做自己:
&nbsp&nbsp&nbsp&nbsp&nbsp在成就別人之前,要先成就自己,這是自我成長。
&nbsp&nbsp&nbsp&nbsp&nbsp重要的是你要培養與你自己內心的小孩的關係,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是你的責任。

4.讓自己幸福是第一優先:
&nbsp&nbsp&nbsp&nbsp&nbsp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不滿?因為我們往往會選擇快速滿足物質的需要。
&nbsp&nbsp&nbsp&nbsp&nbsp追求快樂是需要努力的,在日常生活中注入意義,不是單純地佔有金錢,幸福在於成就某事的喜悅中,在於創造性努力的工作中。
&nbsp&nbsp&nbsp&nbsp&nbsp生命並不是取悅大家,你有責任,做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5.實踐:
&nbsp&nbsp&nbsp&nbsp&nbsp去練習持續實踐一件事,需要身與心的持續不懈,實踐的本質不在於完美的完成一件事的結果,而在於在實踐的過程中,找出小問題,去嘗試解決問題,衡量問題的解決方法,三思而後行前提應注意,勿坐而論道,應就事論事。
&nbsp&nbsp&nbsp&nbsp&nbsp專注在你的渴望上,專注於一個期望的結果,一遍又一遍在解決一切障礙。

6.多一點正面思考,不容絲毫負面情緒夾雜:
&nbsp&nbsp&nbsp&nbsp&nbsp負面情緒就像雜草,如果沒有連根拔除,它們會再長回來。
&nbsp&nbsp&nbsp&nbsp&nbsp因此你需要選擇你的態度,忽略甚至漠視那些打擊你的人、事、習慣,不把自己當做垃圾車般,撿取這些垃圾放入心中。
&nbsp&nbsp&nbsp&nbsp&nbsp當然,眼前會有難題和挑戰,但也有人把會挑戰轉化為機會,這些人擁有勇氣、決心和紀律,專注於積極的解決方案和工作方式,而能為自己創造美好生活。

7.把時間留給對自己最重要的人
&nbsp&nbsp&nbsp&nbsp&nbsp在人生的許多球中,最重要的球總是最容易破裂且失去的。
&nbsp&nbsp&nbsp&nbsp&nbsp把珍貴的時間留給家人和朋友的笑容、看著寵物逗趣的模樣、看著孩子的微笑、和你最重要的人享受親密時光,這些時光,都是無價的。
&nbsp&nbsp&nbsp&nbsp&nbsp我們生命有限,你要時刻感激你愛的人、愛你的人,不要等到他們不在了才感到後悔。

8.感恩你當下擁有的這一刻
&nbsp&nbsp&nbsp&nbsp&nbsp當你感受著呼吸的奇蹟,就應該抱持的感激。不只是大事情,對任何小事情也要盡可能的感激,說:「謝謝你。」
&nbsp&nbsp&nbsp&nbsp&nbsp就算你今天起床感到身體的疼痛,但你終究醒來了。
&nbsp&nbsp&nbsp&nbsp&nbsp就算現在的生活是不完美的,但它肯定是好的。
&nbsp&nbsp&nbsp&nbsp&nbsp你或許無法擁有所有你想要的,但你卻擁有了往前進的所需。

9.讓那些過去的過去吧!
&nbsp&nbsp&nbsp&nbsp&nbsp有時候,事情不會如你計劃般運行,我們有其他的事情來打擾,有些事情就是會卡在我們心中。
&nbsp&nbsp&nbsp&nbsp&nbsp但我們要學會讓它們過去,學習往前看。如果一直想著昨天,一直想要有所有問題的答案-事實上,你永遠不會有所有的答案,就不會有偉大的今天。
&nbsp&nbsp&nbsp&nbsp&nbsp重要的是你活著的這一刻,繼續下一個旅程、專注當下、全力以赴、相信過程,沿途將留下美好。請參考(來源:Marc and Angel Hack Life)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問對問題,找答案

請參考博客來書籍館問對問題,找答案,作者:尼爾.布朗、史都華.基里,譯者:羅耀宗、蔡宏明,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11年09月08日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主要在教導說: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對的,對的理由何在,理由可以令人信服嗎,有無其他的理由。



在目前的世界,有許多的人無時無刻想要引導我們相信他們所講的話,

 

我們必須常常自問:「他們所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我們自己說的話有沒有道理,而道理所引用的理由經得起推敲嗎?有無謬誤的存在。」



養成自己能從與自己或他人互相對問的過程中,不斷地改變自己,不斷地尋求真相。

 

在這過程中,也許會突然發現一些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觀點存在,也許會讓自己開始檢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信念。



以下僅是本書的一些摘要,有興趣者可以去找書來看:


1.批判性思考有二:

(1)弱義性批判是防衛自己,抗拒他人論點的不合理之處。

(2)強義性批判是全面評估所有的論點,尤其是自己本身的論點。



2.議題和結論為何:


     (01)描述性議題所討論的是,尋求事物的軌跡、秩序。

指示性議題所討論的是,涉及事物結果、真相、對錯。

描述性議題:抽煙會導致肺癌。指示性議題:我們應當立法防治菸害。

描述性議題:缺乏自信會自卑及自傲。指示性議題:想成功,要先擁有自信。


     (02)結論是因有理由支持,若沒有提出理由,就沒有結論,只是一般性的推論。



3.理由是什麼:能夠證明觀點正確無誤的證據。


     (01)理由的種類:1)引用他物。2)自身體驗。理由型態:行為、數據、事件所導致的結果。


     (02)必須強迫自己尋找新的理由:為了自己的成長,這是很重要的,去瞭解他人的理由,

明白這世上還有一些思慮更周延的理由,是我們所不曾接觸明瞭的。
 


4.曖昧不清的語詞:


     (01)下結論的理由若是曖昧不清的語,則表示說事實可能含有多種觀點存在。


     (02)每個人所偏重的價值觀不同,導致論述互相衝突。

在以下的兩價值觀互相衝突時,自然會有所偏重於其中一方。

例如:忠誠與誠實,秩序與自由,團體與個人,冒險與安定,環保與工業等議題。


     (03)謹記,因為要說服他人的人是我們,所以,語句不明的責任歸屬問題,

也全都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沒有把論述的內容說清楚,他人不一定要同意或拒絕我們的論述的內容。



5.描述性假設:


     (01)此假設型態是指在句中未曾明述的概念,此概念讓理由與結論有所連結。


     (02)避免去分析瑣碎的假設,需找到最具關鍵爭議性的遺失連結,

也就是:理由正確,結論是不是仍有可能錯誤還有什麼也必須正確,才能決定是否接受這種假設。



6.推理有無謬誤


     (01)檢視謬誤一:提供的推理是否依賴錯誤或不正確的假設,有沒有其他理由可以與之相比較。


     (02)檢視謬誤二:給予的支持理由或是揭露的資訊是否和結論有關,會不會影響後續的發展,事實上,想要尋找完美的解決方案的作法,會不會只是意圖轉移我們注意力的方法。


     (03)檢視謬誤三:在先假定結論已經正確的前提下,以此,提出支持理論的理由。


     (04)檢視謬誤四:不分青紅皂白地訴諸群眾共有的情緒或引用權威者的理論,意圖自圓其說。


     (05)檢視謬誤五:扭曲對手的觀點,使其成為容易受人攻擊的言論之時。但其實,這是意圖使人去抨擊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觀點。


     (06)檢視謬誤六:一廂情願及二選一的預設立場:我們總是希望推理與結論都符合我們的判斷,所以,符合的就是對的,不符合的就是錯的,以為只有兩種選擇存在,實際上選擇可能多於兩個。。


     (07)檢視謬誤七:顧左右而言它,不去討論原來的議題,而是,另外提起會引起人反駁或贊成,且好像與原來議題有關的話題,將注意力由原來的議題轉開。


     (08)檢視謬誤八:看起來好像是有支持的論點,實際上只是把支持的論點用不同的詞彙再把論點說一次,這樣只是迴避問題而不是再思考如何證明結論的對錯。
 


7.證據有多好:


     (01)如果希望他人接受事實,要先自問三個問題,為什麼我應該相信這是正確的?這個事實需要哪些證據支持?證據在哪裡?你能證明證據的可靠度嗎?


     (02)大體而言,在收集資料的眾多方法中,第一手消息(親身體驗的觀察者)的可信度,應該高於次級消息(仰賴他人提供資料)的可信度。


     (03)但觀察者和鏡子不一樣,無法以純觀察的角度來反映現實狀況,因個人經驗和生活背景的關係,其大腦會自動影響自己的判斷,並過濾所聽到的和所看到的事情,使其符合個人的期望。


     (04)科學檢驗的證據可作為確認事實的重要指引:一是可重複性,能公開讓他人也能進行同樣的檢驗動作;二是可控制性,將主觀因素減至最低;三是語言的精準性,使用的語言必須前後一致,不可有混淆不清、模擬兩可的詞彙出現。


     (05)我們需自問:兩件事拿來比較時,相類似的地方與差異的地方有哪些?是不是有其他原因?我們必須瞭解:同樣的證據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是否有其合理結論。


     (06)事件的「唯一成因」與「成因之一」的不同,我們要記住:我們找到的任何單一成因,都比較有可能是助因,不足以說明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


     (07)關連性的混淆:當一起出現的事件發生時,我們常會誤認為因為A的發生,所以造成B的發生,而不去求證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08)統計數字的可信度:不可因為一個統計數據的出現,而便相信另一個統計數據也一定隨之出現。我們要常問自己:「還需要哪些數據,才能判斷這些統計數字產生的影響。」



---------------------------------------------------------------------------------


1.真正對自己有用處的思考是:全面評估所有的觀點,尤其是自己所提出的觀點。


2.結論與推論是不同的:「結論」是有足夠價值的理由支持,而推論則無。


3.說服別人的責任在我們,當語句不明時,他人不一定要同意或拒絕我們的論述。


4.科學驗證:一是:可重覆性。二是:可控制性。三是:語言的精確性。


5.兩件事互相比較時,相同與相異的地方在何處,有無其他原因,同樣證據有時可以有不同解讀方式。


6.推理有無謬誤:(1)前提錯誤。(2)先入為主。(3)引用失據。(4)斷章取義。(5)一廂情願(6)故左右而言他。(7)以結論證明結論。


7.證據有多好:(1)理同事異(2)為何正確、何者正確、理由的說服力。(3)唯一成因宇成因之一的判斷。(4)證明有無關聯性。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成事必備能力、手段、心態

一個男人在外工作20年,終於要回家了,老闆問他:你是要20年的工資還是要3句忠告?男人說我明天上路,明早給您答案好嗎?老闆說可以。當晚男人未眠…早晨,他對老闆說:我要3個忠告。於是老闆給他3句話。

一、不要試圖尋找不可能的捷徑,世上沒有便宜的事,只有腳踏實地才是最好的方法…無論做何事。
二、不要對明知不是好事的事過分好奇,有可能你會因此而喪命。
三、不要在衝動時做任何決定,否則這個決定就有可能成為你一輩子的遺憾。

說完老闆給男人一些錢和三個麵包,並叮囑:最大的麵包在到家後才能吃。

男人上路了…他走了好幾天…把第一個麵包吃了一半了,沒過多久遇到一個路口,他打聽:請問到**走哪條路近?路人甲:走小路吧,近。路人乙:走大路吧,安全。他迫不急待要與妻子見面,於是走了小路。走了沒多久就聽到有路人說附近鬧山賊,於是他想起了老闆的第一個忠告:不要試圖尋找捷徑。於是他回頭去走那條大路。又走了幾天,第二個麵包也吃了一部分了…他 找到一家極便宜的客棧投宿。半夜聽見有女子哭聲,他睡不下。於是決定出門看看。這時他想到了第二個忠告:不要對明知不是好事的事過分好奇。於是他又睡下 了。第二日起程時,店家驚道:你還活著?!他不解,遂問原由。店家說他有個瘋女兒,發病時用哭聲引人出來再將其殺害,昨晚投宿的客人只有你一個活著。男人 長歎:啊…

又走了幾天,當第二個麵包吃完時他已離家不遠了。 他更加激動了。天剛黑下來沒多久,他就走到了自己的村子。到家時他剛準備敲門,卻聽到屋裡有男人的聲音。他氣極了,拿起一把砍柴刀就準備沖進屋子將那男的 殺掉。但這時他想到了第三個忠告:不要在衝動時做任何決定,可能這個決定會讓你後悔一輩子。於是他冷靜下來,在屋外坐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很早就敲開了 門,妻子見他回來十分高興。但他卻很冷漠:那個男人是誰?他妻子笑曰:那是我們的兒啊…你走後沒多久我就…這時他發現這個年輕小夥竟和自己長得相似極了。父子初次見面,相擁而泣…一陣關切過後男人拿出第三個麵包準備和妻、子一齊分享…切開之後卻發現20年的工資全在裡面。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考慮清楚否則到最後後悔的是自己!

成事必備能力、手段、心態

一:沉穩
(1)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
(2)不要逢人就訴說你的困難和遭遇。
(3)在徵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
(4)不要一有機會就嘮叨你的不滿。
(5)重要的決定儘量與別人商量後,彙總討論的意見後再做結論,最好隔一天再發佈。
(6)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

二:細心
(1)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係。
(2)對做不到位的執行問題,要發掘它們的根本癥結。
(3)對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
(4)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
(5)經常去找幾個別人看不出來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隨時隨地對有所不足的地方補位。

三:膽識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
(2)不要常常反悔,輕易推翻已經決定的事。
(3)在眾人爭執不休時,不要沒有主見。
(4)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要樂觀、陽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
(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要將事情結束掉也要結束地乾淨俐落。

四: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夥伴的人變成對手。
(2)對別人的小過失、小錯誤不要斤斤計較。
(3)在金錢上要大方,學習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4)不要有權力的傲慢和自以為有自己有知識的偏見。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應和別人分享。
(6)必須有人犧牲或奉獻的時候,自己走在前面。

五:誠信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說了就努力做到。
(2)虛的口號或標語不要常掛嘴上。
(3)針對客戶提出的“不誠信"問題,拿出改善的方法。
(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5)耍弄小聰明,是最要不得的事!因為那會令人不信任你。
(6)計算一下產品或服務的誠信代價,那就是品牌成本。

六:擔當
(1)檢討任何過失的時候,先從自身或自己人開始反省。
(2)事項結束後,先審查過錯,再列述功勞。
(3)認錯從上級開始,表功從下級啟動
(4)著手一個計畫,先將權責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當。
(5)若你有決定權,對“怕事"的人或組織要清楚明白地告誡他們,這種事是不允許出現的。
(6)若你有決定權,因為下屬勇於承擔責任所造成的損失,公司也應該勇於承擔。

成大事的九種手段:

1、敢於決斷--克服猶豫不定的習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於決斷的手段,總是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從而錯失成功的最佳時機。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來時,敢於做出重大決斷,因此取得先機。

2、挑戰弱點--徹底改變自己的缺陷
人人都有弱點,不能成大事者總是固守自己的弱點,一生都不會發生重大轉變;能成大事者總是善於從自己的弱點上開刀,去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一個連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糾正的人,只能是失敗者!

3、突破困境--從失敗中撮成功的資本
人生總要面臨各種困境的挑戰,甚至可以說困境就是“鬼門關”。一般人會在困境面前渾身發抖,而成大事者則能把困境變為成功的有力跳板。

4、抓住機遇--善於選擇、善於創造
機遇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有些人浪費機遇輕而易舉,所以一個個有巨大潛力的機遇都悄然溜跑,成大事都是絕對不允許溜走,並且能縱身撲向機遇。

5、發揮強項--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一個能力極弱的人肯定難以打開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臺上重量級選手的犧牲品;成大事者關於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寬成功之路。

6、調整心態--切忌讓情緒傷害自己
心態消極的人,無論如何都挑不起生活和重擔,因為他們無法面對真實人生每天的挫折。成大事者則積極找前進的方法,即使在毫無希望時,也能看到一線成功的亮光。

7、立即行動--只說不做,徒勞無益
一次行動勝過百遍心想。有些人是只重形式,不重實質,所以實績很少出現在他身上;成大事者是每天都靠行動來落實自己的人生計畫的。

8、善於交往--巧妙利用人力資源
成大事者的特點之一是:善於靠借力、借熱去營造成功的局勢,從而能把一件件難以辦成的事辦成,實現自己人生的規劃。

9、重新規劃--站到更高的起點上
成大事者懂得從小到大的艱辛過程,所以在實現了一個個小成功之後,能繼續拆開下一個人生的“密封袋”。

可以講任何一種手段,都可以導致一種結果。成大事者總是選擇最佳的手段,達到最完善的結果。因此想成大事,首先就是找出能推動你成功的計畫。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正心誠意、安心立命

引用自星雲法語--圓滿人生

「正心誠意」很要緊。如何正心誠意呢?

一、對世間要救苦救難:人活在世間,難免有一些災難,當別人遭遇不幸的時候,我們要及時伸出援手,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必「錦上添花」,對世間要有救苦救難的精神。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受到家家戶戶的恭敬、供養,就是因為他能救苦救難。所以只要我們對世間救苦救難,必能受到大家的歡迎。

二、對他人要感恩念德:有的人,別人待他百般的好處,他很快就忘記;但是只要別人有一點不順他的意,他就一直計較,念念不忘。這種不知感恩,又喜歡記仇恨的劣根性要去除。《維摩詰經》告訴我們,對朋友要不念舊惡,要感念別人對我們的好處,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三、對家屬要共榮共有:每一個人都有親戚、朋友、家人,如果我們對待家人、親戚、朋友都能榮辱與共、同甘共苦,眷屬必能和諧,家庭必然和樂、安詳。

四、對社會要獻心獻力:人生活在社會裡當然不能離開社會,社會是大家所共有的,有的人對國家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殊不知國家社會的進步,必須靠每個人主動獻心獻力,才能促進國家社會的繁榮、富強。就好像一棵大樹,你摘它的樹葉,剝它的樹皮,砍它的樹幹,這棵大樹就不能長久。如果大家共同來澆水、灌溉、施肥,這棵大樹就會茂盛繁榮。

處在當前這個充滿聲色誘惑的世界裡,我們如何安心立命呢?有四個方向:

一、用平常心來生活: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錢,一旦沒有了錢,生活就會痛苦不堪;如果以愛情為生活的重心,一旦愛情變質了就會很苦惱。所以在世間上,應該要用平常心來生活。唐朝的青原行思禪師說:「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之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什麼道理呢?因為在沒有悟道的時候,所看到的山、水是假相,是從分別心上建立起的虛妄認識;等到參禪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為這時是透過智慧所看到的山水,它已不是本來的樣子;到了悟道以後,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這是因為已能用平常心視之。雖是虛妄假相,只要我們以平常心來生活,日子就會過得很自在。

二、用慚愧心來反省:一個人如果不知慚愧,就不知道羞恥,所以日常生活要不斷地以慚愧心來反省,所謂「慚恥之服,無上莊嚴。」能有慚愧、知恥之心,自能增進道德,增進修養。

三、用無住心來修持:我們要修持,要修養,就要無所住而無所不住,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太陽,它住在虛空中,它無住而住,所以能光照天地。

四、用菩提心來契道:《華嚴經》說佛法在眾生身上求,所以我們要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來入道。《阿含經》也說三世諸佛皆於娑婆成就佛道。因此,不發菩提心,便無法契入佛心,也不能成就佛果。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QC-STORY的活用手法。讀後感。

請參考博客來書籍館QC-STORY的活用手法:問題解決及報告、發表的強化手法
以下僅是本書的一些摘要,有興趣者可以去找書來看:


1.在工作中活用自己的想法,發揮人的能力,創造一個學習成長的空間,建造一個有幹勁的職場。
 


2.品質控制流程報告:將PDCA循環細分化(制定計畫、實施、確認、改善),根據事實來展開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及順序,使成為具體的步驟。


     01.開始的原因。
     02.設定目標(若有更具體的理由,可修正目標,使目標更明確)。
     03.現狀把握。
     04.要因解析。
     05.活動計畫與實施。
     06.效果確認
     07.標準化。
     08.反省與解決殘留的問題點(重新訂定目標)。
     09.未來的計劃與管理的落實。

 


3.如何收集對改善現況有助益的數據:


     01.先思考目標須要使用到哪些數據。
     02.若要確定資料是最新的數據,自己要用的數據要靠自己收集。
     03.QCC活動相當注重:自發性(是要靠自己去做),主體性(是由自己去當主角展開),自律性(自己的活動成果要由自己去判斷)。
     04.先要收集能看到整個問題全貌的數據,先做現狀(結果)為何如此的分析。
     05.再對現狀(結果)分析出的原因,再(解析)追究差異的原因為何。

 


4.如何增進改善效果:


     01.QCC活動的基本,就是將實施對策後的效果,與期望目標達成期望值互相比較,若未達成的話就需再回上一個步驟,並再次去追究原因來修訂對策。
     02.QCC活動的評價在於:關注在於:是否能修正佔有大關鍵要因的重點,及目標是否達成期望值的成果。
     03.改善中對策的效果無法持續下去,很大的原因是,標準化的實施只做到形式的完成便結束。
     04.有實效的標準化必須有(1)標準化文件。(2)教育訓練。(3)標準化的實施。(4)落實程度的查核。
     05.改善始於反省,摘選出不良的部份,讓不良的行為不會再次發生,而正確(良好)的行為卻能持續保持。
     06.報告中需含有理論性:理論明確,觀點、思維,嚴密且簡潔。任何人看了都能明白,可以作為接下來的活動的事前準備。
     07.報告中使用與目的相應和的圖、表,正確清晰的書寫實驗的數據。
     08.標準化訂得太寬鬆,導致活動的結果沒有顯著成效。

 


5.QC手法:


     01.圖表:(利用三現來呈現現狀:現場、現物、現實。)
         柱狀圖:用來比較數據的數量大小。
         折線圖:可以觀察到數據的時間性變化。
         扇形圖:表示數據比例的圖形。
         帶狀圖:用來比較數據的比例變化。
         甘特圖:被用在活動計畫,分配工作流程。
         雷達圖:適用於展現多數的數據的變化。
         圖案圖:圖表以人物及物品的圖示來展現項目。
         管制圖:平均值與偏差值的標準範圍。


     02.特性要因圖:摘選影響系統的要因,並作成一覽表。(4M:人、機械、方法、材料或其他的情報)


     03.柏拉圖:可以呈現出比例狀況及影響程度用於展現原因及問題點的篩選。


     04.層別:將系統依特徵區別開來,分析數據的影響數目。


     05.檢查表:點檢作業程序及相關數據,整理相關記錄,決定影響的層別。


     06.直方圖:被用在要察看數據的偏差及分佈的狀態。


     07.散佈圖:用於檢討相對的二組數據的關係。


     08.新QC道具:

         關聯圖:將原因-結果之間的關係以箭頭連結,推演出問題的核心,並導向解決問題的方法。
         系統圖:設定目標-手段的方法,以連鎖探討的方式來展開。
         矩陣圖法:以二元配置表的方式,求得解決問題的重點。
         KJ法:搜集相關聯的資料,整合之後,找出未來應解決的問題為何。
         箭頭圖法:依計劃,安排流程。
         PDCA:事先安排統籌與達成目標所有相關的預測,使過程的運行儘可能朝向所期望的方向。
         矩陣數據解析法:在矩陣圖中,要素關聯可以定量化時,由此再整合成更易於管理的一種圖表。
         語言數據:在可管理的數據中,除數値數據外,另有一種是只能用語言來呈現的語言數據,整理語言數據,使其能對用於問題解決上。

 


6.所謂QCC,使是團隊中的人,針對自己所製造出的產品,及服務的方面,進行品質的改善。


     01.沒有計畫就沒有活動,沒有活動就沒有反省,沒有反省就不會讓計畫與活動有所成長。
     02.思考問題點的要因,深入解析後,並給予數值化。
     03.重要度:問題點對目標的影響程度有多大?
     04.緊急度:有沒有非作緊急改善不可的項目?
     05.效果性:改善後所得的效果是不是很大?
     06.經濟性:改善所需的時間與費用又是如何?
     07.全員性:是全員都有能力去了解、克服的問題點嗎?
     08.責任性:責任的歸屬及分配有哪些單位?
     09.能力性:是圈員可以獨力解決的嗎?
     10.時間性:是短期間就可以解決的嗎?
     11.綜合評分:以上面幾項的綜合評分決定優先順序。



7.計畫與活動:


     01.QCC活動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讓改善職場品質流程,以促進所有成員的成長。
       簡單來說,改善品質的活動,如果只限於解決問題就畫下休止符,似乎有點令人惋惜了。
     02.應急的對策,恆久的對策,防止再發生的對策。
     03.實施計畫,要做什麼?由什麼人做?做到什麼時候?做到何種程度?
     04.有形效果(數值)與無形效果(個人、團體、職場水準)的把握(提昇或是降低)。
     05.標準化:制定、教育、實施與持續追蹤效果。
     06.反省:反省活動計畫與實蹟兩者的差異。
     07.殘留問題點:將殘留的問題點加以彙總,不只是細小的項目要綜合,也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思考自身的活動,並納到下次的活動(未來的計畫)中。
     08.彙總、報告、發表:並與其他同事一起討論議題,通過相互啟發來獲得成長

 


8.報告書的發表:


     01.報告書的種類:
       (1)活動報告書:彙總活動的結果,完整性。
       (2)經驗發表報告書:發表給相關人士知悉,加強關連性。
       (3)刊載用報告書:公布給一般大眾,簡單而能理解。


     02.艱澀難懂的報告書:
       (1)文章式的編寫內容,只做技術上的說明而己。
       (2)只有結果,看不到過程,也不清楚展開活動的人員及意義。
       (3)用許多專門的術語,卻沒有解釋
       (4)最重要的是沒有站在閱讀者的立場來寫,只是當作一份報告而己。


     03.清楚易懂的報告書:
       (1)有明確的大綱、目的、結論。
       (2)清楚強調所要傳達的訊息,要將QC經驗融入其中。
       (3)文字簡潔,多用視覺化的傳遞方式。


     04.報告書的作成內容:包含從一開始的報告目的、活動資料,要因的解析與對策,成果的確認及未來計畫的檢討與反省。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想要誠意、正心得先格物致知?

引用自格物致知

想要誠意、正心得先格物致知?
但,格物致知是指探求事物的真理?
如果,誠意、正心的要求之先是格物致知,那誰能真正的格物致知呢?
要嘛就是先誠意正心,再格物致知,不然就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不是所謂的探求事物的真理。

引用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是否正確 - Yahoo!奇摩知識+

以下為內容引用:

1.至於「致知在格物」一句的解釋,我們先分開來了解。儒家的「知」有兩種,一種是在經驗世界中的學習,另一種是屬於內在道德層次的智慧。

合起來解釋,「致知在格物」這句話應該解釋成「致知必須以格物為條件」,簡單來說,我們學習各種的知識(致知),要有利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三者即格物),而不要學習無用的知識浪費自己的時間。

2.字面上的解釋 : (格物) 為(物格),就是把東西徹底分析;(致知 )為(知致 )把事物徹底了解;(誠意)為(意誠)就是專心一致,把所有心意放在一件事上,(正心)(心正)就是心無邪念妄想,(修身)為(身修)提高個人自身的修為;(齊家)為(家齊)家裡很整齊,就是把一個家管好,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治國)為(國治)國家治理的很好;(平天下)為(天下平)就是天下太平.

3.「格物」就是融入大自然中,人們便會逐漸了解到個人生命實在非常渺小,作息必須遵循大自然的法則。

「致知」其實它的簡述就是「了解事物」,但是不是無限上剛解釋成「認識所有事物」,其實就是暸解這是永恆不變的大道理,所以《大學》提到的觀念,就是「先識物後心靈」,「後心靈才有作為」。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一人旅行:去竹安海口自行車道旁的海邊踏青

地點是:竹安海口自行車道旁的海邊。
看龜山島,看海。看山,看雲。
所以從近海到遠海,海水的顏色是青、綠、藍囉。


遠望龜山島,還真長得蠻像烏龜的~


山連山,慣看雲捲雲疏。


每個人看到的雲,應該都長得不一樣吧,不過,實際上它到底像什麼樣子呢?



created by picasa2htm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