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問對問題,找答案

請參考博客來書籍館問對問題,找答案,作者:尼爾.布朗、史都華.基里,譯者:羅耀宗、蔡宏明,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11年09月08日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主要在教導說: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對的,對的理由何在,理由可以令人信服嗎,有無其他的理由。



在目前的世界,有許多的人無時無刻想要引導我們相信他們所講的話,

 

我們必須常常自問:「他們所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我們自己說的話有沒有道理,而道理所引用的理由經得起推敲嗎?有無謬誤的存在。」



養成自己能從與自己或他人互相對問的過程中,不斷地改變自己,不斷地尋求真相。

 

在這過程中,也許會突然發現一些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觀點存在,也許會讓自己開始檢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信念。



以下僅是本書的一些摘要,有興趣者可以去找書來看:


1.批判性思考有二:

(1)弱義性批判是防衛自己,抗拒他人論點的不合理之處。

(2)強義性批判是全面評估所有的論點,尤其是自己本身的論點。



2.議題和結論為何:


     (01)描述性議題所討論的是,尋求事物的軌跡、秩序。

指示性議題所討論的是,涉及事物結果、真相、對錯。

描述性議題:抽煙會導致肺癌。指示性議題:我們應當立法防治菸害。

描述性議題:缺乏自信會自卑及自傲。指示性議題:想成功,要先擁有自信。


     (02)結論是因有理由支持,若沒有提出理由,就沒有結論,只是一般性的推論。



3.理由是什麼:能夠證明觀點正確無誤的證據。


     (01)理由的種類:1)引用他物。2)自身體驗。理由型態:行為、數據、事件所導致的結果。


     (02)必須強迫自己尋找新的理由:為了自己的成長,這是很重要的,去瞭解他人的理由,

明白這世上還有一些思慮更周延的理由,是我們所不曾接觸明瞭的。
 


4.曖昧不清的語詞:


     (01)下結論的理由若是曖昧不清的語,則表示說事實可能含有多種觀點存在。


     (02)每個人所偏重的價值觀不同,導致論述互相衝突。

在以下的兩價值觀互相衝突時,自然會有所偏重於其中一方。

例如:忠誠與誠實,秩序與自由,團體與個人,冒險與安定,環保與工業等議題。


     (03)謹記,因為要說服他人的人是我們,所以,語句不明的責任歸屬問題,

也全都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沒有把論述的內容說清楚,他人不一定要同意或拒絕我們的論述的內容。



5.描述性假設:


     (01)此假設型態是指在句中未曾明述的概念,此概念讓理由與結論有所連結。


     (02)避免去分析瑣碎的假設,需找到最具關鍵爭議性的遺失連結,

也就是:理由正確,結論是不是仍有可能錯誤還有什麼也必須正確,才能決定是否接受這種假設。



6.推理有無謬誤


     (01)檢視謬誤一:提供的推理是否依賴錯誤或不正確的假設,有沒有其他理由可以與之相比較。


     (02)檢視謬誤二:給予的支持理由或是揭露的資訊是否和結論有關,會不會影響後續的發展,事實上,想要尋找完美的解決方案的作法,會不會只是意圖轉移我們注意力的方法。


     (03)檢視謬誤三:在先假定結論已經正確的前提下,以此,提出支持理論的理由。


     (04)檢視謬誤四:不分青紅皂白地訴諸群眾共有的情緒或引用權威者的理論,意圖自圓其說。


     (05)檢視謬誤五:扭曲對手的觀點,使其成為容易受人攻擊的言論之時。但其實,這是意圖使人去抨擊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觀點。


     (06)檢視謬誤六:一廂情願及二選一的預設立場:我們總是希望推理與結論都符合我們的判斷,所以,符合的就是對的,不符合的就是錯的,以為只有兩種選擇存在,實際上選擇可能多於兩個。。


     (07)檢視謬誤七:顧左右而言它,不去討論原來的議題,而是,另外提起會引起人反駁或贊成,且好像與原來議題有關的話題,將注意力由原來的議題轉開。


     (08)檢視謬誤八:看起來好像是有支持的論點,實際上只是把支持的論點用不同的詞彙再把論點說一次,這樣只是迴避問題而不是再思考如何證明結論的對錯。
 


7.證據有多好:


     (01)如果希望他人接受事實,要先自問三個問題,為什麼我應該相信這是正確的?這個事實需要哪些證據支持?證據在哪裡?你能證明證據的可靠度嗎?


     (02)大體而言,在收集資料的眾多方法中,第一手消息(親身體驗的觀察者)的可信度,應該高於次級消息(仰賴他人提供資料)的可信度。


     (03)但觀察者和鏡子不一樣,無法以純觀察的角度來反映現實狀況,因個人經驗和生活背景的關係,其大腦會自動影響自己的判斷,並過濾所聽到的和所看到的事情,使其符合個人的期望。


     (04)科學檢驗的證據可作為確認事實的重要指引:一是可重複性,能公開讓他人也能進行同樣的檢驗動作;二是可控制性,將主觀因素減至最低;三是語言的精準性,使用的語言必須前後一致,不可有混淆不清、模擬兩可的詞彙出現。


     (05)我們需自問:兩件事拿來比較時,相類似的地方與差異的地方有哪些?是不是有其他原因?我們必須瞭解:同樣的證據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是否有其合理結論。


     (06)事件的「唯一成因」與「成因之一」的不同,我們要記住:我們找到的任何單一成因,都比較有可能是助因,不足以說明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


     (07)關連性的混淆:當一起出現的事件發生時,我們常會誤認為因為A的發生,所以造成B的發生,而不去求證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08)統計數字的可信度:不可因為一個統計數據的出現,而便相信另一個統計數據也一定隨之出現。我們要常問自己:「還需要哪些數據,才能判斷這些統計數字產生的影響。」



---------------------------------------------------------------------------------


1.真正對自己有用處的思考是:全面評估所有的觀點,尤其是自己所提出的觀點。


2.結論與推論是不同的:「結論」是有足夠價值的理由支持,而推論則無。


3.說服別人的責任在我們,當語句不明時,他人不一定要同意或拒絕我們的論述。


4.科學驗證:一是:可重覆性。二是:可控制性。三是:語言的精確性。


5.兩件事互相比較時,相同與相異的地方在何處,有無其他原因,同樣證據有時可以有不同解讀方式。


6.推理有無謬誤:(1)前提錯誤。(2)先入為主。(3)引用失據。(4)斷章取義。(5)一廂情願(6)故左右而言他。(7)以結論證明結論。


7.證據有多好:(1)理同事異(2)為何正確、何者正確、理由的說服力。(3)唯一成因宇成因之一的判斷。(4)證明有無關聯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