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很漂亮啊。
看起來很有冒險感覺,神祕的登山道路。
媽媽18歲來的時候,還是完整狀態的女王頭。
然後很努力的爬山。
我們終於來到最高點了,征服了微波塔,塔邊有一個小涼亭可以稍事休息。
然後下山回程時,猛追著蝴蝶拍照。
下山時,時近中午,剛好在出口的特產街逛街及吃午餐。
created by picasa2html.com
created by picasa2html.com
請參考博客來書籍館問對問題,找答案,作者:尼爾.布朗、史都華.基里,譯者:羅耀宗、蔡宏明,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11年09月08日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主要在教導說: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對的,對的理由何在,理由可以令人信服嗎,有無其他的理由。
在目前的世界,有許多的人無時無刻想要引導我們相信他們所講的話,
我們必須常常自問:「他們所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我們自己說的話有沒有道理,而道理所引用的理由經得起推敲嗎?有無謬誤的存在。」
養成自己能從與自己或他人互相對問的過程中,不斷地改變自己,不斷地尋求真相。
在這過程中,也許會突然發現一些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觀點存在,也許會讓自己開始檢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信念。
以下僅是本書的一些摘要,有興趣者可以去找書來看:
1.批判性思考有二:
(1)弱義性批判是防衛自己,抗拒他人論點的不合理之處。
(2)強義性批判是全面評估所有的論點,尤其是自己本身的論點。
2.議題和結論為何:
(01)描述性議題所討論的是,尋求事物的軌跡、秩序。
指示性議題所討論的是,涉及事物結果、真相、對錯。
描述性議題:抽煙會導致肺癌。指示性議題:我們應當立法防治菸害。
描述性議題:缺乏自信會自卑及自傲。指示性議題:想成功,要先擁有自信。
(02)結論是因有理由支持,若沒有提出理由,就沒有結論,只是一般性的推論。
3.理由是什麼:能夠證明觀點正確無誤的證據。
(01)理由的種類:1)引用他物。2)自身體驗。理由型態:行為、數據、事件所導致的結果。
(02)必須強迫自己尋找新的理由:為了自己的成長,這是很重要的,去瞭解他人的理由,
明白這世上還有一些思慮更周延的理由,是我們所不曾接觸明瞭的。
4.曖昧不清的語詞:
(01)下結論的理由若是曖昧不清的語,則表示說事實可能含有多種觀點存在。
(02)每個人所偏重的價值觀不同,導致論述互相衝突。
在以下的兩價值觀互相衝突時,自然會有所偏重於其中一方。
例如:忠誠與誠實,秩序與自由,團體與個人,冒險與安定,環保與工業等議題。
(03)謹記,因為要說服他人的人是我們,所以,語句不明的責任歸屬問題,
也全都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沒有把論述的內容說清楚,他人不一定要同意或拒絕我們的論述的內容。
5.描述性假設:
(01)此假設型態是指在句中未曾明述的概念,此概念讓理由與結論有所連結。
(02)避免去分析瑣碎的假設,需找到最具關鍵爭議性的遺失連結,
也就是:理由正確,結論是不是仍有可能錯誤,還有什麼也必須正確,才能決定是否接受這種假設。
6.推理有無謬誤
(01)檢視謬誤一:提供的推理是否依賴錯誤或不正確的假設,有沒有其他理由可以與之相比較。
(02)檢視謬誤二:給予的支持理由或是揭露的資訊是否和結論有關,會不會影響後續的發展,事實上,想要尋找完美的解決方案的作法,會不會只是意圖轉移我們注意力的方法。
(03)檢視謬誤三:在先假定結論已經正確的前提下,以此,提出支持理論的理由。
(04)檢視謬誤四:不分青紅皂白地訴諸群眾共有的情緒或引用權威者的理論,意圖自圓其說。
(05)檢視謬誤五:扭曲對手的觀點,使其成為容易受人攻擊的言論之時。但其實,這是意圖使人去抨擊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觀點。
(06)檢視謬誤六:一廂情願及二選一的預設立場:我們總是希望推理與結論都符合我們的判斷,所以,符合的就是對的,不符合的就是錯的,以為只有兩種選擇存在,實際上選擇可能多於兩個。。
(07)檢視謬誤七:顧左右而言它,不去討論原來的議題,而是,另外提起會引起人反駁或贊成,且好像與原來議題有關的話題,將注意力由原來的議題轉開。
(08)檢視謬誤八:看起來好像是有支持的論點,實際上只是把支持的論點用不同的詞彙再把論點說一次,這樣只是迴避問題而不是再思考如何證明結論的對錯。
7.證據有多好:
(01)如果希望他人接受事實,要先自問三個問題,為什麼我應該相信這是正確的?這個事實需要哪些證據支持?證據在哪裡?你能證明證據的可靠度嗎?
(02)大體而言,在收集資料的眾多方法中,第一手消息(親身體驗的觀察者)的可信度,應該高於次級消息(仰賴他人提供資料)的可信度。
(03)但觀察者和鏡子不一樣,無法以純觀察的角度來反映現實狀況,因個人經驗和生活背景的關係,其大腦會自動影響自己的判斷,並過濾所聽到的和所看到的事情,使其符合個人的期望。
(04)科學檢驗的證據可作為確認事實的重要指引:一是可重複性,能公開讓他人也能進行同樣的檢驗動作;二是可控制性,將主觀因素減至最低;三是語言的精準性,使用的語言必須前後一致,不可有混淆不清、模擬兩可的詞彙出現。
(05)我們需自問:兩件事拿來比較時,相類似的地方與差異的地方有哪些?是不是有其他原因?我們必須瞭解:同樣的證據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是否有其合理結論。
(06)事件的「唯一成因」與「成因之一」的不同,我們要記住:我們找到的任何單一成因,都比較有可能是助因,不足以說明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
(07)關連性的混淆:當一起出現的事件發生時,我們常會誤認為因為A的發生,所以造成B的發生,而不去求證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08)統計數字的可信度:不可因為一個統計數據的出現,而便相信另一個統計數據也一定隨之出現。我們要常問自己:「還需要哪些數據,才能判斷這些統計數字產生的影響。」
---------------------------------------------------------------------------------
1.真正對自己有用處的思考是:全面評估所有的觀點,尤其是自己所提出的觀點。
2.結論與推論是不同的:「結論」是有足夠價值的理由支持,而推論則無。
3.說服別人的責任在我們,當語句不明時,他人不一定要同意或拒絕我們的論述。
4.科學驗證:一是:可重覆性。二是:可控制性。三是:語言的精確性。
5.兩件事互相比較時,相同與相異的地方在何處,有無其他原因,同樣證據有時可以有不同解讀方式。
6.推理有無謬誤:(1)前提錯誤。(2)先入為主。(3)引用失據。(4)斷章取義。(5)一廂情願(6)故左右而言他。(7)以結論證明結論。
7.證據有多好:(1)理同事異(2)為何正確、何者正確、理由的說服力。(3)唯一成因宇成因之一的判斷。(4)證明有無關聯性。
請參考博客來書籍館QC-STORY的活用手法:問題解決及報告、發表的強化手法
以下僅是本書的一些摘要,有興趣者可以去找書來看:
1.在工作中活用自己的想法,發揮人的能力,創造一個學習成長的空間,建造一個有幹勁的職場。
2.品質控制流程報告:將PDCA循環細分化(制定計畫、實施、確認、改善),根據事實來展開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及順序,使成為具體的步驟。
01.開始的原因。
02.設定目標(若有更具體的理由,可修正目標,使目標更明確)。
03.現狀把握。
04.要因解析。
05.活動計畫與實施。
06.效果確認。
07.標準化。
08.反省與解決殘留的問題點(重新訂定目標)。
09.未來的計劃與管理的落實。
3.如何收集對改善現況有助益的數據:
01.先思考目標須要使用到哪些數據。
02.若要確定資料是最新的數據,自己要用的數據要靠自己收集。
03.QCC活動相當注重:自發性(是要靠自己去做),主體性(是由自己去當主角展開),自律性(自己的活動成果要由自己去判斷)。
04.先要收集能看到整個問題全貌的數據,先做現狀(結果)為何如此的分析。
05.再對現狀(結果)分析出的原因,再(解析)追究差異的原因為何。
4.如何增進改善效果:
01.QCC活動的基本,就是將實施對策後的效果,與期望目標達成期望值互相比較,若未達成的話就需再回上一個步驟,並再次去追究原因來修訂對策。
02.QCC活動的評價在於:關注在於:是否能修正佔有大關鍵要因的重點,及目標是否達成期望值的成果。
03.改善中對策的效果無法持續下去,很大的原因是,標準化的實施只做到形式的完成便結束。
04.有實效的標準化必須有(1)標準化文件。(2)教育訓練。(3)標準化的實施。(4)落實程度的查核。
05.改善始於反省,摘選出不良的部份,讓不良的行為不會再次發生,而正確(良好)的行為卻能持續保持。
06.報告中需含有理論性:理論明確,觀點、思維,嚴密且簡潔。任何人看了都能明白,可以作為接下來的活動的事前準備。
07.報告中使用與目的相應和的圖、表,正確清晰的書寫實驗的數據。
08.標準化訂得太寬鬆,導致活動的結果沒有顯著成效。
5.QC手法:
01.圖表:(利用三現來呈現現狀:現場、現物、現實。)
柱狀圖:用來比較數據的數量大小。
折線圖:可以觀察到數據的時間性變化。
扇形圖:表示數據比例的圖形。
帶狀圖:用來比較數據的比例變化。
甘特圖:被用在活動計畫,分配工作流程。
雷達圖:適用於展現多數的數據的變化。
圖案圖:圖表以人物及物品的圖示來展現項目。
管制圖:平均值與偏差值的標準範圍。
02.特性要因圖:摘選影響系統的要因,並作成一覽表。(4M:人、機械、方法、材料或其他的情報)
03.柏拉圖:可以呈現出比例狀況及影響程度用於展現原因及問題點的篩選。
04.層別:將系統依特徵區別開來,分析數據的影響數目。
05.檢查表:點檢作業程序及相關數據,整理相關記錄,決定影響的層別。
06.直方圖:被用在要察看數據的偏差及分佈的狀態。
07.散佈圖:用於檢討相對的二組數據的關係。
08.新QC道具:
關聯圖:將原因-結果之間的關係以箭頭連結,推演出問題的核心,並導向解決問題的方法。
系統圖:設定目標-手段的方法,以連鎖探討的方式來展開。
矩陣圖法:以二元配置表的方式,求得解決問題的重點。
KJ法:搜集相關聯的資料,整合之後,找出未來應解決的問題為何。
箭頭圖法:依計劃,安排流程。
PDCA:事先安排統籌與達成目標所有相關的預測,使過程的運行儘可能朝向所期望的方向。
矩陣數據解析法:在矩陣圖中,要素關聯可以定量化時,由此再整合成更易於管理的一種圖表。
語言數據:在可管理的數據中,除數値數據外,另有一種是只能用語言來呈現的語言數據,整理語言數據,使其能對用於問題解決上。
6.所謂QCC,使是團隊中的人,針對自己所製造出的產品,及服務的方面,進行品質的改善。
01.沒有計畫就沒有活動,沒有活動就沒有反省,沒有反省就不會讓計畫與活動有所成長。
02.思考問題點的要因,深入解析後,並給予數值化。
03.重要度:問題點對目標的影響程度有多大?
04.緊急度:有沒有非作緊急改善不可的項目?
05.效果性:改善後所得的效果是不是很大?
06.經濟性:改善所需的時間與費用又是如何?
07.全員性:是全員都有能力去了解、克服的問題點嗎?
08.責任性:責任的歸屬及分配有哪些單位?
09.能力性:是圈員可以獨力解決的嗎?
10.時間性:是短期間就可以解決的嗎?
11.綜合評分:以上面幾項的綜合評分決定優先順序。
7.計畫與活動:
01.QCC活動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讓改善職場品質流程,以促進所有成員的成長。
簡單來說,改善品質的活動,如果只限於解決問題就畫下休止符,似乎有點令人惋惜了。
02.應急的對策,恆久的對策,防止再發生的對策。
03.實施計畫,要做什麼?由什麼人做?做到什麼時候?做到何種程度?
04.有形效果(數值)與無形效果(個人、團體、職場水準)的把握(提昇或是降低)。
05.標準化:制定、教育、實施與持續追蹤效果。
06.反省:反省活動計畫與實蹟兩者的差異。
07.殘留問題點:將殘留的問題點加以彙總,不只是細小的項目要綜合,也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思考自身的活動,並納到下次的活動(未來的計畫)中。
08.彙總、報告、發表:並與其他同事一起討論議題,通過相互啟發來獲得成長。
8.報告書的發表:
01.報告書的種類:
(1)活動報告書:彙總活動的結果,完整性。
(2)經驗發表報告書:發表給相關人士知悉,加強關連性。
(3)刊載用報告書:公布給一般大眾,簡單而能理解。
02.艱澀難懂的報告書:
(1)文章式的編寫內容,只做技術上的說明而己。
(2)只有結果,看不到過程,也不清楚展開活動的人員及意義。
(3)用許多專門的術語,卻沒有解釋
(4)最重要的是沒有站在閱讀者的立場來寫,只是當作一份報告而己。
03.清楚易懂的報告書:
(1)有明確的大綱、目的、結論。
(2)清楚強調所要傳達的訊息,要將QC經驗融入其中。
(3)文字簡潔,多用視覺化的傳遞方式。
04.報告書的作成內容:包含從一開始的報告目的、活動資料,要因的解析與對策,成果的確認及未來計畫的檢討與反省。
created by picasa2htm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