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人的性格和習慣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你是一名世界文學獎'暢銷小說得主的作家及心理學專家,接下來請幫我將此段劇情以2000字的方式橫向具體拓展開來。請幫我修改主角動作,請給我使用人物視角流暢轉景改寫後的段落,讓句子能更通順地,請以幽默或日常或嚴肅的對話方式 更具體呈現主角內心及更明顯的場景特色,並能夠給讀者數種對話式及沉浸對對話式的閱讀體驗 ?

""

人的性格和習慣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表層,顯示我們的外在特徵和社會角色。第二層是道德與欲望的平衡,反映我們在超我和本我之間的選擇。第三層是本我的欲望,表達我們內心深處的期望和需求。最深層是我們的主體概念,融合了個人的經歷、信念和價值觀。

 

 

CHATGPT:

---

 

### 序章:內心深處的自我

 

陽光透過薄薄的窗簾投射在房間裡,微微搖晃的影子在牆上遊走。傑克坐在書桌前,對著筆記本電腦皺眉苦思,手指在鍵盤上停滯不前。他深吸一口氣,試圖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文本上。

"這個該死的性格分析論還真是讓人抓狂。"他喃喃自語,手指用力地按下刪除鍵,刪掉了剛剛輸入的一段話。

此時,房門輕輕地敲響。妻子瑪麗亞探頭進來,手裡端著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你還好嗎?感覺你在跟電腦決鬥呢。"

傑克嘆了口氣,接過咖啡。"謝謝你,親愛的。只是這篇文章真的很棘手。我得寫清楚人的性格和習慣的四個層次,可我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或許你該換個角度思考?"瑪麗亞微笑著建議。"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找靈感,畢竟你是個心理學專家,不是嗎?"

傑克點點頭,喝了一口咖啡,眼神逐漸變得堅定。"你說得對。我應該把這些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場景中。"

 

### 第一層:表層的自我

傑克開始思索,腦海中浮現出鄰居湯姆的形象。湯姆總是穿著整齊的西裝,對每個人都微笑點頭,看起來是一個典型的成功商人。可是,這只是他的表層,是社會角色的一部分。

某一天,傑克在郵局排隊,湯姆也在。湯姆轉過頭來,看見了傑克,熱情地打了個招呼。"嗨,傑克!最近怎麼樣?"

傑克回以微笑。"還不錯,忙著寫東西。你呢?生意還順利嗎?"

湯姆耸耸肩,眼中閃過一絲疲倦。"順利是順利,但有時候真的覺得壓力很大。每天都要保持這種形象,有點累。"

這讓傑克陷入了思考。湯姆的表層自我,不過是為了適應社會期待和角色需求所塑造的面具而已。

 

### 第二層:道德與欲望的平衡

傑克回到家,開始琢磨第二層,即道德與欲望的平衡。他想到了自己的一位朋友,麗莎,一位忠實的社工。麗莎總是熱衷於幫助他人,但有時候,她也會在內心掙扎。

一天晚上,傑克和麗莎在酒吧裡碰面。麗莎拿著一杯紅酒,神情有些黯然。

"你看起來有心事,麗莎。"傑克試探性地問道。

麗莎嘆了口氣。"最近幫助了一個家庭,但他們的情況真的很糟。我知道我該做的更多,可是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有時候覺得自己在道德和欲望之間左右為難。"

傑克點點頭,深有同感地說:"這種感覺我也懂。你在做的已經很多了,別太苛責自己。"

 

### 第三層:本我的欲望

接下來,傑克進一步探討了第三層,也就是內心深處的本我。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記得小時候的夢想和欲望。

有一次,他和兒子艾利克斯在公園裡散步,艾利克斯天真地問道:"爸爸,你小時候最想做什麼?"

傑克笑了笑,回憶起自己兒時的夢想。"我想成為一名太空人,探索未知的宇宙。但隨著長大,我發現心理學才是我的真正熱情。"

艾利克斯瞪大了眼睛。"太空人?哇,那一定很酷!不過,我覺得你現在的工作也很棒,你幫助了很多人。"

傑克心中一暖,這種天真無邪的對話讓他更加堅信,每個人的本我都是那麼純粹且珍貴。

 

### 最深層:主體概念

最後,傑克思索著最深層的主體概念,這是一個人經歷、信念和價值觀的總和。他想到了自己的生命旅程,以及那些影響他至深的時刻。

有一次,傑克和老朋友約翰在山上露營。夜晚,兩人坐在篝火旁,望著滿天星斗。約翰問道:"傑克,你覺得是什麼塑造了現在的你?"

傑克看著火焰,沉思片刻。"我想是我的家庭、我的經歷、還有那些困難的時刻。它們共同構建了我的價值觀和信念,讓我成為現在的我。"

約翰點點頭,若有所思。"是啊,我們的每一步都在塑造我們。"

---

這段露營對話,讓傑克深刻體會到,人最深層的主體概念,是一生的經歷與信仰的結晶。

 

---

### 尾聲:性格的四個層次

回到書桌前,傑克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他感謝身邊的這些人,這些故事,讓他更清晰地理解了性格的四個層次。他開始敲打鍵盤,這次,文字在屏幕上流暢地展開。

"人的性格和習慣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表層,顯示我們的外在特徵和社會角色。第二層是道德與欲望的平衡,反映我們在超我和本我之間的選擇。第三層是本我的欲望,表達我們內心深處的期望和需求。最深層是我們的主體概念,融合了個人的經歷、信念和價值觀。"

他微笑著,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這不僅僅是一篇文章,這是對生活、對人的深刻理解。

 

---

### 延伸的思考

在完成這篇文章後,傑克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一幕幕與朋友、家人相處的場景。他不禁感慨,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有著各自的故事和深層的秘密。理解這四個層次,讓他對自己和他人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接納。

"生活真是奇妙啊。"他自言自語道,合上筆記本電腦,準備和家人共度一個美好的夜晚。

 

---

透過這些層次的探討,傑克不僅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也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更深的平衡和安寧。這四個層次,不僅是理論,更是他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體驗。

 

 

 

八識是一個佛教術語,識的分類法之一,指的是每一個五根具足的有情眾生身上都有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第六識意識、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

你是一名世界文學獎'暢銷小說得主的作家及心理學專家,接下來我把滿足以下要求的撰寫方式定義。請幫我修改主角動作,讓句子能更通順地,

請以幽默或日常或嚴肅的對話方式 更具體呈現主角內心及更明顯的場景特色,並能夠給讀者數種對話式及沉浸對對話式的閱讀體驗 ?

請問我可以給你一段句子,是請幫我接續寫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劇情嗎?並幫我將劇情以3000字的方式具體拓展開來。

在一個大家庭裡,有八個兄弟,各自負責不同的工作,象徵我們的八種心識。

前五個兄弟負責家門前的買賣,象徵五種感官:

  • 眼睛看:眼識
  • 耳朵聽:耳識
  • 鼻子嗅:鼻識
  • 舌頭嘗:舌識
  • 皮膚觸:身識

第六兄弟,意識,負責傳遞消息,有思考和判斷能力。他會引發情緒,如貪愛、厭惡和憤恨。

第七兄弟,末那識,在家裡出主意,儲存前面六個兄弟的經驗和習慣,像種子一樣存入第八兄弟的倉庫。

第八兄弟,阿賴耶識,不分好壞,接收所有第七兄弟傳來的種子,因此被稱為「痴」。

這八個兄弟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在這個大家庭裡,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兄弟都有他特定的角色,這些角色象徵著我們的感官和心識,協同工作,形成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反應。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這五位兄弟負責我們的感官經驗。他們如同家門前的買賣者,接觸外界,提供信息。

意識是第六兄弟,他不僅傳遞消息,還有能力思考和判斷,並引發各種情緒反應。這些反應包括貪愛、厭惡和憤恨,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

第七兄弟末那識的角色更為深遠。他就像家庭的智囊團,儲存前面五位兄弟提供的經驗和習慣,並進一步將這些「種子」傳給第八兄弟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最特殊的兄弟。他不分好壞,接收所有來自末那識的種子,儲存在他的大倉庫裡。這些種子代表我們過去的經驗、記憶和潛在的習性,無論善惡,都被他無差別地收納。因此,他也被稱為「痴」,象徵著我們潛在的無明和無分別。

這樣的分工協作,讓我們理解了心識如何運作。八個兄弟各司其職,形成一個完整的心識系統,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思維。

這個家族故事不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心識的功能,也啟示我們如何認識和管理自己的內心世界。透過了解這八個兄弟的角色,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感官、情緒和潛在的習性,從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CHATGPT:

 

在這個繁忙的早晨,陽光透過厚重的窗簾縫隙灑進來,八個兄弟已經開始了他們一天的工作。

眼識站在窗邊,注視著來往的行人和車輛,試圖捕捉任何異常的跡象。「喂,那個賣魚的老頭又換了攤位,他的魚看起來更新鮮了。」他大聲提醒其他兄弟。

耳識則站在大門口,傾聽著街上的喧囂和市場的叫賣聲。「聽起來今天市場那邊有特價,大家都在議論這件事。」他說道,耳朵不時地微微動一動,捕捉著每一個音符。

鼻識在廚房忙碌著,他聞到空氣中飄來的香氣,忍不住深吸一口氣。「媽媽今天又做了你最愛的紅燒肉。」他對舌識說,眼神中滿是期待。

舌識早已在廚房裡等不及了,立刻舉起勺子嘗了一口鍋裡的湯。「嗯,味道絕了!媽媽的手藝真是無可挑剔。」他咂咂嘴,滿足地笑了。

皮膚識則在院子裡打掃,他感受著掃帚在地面摩擦的觸感,以及微風拂過臉頰的柔和。「天氣真好,今天感覺特別舒適。」他說著,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在這五個感官兄弟忙碌的同時,第六兄弟意識坐在書桌前,手裡握著一封信。他仔細閱讀著信中的內容,眉頭微微皺起。「這封信讓我感到不安,有種不祥的預感。」他低聲自語道,心中湧起一陣莫名的情緒。

 

第七兄弟末那識站在書架旁,將一卷卷書籍小心翼翼地放回原位。「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一定要好好保存,免得重蹈覆轍。」他說,手指輕輕劃過書脊,眼中閃過一絲沉思。

 

第八兄弟阿賴耶識則坐在角落裡,一臉平靜地看著前面七個兄弟忙碌。他默默地接收著他們傳來的所有信息,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臉上始終保持著一絲淡淡的微笑。他是家庭的集體潛意識,儲存著所有經驗的總和,並在未來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

 

 

就在這時,一個陌生人敲響了家門。眼識迅速瞥了一眼門外,發現來者是一個穿著西裝的男人,手裡拿著一個公文包。「有個陌生人來了,他看起來很正式。」眼識提醒道。

耳識仔細聽了聽,聽到男人的腳步聲沉穩有力。「他的腳步聲透露出一種自信,可能是來談生意的。」耳識分析道。

鼻識則皺了皺鼻子,似乎在辨認空氣中的氣味。「他的身上有淡淡的香水味,不過不像是普通的商人,倒更像是個律師或者經理。」鼻識補充道。

舌識聽到這些,心裡有些好奇。「不知道他會不會帶來什麼好消息?也許是個大買賣?」他猜測道,舌頭不自覺地舔了舔嘴唇。

皮膚識感受到了一絲緊張的氣氛,微微縮了縮肩膀。「希望這不會是什麼壞消息,我不喜歡這種不確定的感覺。」他喃喃自語道。

 

意識站起身,走向大門,打開了門。「您好,我是這家的主人之一,請問您有什麼事嗎?」他禮貌地問道。

男人微笑著遞過一張名片。「您好,我是某某律師事務所的代表,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和您們討論。」他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嚴肅。

意識接過名片,看了看。「請進來吧,我們可以到客廳談。」他說,然後帶著男人走進了屋子。

 

在客廳裡,七個兄弟圍坐在一起,聽著律師的講述。律師拿出一份文件,開始詳細說明一個遺產繼承的案件。原來,他們的一位遠房親戚去世了,留下了一筆可觀的遺產,而這筆遺產需要這八個兄弟共同管理。

 

聽到這裡,兄弟們的反應各異。眼識瞪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麼大的遺產?我們可從來沒聽說過有這麼個親戚啊。」

耳識皺起了眉頭,仔細聽著律師的每一個字。「這件事情有點蹊蹺,我們要小心處理。」

鼻識深吸了一口氣,似乎在尋找事情的真相。「這裡面肯定有我們不知道的內情,我們得搞清楚。」

舌識則是一臉的興奮。「不管怎麼樣,這可是個大好消息!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皮膚識感受到了一股緊張的氛圍。「這可不是簡單的事,我們要慎重行事。」

 

意識點了點頭,表示贊同。「確實如此,我們需要好好討論一下,制定一個合適的計劃。」

第七兄弟末那識則在心中默默記下了這一切, 他收集並保存這些經驗和情感,將其轉化為長期記憶和習慣。他像一個策劃者,將家庭成員的所有行為和反應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系統。「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我們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第八兄弟阿賴耶識是家庭的集體潛意識,則依舊保持著那份淡淡的微笑, 他儲存著所有經驗的總和,並在未來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 靜靜地接受著這一切。


接下來的幾天,八個兄弟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
眼識負責收集外界的信息,耳識負責監聽各方的動態,鼻識負責察覺異常,舌識負責對外溝通,皮膚識負責維持內部的穩定,意識負責決策和計劃,末那識負責記錄和分析,阿賴耶識則負責最終的存儲和管理。


他們共同努力,最終成功地管理了這筆遺產,並將其用於家庭的發展和壯大。這個大家庭變得更加緊密和諧,每個成員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共同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一個複雜而精密的系統,只有各個部分緊密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內心的和諧與平衡。我們應該學會認識和管理自己的內心,充分發揮每一部分的作用,從而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和幸福。

 

 

八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B%E8%AD%98
八識是一個佛教術語,識的分類法之一,指的是每一個五根具足的有情眾生身上都有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第六識意識、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

五識
五識又名為前五識,分別名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依於有情的五根所對應的五塵而命名,「根、塵、觸三生識」。
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

第六識
第六識又稱為意識,了別法塵。體性為「審而不恆」,能對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上的法塵做詳細地分析、推理、記憶等。
大正藏《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說:「生起所作者,謂眼色為緣能生眼識,乃至意法為緣能生意識。」
也就是說以眼根和色塵為緣才能生起眼識,乃至以意根和法塵為緣才能生起意識,因此前五識和意識都是有生有滅的法,在眠熟(無夢期)、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等五位的狀態中都會斷滅,是具足生滅變異之法,所以也一定是緣起之法。

意識不遍一切處、一切界、一切時,與前五識俱起,稱五俱意識,不在五識中;同樣與意根俱起,而不在意根中,以意根為俱有依。
在《阿含經》中:「意、法為緣生意識。」,所以意識必須藉著意根、法塵才能生起,為緣起法。
既是依眾緣而起之法,則是生滅變異法,就必定是無常法。所以意識不論修到什麼程度、多麼微細,都是三界內的有為法,永遠不離三界。

第七識
第七識又稱為意根(十八界中六根之一)或末那識,體性為「恆審思量」。意識覺知心必依之而後方能現起,是意識之根故名意根。
主宰意識之思維,由於意根處處作主、時時作主的體性,恆常不斷的普遍計度前六識,於依他起性上不知其妄而起遍計執性,因此導致生死輪迴不斷。

第八識
阿賴耶識在許多大乘經典中都有提及,例如:
《解深密經》:「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
《大乘密嚴經》:「阿賴耶識在於世間亦復如是,無始習氣猶如瀑流,為境界風之所飄動,起諸識浪恆無斷絕。」
《楞嚴經》:「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又當觀念諸有情身,由何所造相續不斷?謂四大種及阿賴耶識,造作執持,薰習功能有無量力。」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選擇杏仁核還是海馬迴,這是看妳要選擇 武力高,還是智力高。

 

選擇杏仁核還是海馬迴,這是看妳要選擇 武力高,還是智力高。選擇杏仁核還是海馬迴,這是看妳要選擇 武力高,還是智力高。

 

 

你是一名世界文學獎'暢銷小說得主的作家及心理學專家,接下來我把滿足以下要求的撰寫方式定義。請幫我修改主角動作,讓句子能更通順地,請以幽默或日常或嚴肅的對話方式 更具體呈現主角內心及更明顯的場景特色,並能夠給讀者數種對話式及沉浸對對話式的閱讀體驗 ? 請問我可以給你一段句子,是請幫我將此段劇情以2501字的方式橫向具體拓展開來。

 

杏仁核愈大海馬迴愈小,這是看妳要選擇 武力高,還是智力高。

而三種情緒會讓杏仁核強大,

由古老的情緒到現代的情緒,
分別為,恐懼,憤怒,批評。

這情緒對應古老人類面對老虎和蛇時的逃跑,戰鬥有很大作用。

如果我們是古代人,
杏仁核愈大,表示武力值愈高。

可惜我們是現代人,當然要選擇記憶力高的海馬迴。

 

 

CHATGPT:

 

當然,讓我們來拓展這段文字,使其更具具體性和生動性,並且展現角色內心以及場景特色。請注意,2501字是一個較長的篇幅,我將在以下內容中詳細展開這段文字。


 

在心理學教室的燈光下,瑪麗亞教授站在黑板前,手裡拿著一支粉筆,臉上帶著她一貫的微笑。“同學們,”她輕輕地敲了敲黑板,“杏仁核越大,海馬迴就越小。這意味著你需要選擇是要高武力還是高記憶力。”

 

教室裡一片寂靜,學生們屏氣凝神,等待著她的解釋。瑪麗亞教授的教學風格總是如此,她善於用幽默和生動的比喻把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杏仁核和海馬迴是什麼。”她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畫出兩個腦部的示意圖。

 

“杏仁核是我們大腦中的一個小小的部分,但它的作用卻不可小覷。這個小傢伙負責處理我們的情緒,尤其是恐懼、憤怒和批評。”

她停頓了一下,環視教室,看到一位學生皺著眉頭。她笑著說,“沒錯,就是批評!這些情緒在古代可是很有用的,當我們的祖先面對老虎和蛇時,逃跑和戰鬥的反應是生存的關鍵。”

 

她的話引起了一陣竊竊私語,學生們開始想象著遠古時代的場景。瑪麗亞教授接著說,“想像一下,你是一個原始人,在叢林裡狩獵。突然,你遇到了一隻兇猛的老虎。此時,杏仁核迅速激活,讓你感到恐懼,你的心跳加速,肾上腺素飆升,讓你有足夠的力氣逃跑或是迎戰。”

 

教室裡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學生們似乎真的看到了那隻老虎在他們眼前咆哮。瑪麗亞教授放下粉筆,走到講桌前,拿起一個模型,繼續說道,“然而,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中,我們不再需要時時刻刻擔心被老虎追趕。”

 

她舉起模型,指著另一部分說,“這就是海馬迴,負責我們的記憶。現代社會中,我們更需要強大的記憶力來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比如學習新知識、處理複雜的信息和解決問題。”

 

她把模型放回桌上,繼續解釋,“所以,當杏仁核越大,我們的反應會更強烈,更具攻擊性;而當海馬迴越大,我們的記憶力會更強。這是一種取捨,我們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這時,一位學生舉手發言,“教授,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海馬迴更強大呢?”瑪麗亞教授微笑著點頭,“這是一個好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學會管理情緒,避免讓恐懼、憤怒和批評佔據我們的心靈。冥想、運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幫助我們增強海馬迴的功能。”

 

她頓了一下,補充道,“而且,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新事物,這些都能促進海馬迴的發展。記住,現代社會需要的是理性和智慧,而不是盲目的武力。”

 

教室裡響起了掌聲,瑪麗亞教授深深鞠了一躬,然後結束了這堂課。學生們紛紛收拾書本,三五成群地走出教室,討論著今天學到的新知識。

 


在這堂課後,學生們對大腦的理解有了新的認識。對於那些曾經沉迷於暴力遊戲和強烈情緒反應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啟示。現代人需要的是智慧和理性,而不是單純的武力。

 

透過這段課程,學生們學會了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管理情緒,增強記憶力,這些都將在未來的生活中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幫助。瑪麗亞教授也為自己能夠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將這些重要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感到自豪。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小的杏仁核,它是我們情緒的掌控者。但我們也有強大的海馬迴,它是我們記憶的守護者。學會如何平衡這兩者,才能在現代社會中游刃有餘地生活下去。

 

下課後,瑪麗亞教授坐在辦公室裡,望著窗外的樹影,她知道,這些學生們正逐步成為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的堅強個體。她微笑著,心中充滿了希望。

 

 

2024年5月26日 星期日

身體要好,是有方法的,頭腦要好,是有方法的。

有一些事,做事要看時機。有一些話,說話要看時機。
時機還沒到就做,或是時機過了才做,都是不合道理。


妳可以下雨的時候曬棉被,妳可以生病的時候養身體。
這些是妳自己的判斷選擇,只要不拖累後面的後世人,
我想就算只合乎你的心意,也沒有人會出來指責妳吧。

 

有讓身體健康的食物,有讓頭腦聰明的食物,
想要讓頭腦聰明,就餵自己吃讓頭腦聰明的食物,
想要讓身體健康,就餵自己吃讓身體健康的食物。

 

身體要好,是有方法的,頭腦要好,是有方法的。
不是一直衝,不願意停止想一下,有什麼好方法。

我以前很笨,自從我知道有讓頭腦聰明的食物之後。
我就常常餵自己吃讓頭腦聰明的食物。然後就變聰明了。

 

 

一個人的成就大小來自兩個部分,一是:能向他人學到他人多少程度的經驗,二是能夠有多大的定力來觀察並修正自己的想法與行動。

 

行年愈長,愈覺得天資愈不重要,畢竟天資是與生俱來的,但後天的努力卻是可以自己掙來的。

成長創新的前提是:


抱持著:三十歲以前,環境影響你;三十歲以後,你影響環境的思維。
1.不要浪費時間作不重要的事。
2.不要害怕白費時間學習新技能。
3.不要用表面上謙遜及歡樂掩飾自己的不足。
4.請看見自己的目標多付出一些努力。

undefined

 

人生是單行道,沒有辦法回頭,

一件事無論你當初是怎麼下定決心,不到結果出來那天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人生是單行道,沒有辦法回頭,所以沒有甚麼好後悔的,做自己,接受自己,對自己有合理的期望,這樣就好了。


一件事無論你當初是怎麼下定決心,不到結果出來那天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所以與其擔心,不如好好努力。扔掉你的猶豫,那只會浪費時間;扔掉你的擔心,那只會讓你分心。你能做的,只有相信自己,並且盡力去做。記住你當時所下的決心,只要路是自己選的,就不怕走遠。


沒有什麼事是必要的,每件事都是一個選擇,人生苦短。 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到最好!

 

人,總不能因為摔了一次跟頭就不走路了。那個看著你每次摔跟頭,扶你起來,給你拍土的人,給你揉揉的人,又能陪你一塊兒說笑著接著往下走的人,就是親人。


每天我有很多機會生氣、受到壓力,討厭他人的指使讓自己無法作主,但當我讓自己沉溺在負面情緒裡面,我便是讓外力操控自己的幸福。其實我可以選擇不讓那些小事惹惱我,因為我雖然不是個聰明人,但我懂什麼是愛。


生活的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來自攀比。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為自己活著,而是為“面子”而活。人的煩惱,多數並非缺少什麼而不滿足,而是因為“別人比自己好”的不平衡。所以,我們要學會用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明白每個人的幸


福各不相同。不必羡慕他人手中的玫瑰,因為你也有一朵百合。


 

 

 

說得很簡單,總是空口承諾,說得到,做得到才是真實。

不管是貪求身體的慾望,還是貪求心靈的清靜,


這兩者都不對。


起心動念這不對,不起心動念也不對。


說對的是誰?說不對的是誰?

 

貪欲,憤怒,怨恨,造成無窮無盡輪轉不停的煩惱。


太多太少都造成貪欲,憤怒,怨恨不平。


只能自己停歇一下,讓自己喘口氣。


說得很簡單,總是空口承諾,說得到,做得到才是真實。

 

多一物,多一分執著。
少一物,成一分清淨。
多一物,多一分慾望。
少一物,成一分自在。

貪愛,瞋(憎)恨,痴(癡)迷,傲慢,多疑。我所有的,我愛的。


 

 

你遇到肯在你身上花時間的人,你就應該更要珍惜,不要失去了,再來說對不起,已經沒有用了。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而已,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

除非你遇到肯在你身上花時間的人,你就應該更要珍惜,

不要失去了,再來說對不起,已經沒有用了。

 

懷抱理想主義的現實主義者。

人的一天才24小時,
人的一生才 二萬九千二百天。

自己作什麼,自己承擔一切。

不要期望別人,因為妳作的都僅僅只是妳自己想要的。

只要不是別人想要的,無人會在意妳作了些什麼。

 

人生假設能活八十年,扣掉三分之一的睡眠時間26年,剩下54年。然後再扣掉迷迷網網的童年少年16年,剩下38年。然後再扣掉生病煩惱的老病時間15年,剩下23年。因此人一生真正能做事的時間很短,時間很不夠用。

況且,躺在床上睡覺真的只佔三分之一嗎?少年真的只佔16年嗎?生病煩惱的老病只佔15年嗎?

扣除雜七雜八的時間後,其實:人一生真正能做事的時間很短,只有10年而已。時間真得很珍貴。不要浪費自己的時間,也不要浪費他人的時間。

以前不清楚這件事,是因為自己的智慧不夠。現在瞭解了這件事,更要清楚自己當下做事、想事,選事的每一個時間節點,自己在做選擇事情,會不會有什麼結裹,導致讓自己浪費更多時間收尾。

 

 

 

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所謂討債的因果病就是:所謂還債的因果恩就是剛好跟因果債相反:

所謂討債的因果病就是:
當你能夠悠閒了,冤親債主他就影響妳,會讓妳會給自己找事做,不讓你休息。
當你賺錢了,冤親債主他就影響妳,會故意讓你遇到事情要讓你花錢消災。
當你開始健康長壽了,冤親債主他就影響妳,會讓你自己讓你讓自己生病。

所謂還債的因果恩就是剛好跟因果債相反:
當你本來忙亂遇到紅燈時,剛剛好就有綠燈給妳過,
當你本來會吃壞肚子,肚子痛時,剛剛好那個東西妳就沒吃到,逃過一劫。
當你沒錢時,剛剛好就發生了讓你能用很少錢買到妳本來買不到的東西。


如何解決討債的因果病,妳一定要說:「對不起。」
如果只是請廟請神幫你化解,哪裡夠,連對不起都不肯說一句,哪夠。
然後多做些陰德,陽德。然後說:「這些都賠給妳們希望你們原諒我。」

 

諸多煩惱由心升起,而心升起的原因又是:
眼睛看到的不順意,耳朵聽見的不順意,
嘴巴吃到的不順意,鼻子聞到的不順意,
身體摸到的不順意,心理想到的不順意,
這麼多不順意,牽動成千上萬的因果線,
怎麼解決,遇事就純粹遇事,不起分別這個好,這個壞。

 

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光芒,只是人眼看不見而已,

討論客觀的事實,而不是討論個人的心得。有些當代的標準產生了當代的事物,並非是事物的標準,不盡是制度的本質。

研讀哲學的初始是在解讀人與自我,人與外人之情、外事之境的關係,研讀哲學的初始是不定性的,而可推論研讀哲學時間越久,越是偏向定性的。
研讀科學的初始是在解讀數學定律,研讀科學的初始是定性的,而可推論研讀科學時間越久,越是偏向不定性的。

研讀哲學與科學,
研讀哲學的初始是在解讀人與自我,人與外人之情、外事之境的關係,研讀哲學的初始是不定性的,而可推論研讀哲學時間越久,越是偏向定性的。
研讀科學的初始是在解讀數學定律,研讀科學的初始是定性的,而可推論研讀科學時間越久,越是偏向不定性的。


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光芒,只是人眼看不見而已,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會讓自己錯誤的行為。修心,就是修正自己會讓自己錯誤的想法。
將常常看錯了,聽錯了,想錯了,做錯了的心靈,逐漸逐漸地擦拭成清淨平等的心靈。

 

 

 

 

 

 

 

 

 

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地藏經》: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這是我們的病根,志性無定就是心思散亂,心念習慣惡多然後心念善少。
惡的力量強大,善的力量薄弱,所以一般人遇到善法,『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很難保住;遇到惡法,他『念念增長』。


★根本煩惱
可分為貪、瞋、癡、慢、疑、見六種根本之煩惱。

▲二十種其餘之煩惱即:

(一) 忿怒之心。對現前一切違情之境,即發暴怒,惱亂其心。

(二) 怨恨之心。由忿怒不捨,結諸怨恨,惱亂其心。

(三) 隱覆之心。自作罪惡,不能懺悔,故意隱覆,惟恐人知,惱亂其心。

(四) 熱惱之心。外遇違情之境,熱惱於心,不自安隱。

(五) 嫉妒之心。持心不平,常懷嫉妒,惱亂於心。

(六) 吝嗇之心。於一切財法,貪求積蓄,不能惠施,常恐散失,惱亂於心。

(七) 虛假之心。語言虛妄,巧慮多謀,心不自安,而生惱亂。

(八) 諂媚之心。諂佞阿諛,心常愧赧,而不自安。

(九) 怨害之心。銜恨蓄怨,常欲損害於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惱亂其心。

(十) 自大之心。謂心不謙下,常欲勝人,慠彼有德,惱亂其心。

(十一) 不知慚之心。謂屏處為非,不知慚天以自悔改,惱亂其心。

(十二) 不知愧之心。謂陰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惱亂其心。

(十三) 隨境紛擾之心。外境紛擾,身心動搖,不能攝伏,因而惱亂。

(十四) 心神昏沈之心。心神昏闇沈迷,而於諸法無所明了,惱亂其心。

(十五) 正法不生之心。邪見多疑,於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惱亂。

(十六) 懈怠懶惰之心。身心懶惰,於道業不能精進修習,因而惱亂。

(十七) 放逸貪欲之心。縱恣自逸,耽著欲境,不知檢束,因而惱亂。

(十八) 心逐邪念之心。心逐邪妄,遺失正念,遂致淪墜,惱亂其心。

(十九) 心常散亂之心。指心常放逸。謂著諸緣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靜,因而惱亂。

(廿) 不求正解法之心。謂於法邪解,遠離正知,背覺合塵,以妄為真,惱亂其心。

 

現在講個故事 :

在宋朝時, 有一位出家人, 名叫釋僧俊, 俗性王明干,是洛陽人。

雖然出家修行 ,但並不守戒律 ,也沒有做過什麼善事。有一天,他生了一場小病 ,病死了。

但是 ,三天後 ,他竟然奇蹟似的甦醒過來 , 醒來的時候 ,不停的哭 ,不停的根十方大眾懺悔

原來 ,他將要死的時候, 看到了兩位冥官要來追他,

追著追著 ,來到了一座大城門前 ,忽然看到了一位僧人,

僧人說: 我是地藏菩薩 , 因為你在京城的時候 ,曾經描摹過我的畫像。

我今日特別來救你 ,我教你一段四句偈 ,偈文如下 :

「若人欲了知 ,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為心造。」

你若能念此偈, 能閉地獄門 ,能開淨土道 ,能通報命

說完 ,地藏菩薩就立刻消失了,於是釋僧俊就和兩位冥官進入城門中 見閻羅王 ,

閻羅王問 :你在生的時後,曾經做過什麼功德?

釋僧俊說:「我只有受持一段四句偈 ,」 釋僧俊這麼說。

閻羅王問: 「你還記得嗎?」 

於是釋僧俊就將四句偈誦出:

「若人欲了知 ,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為心造。」

他念著這四句偈頌的聲音,聽到之處,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脫。

閻羅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還陽,宣說此偈頌。

僧俊還陽後 ,找出了四句偈的出處 ,才知道此偈原來是出自華嚴經
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時所說的 ,就是現在的覺林菩薩偈。


覺林菩薩在《華嚴經》是十林菩薩的第九位。
凡是印《地藏經》的,都把覺林菩薩讚佛的偈頌印上去。

這是什麼意思?告訴你,沒有地獄。
但是得你覺悟。你不覺,地獄就有,你覺了,地獄沒有。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徧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 分佈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夢參老和尚《覺林菩薩偈》講述- 佛弟子文庫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徧觀十方。而說頌言。

覺悟,就是說他的心。從他本來具足的到變成眾生,又從眾生覺悟回到本位,這叫覺林。這十個偈頌是用畫家來形容比方,用畫家的心,用諸顏色來比方。

譬如工畫師 分佈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這兩句都是比喻一心。心是隨著外緣變化的。工畫師畫顏色,他的心跟顏色,跟那些畫不相干。但是心畫出來了,畫出來的畫不是心,那顏色也不是心。他在分配顏色的時候,那是虛妄的,是假的。他的心跟那些顏色不能和合的,不能和合到一起的。那他為什麼用筆,用顏色,畫出個相來?那個相是假的,是虛妄的,誰都知道!

但是「大種無差別」。他那個心跟那個種子,沒有差別。這大種就是心,那些顏色裡頭沒有色相可得。色裡頭畫出那些顏色來,也沒有大種。它離開大種,離開地水火風這四大種,它又有哪個色相可得!沒有色相可得。形容我們這個心跟世間都如是。

若說到心,其他的相都沒有了。有其他的相,那心就隨妄了。真跟妄是不能合到一起的。心跟那些顏色跟那畫,不能合到一起,他怎麼知道畫出來了呢?能畫的跟所畫的,兩個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這個眾生相,跟真心是兩回事。那怎麼合到一起了?但是畫,縱有顏色有畫筆,那必須得有個心指揮它來畫。拿這個作顯現的意思。說你那個性體,那心跟外邊境界相,一個相,一個心,互相交織的。一切相用畫筆來著顏色,它是無情的。你這個心是有情的,有情的跟無情的,合到一起嗎?不能合到一起。那畫又是怎麼產生的?這讓你來參。重要的是離開心意識來參,心裡頭沒有畫,畫裡頭也沒有心。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心裡頭沒有畫,沒有色彩,什麼也沒有。彩畫裡也沒有心。若離開心,有彩畫可得嗎?不離於心才有彩畫。這畫出顏色或畫出畫來,才能得的到。

我們講〈大乘起信論〉,彩畫是心生滅的,這叫心生滅門。心是真心,叫心真如門。在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上頭有一個字,「心」。這是心,跟外邊的彩畫彩筆,那是境。心跟境不即,不是一個,不能相合也不離,離開也不行,這叫不即不離。我們經常講不即不離,就是這個意思。

心境,心跟境不相離也不能合;但是出來畫了是事實,這叫彩了。它雖然不是和合的,它不由心的安排,哪個用哪個顏色,這是心安排的。沒有心的安排,能有這些彩色嗎?畫不是心,是手啊!畫畫的是手,手跟心又是兩回事,手跟畫又是兩回事。沒有心指揮手,手怎麼能畫?這個道理讓我們要經常去想。

譬如「惑」,我們迷惑了,不論做什麼事,所做的都是錯事。從這裡返本還源。我們修道,或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你心念嗎?是你口念?心也得想,口裡才能念。心裡不想,想到別處去了!

你能念阿彌陀佛嗎?念阿彌陀佛又是誰?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經》說西方世界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這是聽佛說的。《佛說阿彌陀經》上說十萬億佛土,那可遠了,你的心怎麼能觀想得到?當你念佛的時候,心裡如何想?你心裡頭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那兒,沒能你的心。不離你的心,不離你的口,你念阿彌陀佛,得到生極樂世界。

這你都可以聯繫這樣觀!這個心是生滅的,住不住的。念念遷徙,無窮無盡。那個思想難思議,想像不出來的。它示現一切色,而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一心」,諸佛跟我們都是一個心,可是各各不相知。佛心,我們不說了,每個人都有一個心,我們能互相知嗎?誰也不知道誰的心在想什麼?各各不相知。就跟那畫的色相似的,那個彩色相,紅的跟藍的各各相知嗎?它們是無情的,怎麼相知?根本知不了的,這個就要你去參!

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心真如是真,心生滅是妄。真妄怎麼能合到一起的?真絕對不是妄,妄絕對不是真。但是真妄兩個和合了,因為主和合了,才生出三世間,才生出十法界。

這個比喻是讓我們思索,讓我們依著它起修。在《華嚴經》十行法門,你要修行怎麼修行呢?你這樣的來觀,往內觀,觀你的身心。往外觀,外觀一切世間、一切世界。思惟觀一切法,無住無相無作。你所作的業,業業不相知,都是心所作的。

互相不相知,你這個心是真妄和合的。我們說把妄遮斷來顯示這個真的,妄的遮不斷,真的顯現不出來。所以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經常如是觀,觀一切法的生滅。觀的時候有兩種,一種是析空觀,把它分析分析,分析到沒有了,空了,這叫析空觀。一種是體空觀,知道這個本身,根本就沒有的,當體即空。

我們心裡最經常的障礙,不是斷,就是常。斷是斷滅知見,死了就有了。這都是業不由已的,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想怎麼樣。你得先把妄斷了。

〈起信論〉上講,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這個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真妄和合。我們想遮止一切惡,斷絕這個妄。有時候把阿賴耶識當成是斷是常,即不是斷,也不是常,非斷排常,恆如是轉。說它是真!是妄!它是真妄和合,恆時如是轉。它是一類一類的,常時這樣的相續,不間斷的這樣相續。流轉生死,我們要把它斷了,不再流轉了,那就要靠修行了,修行就要下功夫。

彼心恆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這是覺林菩薩讚歎偈中,拿這個畫師來比喻心的變化。能變所變的形象,畫的畫,那變化多端了。所畫的畫不是心,而由心故畫。心裡所畫出來的,顯我們這個妄啊!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這個妄心,你心裡想的很多怪念頭,妄心所想的,由這個心顯現一切法。

這個涵義不是顯現的,而是斷。顯現的是常,就是遮斷。因為我們這個心!它所變現的一些形象,覺林菩薩就用這個畫師來顯現我們這個心。是心畫的嗎?是手畫的嗎?而且還要調色或者用紙,才能畫出形形色色來。這個心,它是不住的。心裡頭包括無量的,形形色色的各種想法。它能表現出來像那畫師似的,化現一切色。我們這個心也能變化種種樣樣的。但是你所變現的東西,互相不相知。也就是說你心所變現的,某一段時間的變現都是不一樣的。以下就解釋工畫師。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那個畫師自己並不曉得他的心,沒有了解他的心。一切法,法不知法,法法互不相知,無心故。但是它可能頓現,就像那個畫師畫畫一樣的,他不能知道自己的心。畫是由心畫的。

參悟一切法的時候,你想一個形象,或者想個什麼東西,就是心裡在想。心裡想的不是事實,是假的。想的不見得變成真實的!變成真實的,還是假的。雕刻匠他拿刀子想刻佛像!雕什麼?心支配他的手,手支配他的心,心跟手和合的,還得有前頭一個模子,不是自心所造的。一切法都是如是產生的。法不知法,這個法本身不知道,它是無情的。而由畫師畫出來的,一切眾生都不能了達他自己的心。

一切事都是他的心做的,讓我們認識我們這個妄心。我們的心能現起很多境界,在這個境界相,你不去攀緣,不必執著,沒有實體的。但是,讓你達到無住,以無住為本。

心能畫,但是它不能知。所作的畫,畫也不能知心,心也不能知畫。像郎世寧畫的馬,那畫的神了!鄭板橋畫的竹子,把那竹子畫的很神了!但是那竹子不是他的心,可是由他的心來畫。這個身體不是我們,是我們畫出來的,沒有這個身又怎麼能顯出來?

我們這個緣念的心,人心不同,如其面然。大家看吧!好幾百人,各各面孔不一樣的。各各的心不一樣的境。一切境界相是由心變的,離開這個心!沒有境界相可得,境界相無體。但是我們這個心又去緣念這些境界相,攀緣這些境界相。這個心就像工畫師一樣的,畫師不知他的心,但是畫可是由他心生出來的,他的心裡也沒有畫,這要你自己去想。

一切諸法的體都如是。原來是空無所有,拿一張紙、拿點顏色,就畫出個相來,畫這人物、畫這山水、就有了。有的不是實在的,還是個假的,這要思維修了!換句話說,就是參。

為什麼讀《地藏經》之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頌?一切境界都是心變現的,無量地獄相是由心變化的。心變化的是沒有的,但是一切眾生受地獄苦,它又是實在的。那個實在是非有的,是心所變化的。誰心裡又變化個地獄啊!那是你的心變化地獄,這種變化可多了。你造哪種業,就變化哪種地獄。所以在《地藏經》前,加上覺林菩薩這個偈頌。

還有另一種說法,有一位大德他墮地獄,到了地獄門前,憶念起:「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這個偈頌。本來他念想完這個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沒有念出來,地獄就空了。所以在《地藏經》前頭,印上覺林菩薩偈,這是這段故事的原因。你要是怖畏地獄苦,念念覺林菩薩偈頌吧!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覺林菩薩這個偈頌,我每天念一遍,大概有二十四年了。因為念《地藏經》,一開始就要念覺林菩薩偈頌,以前講《華嚴經》沒有怎麼注意,現在念《地藏經》時就開始注意了。每天念一遍,經常觀想你這個心,由這個心才造種種的業。每天你的思維,一切行動,離開心嗎?也有離開的。精神錯亂的人,精神錯亂的離開心了,那叫傻子。我們經常說傻子,傻子老實一點,瘋子就不老實了,瘋了嗎!他就作種種的業,要經常的這樣思維。

這是觀心法。覺林菩薩教我們觀心法,觀什麼心?因為它是空的,行菩提道,發菩提心,千萬別產生障礙。一切法,先悟得它是空的。因為空,它沒有障礙了才能建立一切。你要怎麼畫就怎麼畫,如有障礙就不行了。你只能照葫蘆畫瓢,畫不出別的來,畫瓢可以,畫山水畫人物就畫不出來了。形容你這個心,主要是讓你觀心。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這個心妙到什麼程度呢?色受想行識都是心所造的,從心所生的,何況世間呢?世間相,什麼都能畫得出來的,那是心造的,所以能造一切法。一部大藏經都是心畫出來的,那是佛心畫出來的,不是我們心畫出來的。無量無邊的地獄,那是我們心畫出來的,心所畫的。世間的山河大地一切事物,全是心畫的。

「無法而不造」,這個山河大地,可不是一個眾生心!無量眾生心,在這個世界上住的,所有眾生集體畫出來的。有時候畫風災,這次大海嘯是誰畫出來的?自己畫出來的,我們並沒有畫它。為什麼?我們沒有受難,只是知道而已。

這個心像工畫師一樣的,能夠畫世間。世間所有的形象,唯心識所變,都是你的心識變化出來的。天堂地獄、你的家庭,都是你的心變化出來的。在社會上,他的腦子在那裡想,他有財富,想要開個公司,他變出公司,變出職員。這也開擴,那也開擴的,發展了多少家,就是他思想變的。有時變好了,有時變壞了。變好了呢?公司成立了,賺錢了越來越興盛,掙多少個億,全世界都有他的生意。變壞了倒楣了,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業,業是惑,惑是心。心裡一迷惑,生出來這麼多問題。家庭也如是,一切都如是。

總之,一切法都是你心所造的。就像畫師畫畫一樣,他能畫出各種畫來。但也有畫得好的,也有畫得不好的,畫得好的就是名家了。像我剛才舉了幾個畫好的,好的有什麼現相呢?古來人所有畫竹子的名畫家,你坐在他那畫跟前,你感覺著那個竹子清風吹動似的,有那麼一種感覺。那就是他的心感染到你。郎世寧畫的馬,那馬像活了一樣的,越看越像。那就是他的心有神力,心力所加持的。

為什麼一張畫值幾千萬美金!這就說明心造化的不同。有的畫不值錢。為什麼?他畫的心力不夠,心力不夠就不神。畫畫是畫的神態。例如說那畫竹子的,還作首詩,「重重疊疊上瑤台」,那竹子的影子,重重疊疊上到台階了!「幾度呼童掃不開」,就叫童子把它掃了。那影子哪掃得到呢?怎麼掃也掃不開!太陽一出來,影子沒有了。「剛被太陽收拾去」,太陽把它收拾沒有了,一會月亮雙出來了!「卻教明月送將來」,這個裡頭所含的義很深。(編者按:典出北宋蘇軾「花影」詩句。)

這個是說竹子的影子,另一種是說社會上的壞人擾亂你不得安。太陽一出來,陽光一普照完了,壞人都沒有!晚上那個月亮一來,他的影子又來了。太陽把它收拾走了,月亮又把它送回來了。

故宮有間房子,一到天陰的時候,宮女就在裡頭來回走,這是北京一景。天陰了到故宮裡看這影子。建國初期,這間房子拆了,影子也沒了。北京有個倒影廟(編者按:即北京四西城慈慧寺),那座廟的大殿門有著一個洞,你在這洞裡往外看;不論誰在這裡過,腳在上頭走,腦殼在底下動,所以叫倒影廟。

這是什麼?唯心所造的。沒有一件真實的,真的就壞不了了,可壞性不是真實的。能造這個心是假的。所造的一切法呢?哪有真實的,都是假的。那畫家拿著手去畫,這個手就是代表心了。他的心不注意,心神不在,他的手畫不出來。是手畫嗎?是心畫嗎?說手在畫,心裡在指揮,心裡動念,手裡在畫,那就和合了。那手是有形的,心是無相的,無形無相的,怎麼合到一塊呢?合不在一塊兒。分開了畫不出來了,合也不是,分也不是。我們這種種五蘊,就是這麼樣形成的。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拿工畫師形容這個心。我們前頭講,「惑」,因惑而起業。惑是把心迷了,起了惑了,那惑就造很多業了。拿手畫畫,就是指你造的業。這是迷惑所造的業,不是明明白白的,明白心了,明白心了不造這個業了。

十方一切法界諸法,虛妄不實的。告訴你,沒有一件實在的東西,讓你這樣觀。這樣觀就觀空了嗎?這叫修道的功行。怎麼行啊?發了菩提心,行道就是修行,怎麼修行?觀一切法是假的、空的。等你達到空了,連你這個能觀的心跟所觀的境,全是空的。空是性,是諸法的體性。畫呢?是隨緣而緣起的。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世間的五蘊,一切境界相。色就是一切法,色相、受,這是心法。色心二法,受想行識,就這二種。一個境界相一個心,全部沒有實在的。眾生如是,佛亦如是。心佛都是這樣,佛如是,一切眾生也如是。心佛與眾生,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這個是從什麼起的?從體性而起的,體性是無盡,這叫性空。

但是因心緣起,假助緣一切緣。緣能使這個心,成一切五蘊相。要是能明白了這個心,這樣的來修行,你可以照出一切世間的境界相。這樣子你了解心了,就能見佛了。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這就是佛的真實性。這是什麼呢?性空。佛是怎麼成就的呢?緣起,緣起性空。修行要這樣修行。觀心行、禮佛、拜懺、讀經、能讀的、所讀的。所讀的經文,全是隨緣而起的,隨這個緣能可以漸漸的覺悟。

明白你的心性,這是緣起。明白你的心性,那是性空,一切眾生都是心造的,心是一總相大法門體。我們講〈大乘起信論〉,一個心真如,那就是佛。心真如,心生滅,那就是眾生心了。九法界都如是。「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心有生滅嗎?心無生滅,隨緣而生一切諸法,緣盡,還歸於真空,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切經論都如是。

修行就是觀你心的起處,達到無念、無作、無相。完了就產生無邊的妙用。如果自己能悟道了,任何環境你都能安然自在。為什麼呢?你放下了,看破了。因為你的心不起念,還有哪個來造這個事呢?起念才造作。佛就如是,沒有造作,能知道你的心裡所做,能達到無念、無作,天下太平了。什麼事都沒有了!這就見佛了,了佛的真實性,這就是佛的真實性。

如果能先觀自己的五蘊,先觀你的肉體。誰指揮你的肉體?找找原因吧!為什麼會痛?找找痛的原因吧!為什麼會生病?四大不調。人吃五穀雜糧會害病的,因為病從口入。病是怎麼來的?不是多吃了,或者不吃了,或者食物裡有毒了,吃了不消化了。

這樣去觀。先從有觀,能把有觀到空。那誰也拿你沒有辦法了!什麼害都不會受了!像真歇了禪師、高峰妙禪師,看他們是怎麼成就的?就是這個涵義。等他一入空觀了,鬼拿他沒有辦法了,閻王爺也拿他沒辦法了。哪找他去?沒有。要這樣子來認識佛,來認識一切眾生。現在一切眾生,本覺在生滅門中,認識一切諸佛,本覺在真如門中,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這是真正的修行,這叫「一心二門三大」。這樣去觀,還只是觀。還在十行位的菩薩。講修行的方法,十行就是這麼樣修行的,達到梵行,把一切法都收歸到真理。

我剛才講的「一心二門」,「二門」就是一個染法,一個淨法。心真如就是淨法,心生滅就是染法。染法也是這個心,淨法也是這個心,隨眾生的機,就變成染了。隨順諸佛的行,達到諸佛的境界,就是淨了。染法、淨法,平等平等,為什麼呢?一心。一個心生滅,一個心真如。這是二門。這個心是住於生滅?還是住於清淨?下文就說了。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這就達到自在了。我們認為這個心在我身上,這是肉團心,這個心沒有作用的。心不住於身,那身在心裡頭住吧!身體住在心裡頭,身亦不住心,二俱無住,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心跟身是兩個?是一個?說一不可以,是錯誤的;說二也不可以。真、妄,真是心,妄是境。

要離開真妄,因為這是相對法。得達到無對,依著心體所起的變化隨緣。身就是變化所產生的,根身器界,這是有相的,實相分。什麼相呢?性體的相。性體本沒有,隨緣起業用,作諸佛事。實在是未曾有。用語言表達,只能顯示所說的語言表達不出來的,表達出來的都不是。

表達出來是妄,不是真。真?真得默契,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這都從哪來的!身從何處起?心又從何處生?這叫性空隨緣,隨緣而不變。所以說心本來不住身。大家有沒有讀過《楞嚴經》?心不在內,當然不在身體之內,也不在外,那在中間了?心不住中間。

在《楞嚴經》是七處徵心,八番顯見,徵心就是心在哪?心無不在,而無不在。真跟妄,真妄就是你心裡所顯現的境界相,但是它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這個偈頌把上頭所說的總結了!你要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不去觀諸佛,那就觀法界的性體。觀性體,觀法界性,就是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畫師畫的都是妄境。因為不知道他的心哪?觀唯心造,一切法都是心造的。心造的什麼呢?能造成佛,不造妄,不造眾生,光造佛,常時作觀照。

觀照什麼?無念、無著、無作。你觀這世間上一切差別,什麼是真佛?人家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在哪裡?「靈山只在汝心頭」!你的心就是了,觀你的心就好了。這就觀法界性的真如門,一切世間相,「一念不覺生三細」,有念頭就生起細相來了,不覺了。外頭再加上境界的緣,就長六粗,這叫九相循環。業相、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就造了種種的業。

一造業還不受報嗎?那就越轉越粗了。一造了業了,就跑不脫了,業系苦。業就把你繫住了,業系苦。但是你一觀法界性,這些都是唯心所造的,苦都解脫了。

沒有了。就像你要做夢,被人家捆綁了!一醒了,什麼都沒有!哪有這個事?觀法界的心,真如門,又觀法界的心,所造的生滅門,一個心真如,一個心生滅,都是一心。

我們拜懺的懺本,都是「一心頂禮」。一尊佛,一尊佛,一心頂禮,五十三佛,五十三個一心,還是一心。達到一心,問題就解決了,這叫什麼呢?唯心識觀,在《華嚴經》叫法界觀。但是隨事就不同了,事事無礙了!這個是觀真空絕相,絕一切相,達到成佛了。

但是這個就深了!意思是我們修的時候,不容易做得到。你常時心裡繫念,係念什麼呢?先辨真假,找真斷妄。在你心所起念處,心裡起心動念,這全是假的。只要一起念,觀那個無念,那就是智慧了。所以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佛答了那麼多,就是告訴他,「心無所住」。心還有住嗎?無住,無住就無念,無住、無念,你應達到一心了,達到一心了。這個偈子就是這個意思。假使你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欲了知過去三世一切諸佛,那你觀觀法界性吧!

這法界性是指觀心真如門。這一心什麼都沒有,清淨的。一切世間法,一切有形有相的,乃至諸佛,染淨諸法,那是唯心造的。法界性什麼都不造,唯是一心,知道一切都是唯心造的。我的心不造了,一念不起,什麼也沒有了,因為我們心裡有生有滅。若心裡達到無生,諸法無生,不自生、不從他生。經常這樣觀,業障自然就消失了,無業可造的,能造業的亡了。

那所造的業還在在嗎?華嚴的懺法,大乘了義的懺法,罪要怎麼懺?教你觀心!罪都是心造的,心都沒有了,誰來造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偈頌念久了,什麼也不求了。無求也無得,求是得不到的,因此常作如是觀。

這不是一輩子、兩輩子就可以成佛。要相續不斷的觀,永遠不退,勇猛不退,得發長遠心。

 

 

 

 

人都是因為有計劃而才能成事,而不僅只是有決心,而能成事。

人都是因為有計劃而才能成事,

而不僅只是有決心,而能成事。


討論事情前要先思考,要用基本道德邏輯先考核自己的正確性。然後思考在以往的經驗中,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他人會如何反駁自己。接著反覆正反論辦,直到得到最簡單扼要,可具體用一句話使用比喻得到結果。

 

 

健.康.有.術-3好1不的慢活哲學 - 中時電子報

一種生活哲學 - 【Slow and Travel 質感漫旅】slowandtravel.com

享受「慢活」哲學 | 副刊 | 人間福報

由上述網址資訊,

整合摘要後,微寫作,記錄一下:

≡✰慢活哲學:
 
慢活,又稱為「減速生活」,它是一種生活哲學。

慢活並不是要將每件事都“龜速化”,而是在這個世界裡找到放慢腳步的理由,調整適合自己的生活步調。

☸「睡得好、吃得好、動得好、不發脾氣。」

李謀偉認為,慢活哲學第一首重「睡得好」。
「人不睡覺,先會發瘋,後會死掉。」
因此,特別重視睡眠。

李謀偉曾受長期失眠困擾,藉由多方尋找解方,
最後藉由閱讀找到如何讓自己輕鬆入睡的方法。

他說,以前晚上常常在想事情,半夜醒來也想,
這對睡眠品質帶來很大的傷害。

現在,晚上時間會盡量將步伐放慢,少看電視,減少對眼睛的刺激,
不做激烈運動,讓心靈沉靜、副交感神經功能上升。

靠著心態的調整,更順利戒掉依靠安眠藥入睡的習慣。

慢活哲學第二「吃得好」。
打開便當的菜色,2樣新鮮蔬菜1樣肉加上少許的糙米與白米,李謀偉說這是一天活力的來源。

慢活哲學第三是「動得好」。
李謀偉強調,「運動非常好,有運動頭腦才會清楚」

對瑜伽上了癮,成了瑜伽班裡最認真的學生,最高可達一周做4次瑜伽的紀錄。

李謀偉覺得,瑜伽類似我們中國的氣功,長期做瑜伽,調整人體的氣,讓呼吸通順,恢復元氣。

李謀偉說,他在學習如何「不發脾氣」。
發現自己對一件事情會生氣,都是因為其實還沒想到解決的方法,

因此最好的管道就是理性思考、尋找解方。

最近也很努力學習打坐,發現打坐可讓整體身體健康提升,達到心靈的平靜與愉悅。

慢活是平衡工作與生活之間的藝術,是否快人就能快一步達到理想?

還是走得太快,會來不及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呢?

認真地思考生活的本質,問問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
是財富的累積?
是名利地位?
是奢華的物質享受?
是跟家人的相處?
還是對生命的思考?
甚至只是簡單地放鬆一下早已經累透了的身體?

 

 

 

 

 

群策群力,則無不勝也千百年來,人性喜惡若不變,可依人性不變之論推導出相似之後果,可作為人生借鑑,避免犯與歷史教訓中類似的錯誤。

千百年來,人性喜惡若不變,可依人性不變之論推導出相似之後果,可作為人生借鑑,避免犯與歷史教訓中類似的錯誤。


好高騖遠,輕躁妄為,無視具體事實,以不切實際的行為妄想企圖追求浮誇功績,只期望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危害,只考慮局部利益而忽視全局危害、涸澤而漁,焚林而獵。藉口說什麼火燒眉毛顧眼前,情勢急迫,不容許再瞻前顧後,要先妥要地解決當前問題。


識廣博兼思純正方能建基礎,實事經歷多而方能知行運用通達。群策群力,則無不勝也,不論做什麼事,有準備充足流暢的必要資源,有計畫嚴謹簡要的必要條件,就能將事情做得更完美,達到事半功倍的專業的成就品質,歷史經驗教訓人性演變大勢,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資源充足,百工為備,事易成功。

 

過去的一千年、兩千年,人類的喜好和厭惡似乎從未改變過。這種穩定的人性特質,或許能夠成為我們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的一部分,以避免陷入相同的困境。

 

你知道嗎?人們總是追求虛榮的成就,急功近利,往往忽視了長遠的考量。就像是在一個已經枯竭的湖泊裡撈魚,或者在一片被燒毀的森林中狩獵,只看見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全局的風險。為了一時的勝利,可能埋下長期後患的種子,這種心態就像是追求火焰,卻忽略了火燄背後的暗影。

 

但唯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和清晰的思維,才能夠為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經驗是通往智慧的捷徑,但更重要的是從中汲取教訓,避免陷入相同的錯誤。面對挑戰時,集思廣益,凝聚智慧,才能夠化解困境,開創新的局面。擁有充足且順暢的資源,以及周密而簡潔的計劃,才能夠事半功倍地達成目標。

 

歷史的鏡子告訴我們,智者不僅看到變化的趨勢,更能夠適應變化,並在其中尋找機遇。

 

因此,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學習和成長。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夠在逆境中突破,實現真正的成功。

 

這樣的道理,縱觀古今中外,始終如一。無論是古代的智者,還是現代的成功人士,他們都深知這一真理。

 

例如,孔子曾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既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提醒了我們思考的必要性。再例如,現代的企業家們,如蘋果公司的史蒂夫·賈伯斯,他的成功不僅來自於他的創新思維,更來自於他對自己產品的無盡追求。

 

當然,在實踐中,我們也會遇到挑戰和困難。但正如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所言:「困難並不在於人生的短暫或不確定,而在於如何利用它們。」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困難,從中學習,成長,不斷進步。

 

總的來說,人生就像一場旅程,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以開放的心態去迎接這些挑戰,並從中獲取智慧和力量。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實現自己的夢想,達到真正的成功。

 

 

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聖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則後於時,脩今則塞於勢。

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


聖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則後於時,脩今則塞於勢。

 

平常人總是拘守舊的習慣,學士們總是局限於自己的見聞。


順應舊法與開創新法,皆要小心謹慎,從小處做起,從細微人性所欲處著手,這樣子才能使組織富強,沿用能使組織安定利益的舊法,創新能使事業改善成功的新制度。

無論是過去的經驗,還是已有的知識,可能都無法幫助我們解決未來的問題。


所有你聽見的都只是觀點,而不是事實;所有你看見的都只是視角,而不是真相。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但不是每個人的意見都是正確的。請記住,一切都僅是意見。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任何事物,有準備充足流暢的必要資源,有計畫嚴謹簡要的必要條件,才能將事情做得更完美,達到事半功倍的專業成就品質。

明堂所賴者唯一柱,然眾材附之乃立。大勳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謀濟之乃成。

功業的完成須依靠群策群力才能完成。

應小心行事,不可任性胡來行事,導至逞己失眾的情況發生

。即使自己有很強大的能量影響力,也不能輕蔑不屑他人的知識,只由著自己性子逞強好勝胡來行事。大樂之成非取之一音。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於思考後做實際事物時,重中之重的是邊做邊修正做對計畫,對計畫中有可能出現細節的問題先稍微思考,及早做準備方案,避免病發心急時才胡亂顧不得仔細尋找醫治的醫生及醫治的方法,臨時才胡亂發問錯誤方向的問題,陷入火燒眉毛顧不了那麼多的,倉促先找個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有限的時間難得,而容易失去。舒適來自於懶散,散漫使人原地踏步。

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平常人總是拘守舊的習慣,學士們總是局限於自己的見聞。

千百年來,人性喜惡若不變,可依人性不變之論推導出相似之後果,可作為人生借鑑,避免犯與歷史教訓中類似的錯誤。

識廣博兼思純正方能建基礎,實事經歷多而方能知行運用通達。群策群力,則無不勝也。資源充足,百工為備,事易成功。

怎麼樣才能讓人自覺呢?說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問題太多了。一旦承諾。我希望心志不定的我面對事實與與人和氣問題。

個人發展和成長:

  • 明確目標和信念
  • 堅持努力和毅力
  • 開放心態和積極態度
  • 正確價值觀和品德
  • 持續學習和提升
  • 積極心態和
  • 反思與修正
  • 挑戰舒適區
  • 學會失敗和挫折
  • 培養心理素質

團隊合作和社會貢獻:

  • 良好人際關係
  • 建立支持系統
  • 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技能和能力提升:

  • 時間管理和資源分配
  • 永不停止學習和探索
  • 良好溝通和表達能力
  • 追求創新和突破
  • 保持身心健康

 

▼先要「做對的事情」,再「把事情做對」

引用自先要「做對的事情」,再「把事情做對」 天下雜誌部落格

事情要做對不要做多;
事情要做好不要做完;
做對的事並把它做好。


你若在乎如何完成目標,


則真實的道路便能顯現。


具體來說:


如何取得相關資料,判讀資料哪些是對的資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

 

知道哪些是你要的,你能做得有哪些,哪些事你必須再找其他資源幫忙的,

 

最後決定實踐能證明的步驟,若有挫折發生,不要驚慌失措,應當記取教訓,必要時寧可多作記錄書面文字,反省不足,讓下次能再進步。

 

對這外在事物訓練觀察如何透徹,對這自身肉體訓練觀察明瞭正確養身,對這自心靈訓練觀察六塵六識反覆起伏。

 

人心不受欲望衝擊時,則不起波瀾,

 

而於事起時,於微處細觀,是否為所須,分辨矛盾,勇於主動律己承事,

 

克己慎行,自警自勵,實做事,實做人。

 

追求價值,追求格局,從頭到尾一致的品質。


就算一輩子都做不到,只要符合你真正的想要,也有價值去做。

舊有的解決問題的思想方式是:從假設,到蒐集數據,到分析結論。


新的思想方式是:從世界各地搜尋數據,反過來找到適合的假設,來驗證所需的結論。


新的思想人是,假使你提出很多的疑問,發顯很多矛盾複雜的問題,無法立即下決定,這樣的情況,一點都不要害怕。


要害怕的是,你急著去找標準答案,急著想把事情做完就好,而不是思考,

 

如何做對的事,如何把事情做好,做到有格局有從頭到尾一致的品質。

 

心隨著海浪四處奔馳飛揚:眼、耳、鼻、舌、身五識,如同海浪般打在第六意識上,不斷地想要獲取意識的注意,如礁石般的第六意識激起壯麗燦爛的色彩。


對第六識來講,五識、五蓋、五毒,只是接觸境界而產生的,一切是真實的顯現,去研究它還不如去接受它。


再上一層來看,一旦接受卻不受影響,就可慢慢脫離影響了,

 

終有一天,會成為觀看的過客般,在天空下,大地上,

 

整個身心投入讚嘆海浪與礁石激起的耀眼浪花,卻不會真正投入到浪花中。

 

 

 

不管你的身分地位,你每天只有一天的時間。

 

放眼來看,扣除三分之一的人生,也只有短短兩萬餘天。

 

百年後,你想留下些什麼給未來的人。

 

為了「什麼」,千萬遍嘗試,付出。救贖「什麼」,心有所承擔,不悔。


認識自己,照亮別人,人生不過三萬多個日子,兩百年後,誰還記得你的名字。


雖然短暫,不代表可以隨便活,而是要活出一個使命,活出一段精彩,

 

我們的未來不一定要絢爛,至少,要有所色彩。加油,只要計劃好,有成功的機率,就去嘗試吧。

 

 

注重根源,根源微細且抽象。防患未然,過去是現在的因,現在是未來的因。

 

但,一直守著過去,空想未來,等時間到了,該怎樣還是怎樣。

 

必須趁現在,以過去的經驗,一步步鋪好未來的走向,儘量以水到渠成的大勢,減少因過去漏失細節而造成未來產生的錯誤。

 

 

不能施捨他人,因為那只是自我虛榮心,而且也會造成自尊心強的人的不滿。真正的方法是,讓他自己明白他能夠靠自己站起來,靠自己改善提升自己。


寰宇眾生均無過,只是暫時迷失而已,而就算是迷失,他們也是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的走著,哪怕是爬著,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我們沒有權利自以為是的幫他們突然改變到原本不屬於他們的路。

 

我們頂多可以言教、行教,讓周遭的人慢慢潛移墨化。他們自己會覺醒,不在迷失,找到正確的路。


而且,在我個人看來,其實他們比那些尸位素餐,養尊處優,自以為是,而導致禍害他人仍不自知,愚癡迷惘的人要好得多了。

 

 

人生與哲學是二而一的,比如說:

 

看見了偷盜,便去思考為何,是政府施政不當,是社會文化促使,是個人墮落。

 

看見老、病、死。問人一生的意義,眾生最後的願望是什麼。


學會問問題是哲學的根。

 

 

批判性思考是很累人的事,首先要考慮這件事是否值得花多少心力思考。

 

是找到一個關鍵問題來解決就好。

 

還是啟動需要收集資訊,獲取更多資源來解決。


倘若遇到複雜或關係到他人問題時,要如何溝通?

 

倘若遇到新問題時,要如何重新變通?

 

如何找出目前解決方法與使用創新思考找出永久解決方案。


如何形成經驗,解決未來其他類似可能發生的相關問題。

 

好的提問者,不該是情緒上的對立,應該是試圖找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看人生的種種事實,只看到事實的表面,沒有看到事實的意義。

 

因為不能了解意義的緣故,所以連事實也不能了解。

 

就好像病人生病,只看到表面的病象,不知發病的原因,是無法對症下藥。

 


因此,了解人生不僅需要靠事實,還得知道意義。

 

不懂事情的前因,便無法知道事情真正的意義,不明瞭事情的後果,便無法理解他對世界的影響。

 

 

我知道任何事均要累積,有一個未來的理想,讓今天築起這個理想。


無法像他人一樣飛,那就跑吧;無法跑,那就努力走;無法走,至少也要有壓力的爬。


總有一天會完成自己的承諾。


負責就是對自己的承諾,不為什麼,世界依然是靠人去改變,自己的環境,還是須靠自己改變。

 

我喜歡自己,我喜歡學習,我喜歡觀察,我用心看待一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壞事。


順境不起貪愛執著,逆境不起瞋恨煩惱,更不自以為聰明的起癡狂之心。


前面兩項努力提醒自己便能熏習成性,


第三項的自以為聰明,對我來講,才是最大的問題啊。

 

 

1.初級、中級、高級與終極測試能力:基礎知識的不同。


2.基礎:要從初級逐漸到終極,都需要跨領域,想要做好做對測試,你必須考慮到相關的點,而且為了讓人信服,還得在相關的點上都能說出道理。


3.產品基礎:瞭解產品功能,會實際使用,欠缺的相關的知識知道要去哪裡尋求資源,能對有疑慮或不足的部分提出質疑或改善方式。


4.個性基礎:以責任心為基礎:在實際上為專心或細心或耐心。在團隊中,產品知識與實際操作都可以後天培養,但工作的責任心卻是先天必要的條件。


5.探索世界:以日新又新為基礎:不停止深入探索新知識,新經驗,新的社交圈,縱使日常事物成為常態瑣事,鼓勵自己可以不斷提昇自己的能力、品格、測試等級,從初到終。


6.測試流程:先有使用需求,考慮使用方式,啟動產品驗證審查會議,先期大致修訂規格,設計規劃功能測試計畫,執行功能測試計畫,預防產品風險與產品品質管控計畫,與其他系統合成自動化測試計畫。


7.正確的測試應注意要素:受資源影響:人員技術能力、設備性能、正確的驗證流程、測量方式、環境條件、上階段產品的差異性。

 

 

 

事情做完更重要,事情做對比事情作多更中重要。

1.從小事做起。

2.有系統思考如何做。

3.獨立思考,敢去嘗試。

4.天天學習新知。

5.做事後須再反省改進。

6.少抱怨空談,多做實事。

7.對自己負責,自律,信守對目標的承諾。

8.多學些人文修養和審美觀。

9.關注人,幫助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0.衝突時,對事不對人,與人為善來溝通解決問題。

11.永遠記得開放與分享。

12.做好時間管理,不讓事情拖到非解決不可才去做。

 

1-3.唯有真得想要做一件事,才能真正開始做事。

4-7.找到屬於自己的一部份,才能真正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8-11.努力保持心靈樸實是世上最珍貴的事。

 

 

1.

提醒自己的大腦專注使用井然有序的方法去做事,以便選擇哪些相關的資訊須舍去,些相關的資訊須先處理。

與外有環境組織、溝通並協助讓每件事的應進行程式能發揮至最有效率的狀態。

 

2.

駕馭情緖:永遠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當你惱怒、沮喪、失望、興奮時,

開始分心混亂時,你很難有周全的思考或表達出你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3.

轉換情緖:喜愛、憤怒、困惑等基本情緖,它是人生色彩的基本色,無法去除,

只能以繪畫調和其它色彩的方式,來形成一副絢麗的彩畫。

 

4.保持專注:專注須要大腦各部的協調,只要某些時刻稍微不專心,錯失一些訊息,便會出現:「我忘記了。」這樣的狀況。

 

5.

訓練專注:學習用心感受四週,在你做任何事時,

尋找能讓你感到有意義、感到幸福,能神游其中的關鍵觸發點,而非讓你的心思隨波逐流。

 

6.

掌控自己:規範自己思考並決定事物的全向性,預計何時該前進,何時該停止,是否要轉向。

不屈服於情緖的衝動而做出行動,延遲滿足以贏得自己與自己的戰爭。

 

你可以退後一步用:【內心說】:【大腦說】:這樣的方式與大腦對話,找出慾望與理智間最佳的處理方式。

 

7.

訊息模式化:訓練大腦中模擬(圖像化、語言化、空間化、觸覺化)我們下一行動所須的所有訊息,

並評估、衡量、比較、答辯,並處理或組織成可供問題解決的程序及步驟。

 

8.

變通與調節:學習讓自己的思考與行為具有彈性,

保留能讓自己適時適地的轉變方向的能力。

 做事時專注但不固執拘泥於非得做完某事某物不可,能策略性的讓自己調節一下,

或許能在其他領域裡,找出有趣的亮點,有更快更好的做事方法或更靈活便利的解決方案。

 

9.不是在追求完美,而是在追求一個值得你過的生活:

 我們的未來,未必要絢麗,但至少要擁有色彩。

 努力練習使自己的大腦變得有清楚(思慮清晰、有條理、具有創意),

雖然生活無法盡善盡美,生命的各種領域也無法時時都能處於有秩序的狀態,

但我們仍然可以練習或精熟一些使生活更加和諧運作的技巧,來有條理的生活著。

 

10.

1)找一些自己的想法來駕馭自己激動的情緒。

2)充分的放鬆與休息。

3)承認其它環境的干擾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仍全心全意專注目前手上的工作。

4)模擬情境並在大腦裡假設各種狀況並衡量、比較、分析。

5)怎麼做都不順心時可以暫停一下工作,與內心交談後,從其它的地方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

 

11.

預測未來,也期待未來的降臨:

自己選擇自己所要的,淡定的、專注的、有彈性的去借助自己過往的知識經驗,汲取這廣大人類知識網的一部分納為己用。

 希望自己可以很有自信的說:「這不會令我害怕。過去我已經處理、面對過改變的問題了,未來,我依然可以。」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時間可以吞噬一切,但它絲毫不能減少的是你偉大的思想,你的幽默,你的善良,還有你的勇氣。


時間可以吞噬一切,但它絲毫不能減少的是你偉大的思想,你的幽默,你的善良,還有你的勇氣。

鼓舞自己與他人擁有更多的夢想、學習更多的知識、實行更多的改變與成長。

進德修業,將以及時,凝思靜聽,心泰身寧。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任重道遠,迥然獨脫。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親愛的,你要勇敢去做大一點兒的夢。標示結果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往目標的過程帶給你快樂,開拓視野,突破萬難,看見世界,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現在每個遇見的笑著的人,他們都不曾因為苦而放棄,他們只因扛而成長。誰不希望自己活著輕鬆,沒有壓力一切隨性,但如果你真的那樣去做的話,你會發現這個世界都在和你作對。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覺得自己輕鬆了,那也不是因為生活越來越容易了,而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堅強了。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際遇。

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得相信自己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應該像你所想像中的那種人,那般為人處世,奮力自我成長,高瞻遠矚,經營自己,用心去瞭解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從來沒有天生偉大的人,只有立志要做偉大的事的人。

 

一德立而百善從之,有志者,常生慮,常革功,繼往開來自然成。

 

 

 

 

快的不是跨越,而是逐漸持續,慢的不是緩步前進,而是原地徘徊。

你的工作會佔據你的人生中很大一部份,所以你要對你的人生滿意,就去做你自己覺得偉大的事。

 

而要成就偉大的事前,你必須先熱愛你正在做的事。快的不是跨越,而是逐漸持續,慢的不是緩步前進,而是原地徘徊。

 

太多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


識有限,而想像力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人所具備的智力僅夠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的欠缺。

 

如果這種謙卑精神能為世人所共有,那麼人類活動的世界就會更加具有吸引力,智者解決問題,天才預防問題,不進行調查就譴責,那是最高的無知,當我們的知識之圓擴大之時,我們所面臨的未知的圓周也一樣。

 

 

史蒂夫‧賈伯斯: 我曾在 17 歲時讀過這麼一句名言:『如果你把每一天當成自己人生的最後一天來過,你才能夠明白人生的真諦』

 

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此後的 33 年來,我每天早上都會對著鏡子自問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還會想去做我今天要去做的事嗎?』,每當我心裡的答 案是『不』時,我知道自己需要做出改變了。」

 

每日醒來計畫不虛度今日,每日睡前不後悔度過今日。


 

 

 

你們知道,我們所吃的東西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種的。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別人製作的。

 

我們所說的語言是別人發展出來的。我們使用的數學算式是別人推演出來的……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接收事物。在人類既有的經驗與知識上創造事物是件美好又令人狂喜的事情。

 

 

人的成就與差異,決定其休閒時間。休閒時間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人生就像騎自行車,為了讓自己保持平衡,你必需向前邁進,你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愛的事物。

 

我們一生做不了太多事,所以要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把每天都當作你人生的最後一天來活,總有一天是你想要的。
 

並不是我很聰明,而只是我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在一個崇高的目的的支援下,不停地工作。

 

即使慢,也一定會獲得成功,不要為成功而努力,要為做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努力,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什麼。

 

 

如果工作沒有目標,沒有壓力,沒有困頓,那就不是工作,而是沒有意義的行動,回首成
長之路,我明白了:實現夢想的路上充滿挫折。


嘗試做一些你不精通的事,遭遇失敗後從中學習,走得多慢都無所謂,不要因為覺得自己
做不到,就放棄讓自己成長。

 

故天行健,君子強學博覽,勵行不息,謹言慎行,革故鼎新。

 

 

 

 

 

 

 

 

 

 

 

 

 


 
 
 
 
 
 
 
 
 
 
 
 
 
 
 
 
 
 
 
 
 
 
 
 

 

養性唯收順違境,事到盛時需警省,境到逆處且從容。.

音樂家不會退休,直到心中沒有音樂才會停止。因為他們知道,比失敗更令人恐懼的是
懊悔。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會有收穫,但是,每一次收穫都必須努力。


理解你所不能理解的是學習。接受你所不能接受的是成長。


承認你所不能承認的是接納。忘記你所不能忘記的是放下。


人生就是不斷去學習,有成長,懂接納,會放下。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清晨醒來,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期待,你現在所做的是改變現狀的關鍵,少花點時間去取
悅別人,多花些時間來經營自己。


這個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人,也總有人不喜歡你。這都很正常。

 

而且,無論你有多好,也無論對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

 

刻意去討人喜歡,折損的,只能是自我的尊嚴。

 

不要用無數次的折腰,去換得一個漠然的低眉。

 

紆尊降貴換來的,只會是對方愈發地居高臨下和頤指氣使。

 

對,過去是痛楚的,現實不會因為你的意志而改變,但我認為你要麼可以逃避,要麼可以向它學習,你要相信,生命中真的存在那些非比尋常的東西。

 

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養性唯收順違境,事到盛時需警省,境到逆處且從容。.

 

 

 

明智地、持久地努力修正自己過往錯誤習慣的信念,清除其中謬誤,增加信念的準確性。

當你不能控制別人,就要控制你自己,你缺乏的不是力量,而是意志。

 

仔細閱讀自己的說明書,尊重那些懂得自重的人。


格外謹慎地對待自己,從讓自己避免犯錯不去做事的低層次。

 

進化為能讓自己能調整方向,讓雖然做錯了, 也要往影響最低的方向前進。
 

其實瞭解一個人並不代表什麼,人是會變的,今天他喜歡鳳梨,明天他可以喜歡別的。

 

人們必須自己觀察,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論,並且親自檢驗實證這些理論。

 

審慎地運用觀察、回想和試驗的方法,以獲得穩定和確定的為人處世依據,

明智地、持久地努力修正自己過往錯誤習慣的信念,清除其中謬誤,增加信念的準確性。

 

依靠訓練有素的思維能力,依靠研究事物的正反兩端與有無兩端的能力,來成長增進自己深思熟慮對待事物的能力。
 

 

擺脫工作困擾。重新建構自己的看法。專注於你的呼吸。避免急於為自己辯護。 改變溝通方法,從「指責」轉換到「解決問題」模式。客觀陳述對方的行為。說明事件帶給你的感受。提出解決方案。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要開始,才能很厲害!夢想不應該受限,但前提是要去做!

教育上所重視的個性因素有兩重意義。

第一,一個人必須有他自己的目的和問題,並且能自行思考,在心理方面才是一個個體。……除非一個人為自己思考.不然就不是在思考。只有學習自己觀察,自己反思,自己提出建議,自己檢驗建議,他已知的事物才能得到發揮和證實。

思維和食物的消化同樣是一件個人的事情。

第二,各人的觀點,喜歡學習的物件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都存在個別差異。

如果這些差異為了所謂一致性的利益而受到壓制,並且企圖使學校中的學習和答問都必須按照一個單一的模式,就不可避免地使學生造成心理上的混亂和故意矯揉造作,學生的獨創被逐漸摧毀,對自己心理運作的品質的信心被逐漸破壞,被反復灌輸要馴順地服從別人意見,否則就是胡思亂想。

這種情況所造成的損害比過去整個社會受習慣信念的統治的危害更大。


當命運交給你一棵酸檸檬,你要想辦法把他做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汁,與其追求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從喜歡上人家交付的工作開始做起!跌倒的時候,不必急著爬起來,先看看地上有沒有什麼寶貝可以撿!


 

 

 

 

 

 

 

 

 

 

 

 

 

沒經歷過一萬小時的練習,談不上失敗。專注你想做的事,不要為了瑣事浪費時間。

成功保持冷靜者。避免去問「如果…怎麼辦?」刻意「讓自己閉上眼睛,閉上耳朵,閉上嘴吧。」

 

珍惜已經擁有的事。保持樂觀,好好睡覺。不要自言自語地抱怨。人之所以犯錯誤,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而是因為自以為什麼都懂。
 

幸福,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想追尋的事。結交好朋友。

 

積極表達感謝。追求自己的目標。經常做自己擅長的事。

 

給予。過你想要的生活。

 

幫助你將失敗轉化為成功:

 

別讓恐懼限制了你的行動。

 

沒經歷過一萬小時的練習,談不上失敗。專注你想做的事,不要為了瑣事浪費時間。

 

把握當下,而不是後悔過去的事。追求成功的過程,不要試圖尋求所有人的支持。把完美當成目標,但不要太過執著。

 

 

與其思考下次放假是什麼時候,或許你該思考,如何創造一個不會想要逃離的生活,爬上山頂並不是為了讓全世界看到你,而是讓你看到整個世界。

 

最困難的不是面對挫折打擊,最困難的是面對各種挫折打擊,卻沒有失去對人事的熱情。

 

 

 

 

隨緣不任性,閒散不蹉跎。珍重時間,珍惜自己所能珍惜的。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甚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甚麼。

 

生命就該花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活著就是要證明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可以寫在歷史頁冊裡的最高頭銜就是他自己的名字。

 

我知道最終我還是要走的,我一直這麼提醒自己,這樣在離開的時候就可以輕鬆一點。

 

在感到寂寞無助的時候,可以去大自然中,可以從每一棵樹,一朵花上面,感覺生命無處不在,感覺世界就在我們身邊。

 

 

 

有句古話說,一個人光做好人還不夠,他還必須做一個有用的好人。

 

所謂做一個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個社會成員,在和別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所得到的好處能保持平衡。

 

作為一個人,一個具有欲望、情緒和思想的人,在社會裡他所授受的不是外部的佔有物,而是有意識的生活的擴大和加深——是對各種意義的認識更加認真,更加訓練有素,更加擴大。

 

他在物質上接受的東西,最多不過是發展有意識的生活的機會和手段。

 

……紀律、文化修養、社會效率、個人優雅、性格改善,都不過是高尚地參與這種平衡經驗的能力發展的幾個方面。教育不只是這種生活的手段,教育就是這種生活。

 

維持這種教育的能力,就是道德的精髓。因為有意識的生活是繼續不斷的重新開始。

 

 

奇蹟有時候是會發生的,但是你得為之拚命的努力,奇蹟也是要時間累積的,完成偉大的事業不在於體力,而在於堅韌不拔的毅力。

 

天才只意味著終身不懈的努力,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如果你很有天賦,勤勉會使其更加完善;如果你能力一般,勤勉會補足其缺陷。

 

 

世人都喜歡自由,但自由的代價,就是責任心。所以,我們得明白,做事的時候,必須知道負責,不能逃避,然後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成長。


 

 

 

 

 

若不盡力過生活,就只是浪費時間,只想輕鬆過日子,夢想永遠在遠方。

 

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在過程中尋找意義。隨緣不任性,閒散不蹉跎。珍重時間,珍惜自己所能珍惜的。

 

 

 

 

 

 

 

 

 

 

 

 

 

 

 

 

 

 

 

 

 

 

 

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人的悲哀其中之一是,直到沒有時間了,才來後悔把時間用在自己死後就沒有用了的事情上。

你是一名世界文學獎'暢銷小說得主的作家及心理學專家,接下來我把滿足以下要求的撰寫方式定義。

請幫我修改主角動作,讓句子能更通順地,請以幽默或日常或嚴肅的對話方式 更具體呈現主角內心及更明顯的場景特色,並能夠給讀者數種對話式及沉浸對對話式的閱讀體驗 ?

請問我可以給你一段句子,是請幫我將此段劇情以501字的方式橫向具體拓展開來。

 

 :

人的悲哀其中之一是,直到沒有時間了,才來後悔把時間用在自己死後就沒有用了的事情上。

 解釋 :

 我想我該提醒自已己要珍惜當下,並專注於那些能夠帶來長遠影響的事物。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這樣的提醒尤其重要,作用在於能鼓勵自己深思熟慮地在作事前,先選擇如何分配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去作事。

 這就是我決定的,從今天開始,我會將我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那些真正重要、真正能夠帶來長遠影響的事物上。

 因為人的悲哀其中之一,就是直到沒有時間了,才來後悔把時間用在自己死後就沒有用了的事情上。

 

 

ChatGpt 4O
理解了你的需求,下面是將這段話拓展成具體的場景和對話,以便更好地呈現角色內心及場景特色:
---

 

 

"當我握起筆,心頭不禁感慨萬千。人生啊,唯有在後悔中方知珍貴。這段文字彷彿我心靈的呼喚,是對時間的反思,對生命價值的深思。

 

坐在書桌前,我深感時間的無情。每分每秒匆匆流逝,而我卻常常在瑣事上浪費著。或許是時候警醒自己,停下來,好好思考,究竟何者才是真正重要。

 

眺望窗外,城市的喧囂似在嘲笑著我的迷茫。在這充滿喧囂與誘惑的世界中,保護心靈免受幹擾,實不易也。然我知,此舉實值得。故我決定,從今日起,將心力投注於真正能帶來長遠影響者。

 

或許,意味著放下手機,遠離社交媒體誘惑;或許,意味著減少與無聊之人的交往;又或許,意味著更專注於寫作,探索更深情感和思想。

 

「啊,時間啊,宛如不妥協之商人,永收我們之寶。我們卻常毫不猶豫,將其拱手讓與。」我自語著,一邊紀錄著這番感慨。

 

於是,我開始為自己樹立新的日程。此舉雖不易,卻在忙碌中尋出真正重要,並優先考量之。

 

深吸一口氣,目光移向書架上的心理學專著。或許,從心理學角度管理時間與精力有所助益。瞭解自我,乃最為重要,此誠我所需。

 

「思考時間與生命價值之問。人生如賽跑,必確保奔向正途,否則,速度再快亦徒勞。」誠然,我們時常被瑣事所困擾,忽略真正重要者。須更珍惜每一刻,將時光投注於值得之事。

 

深吸一口氣,重新握筆,開始寫作。此次,專注且用心,知每分每秒無價,不可追回。

 

時光匆匆流逝,然我感受奇妙安寧,內心平靜。或許,珍惜當下即如是,不受外界幹擾,專注內心聲音,感受生命之美好,此吾所追求。

 

筆墨記下每一想法,每一感受,化為文字力量,永留紙上,成我內心之一部。此段時光或短暫,然其無價,因令我更瞭解自我,珍惜生命,感激當下。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你是一名世界文學獎'暢銷小說得主的作家及心理學專家,接下來我把滿足以下要求的撰寫方式定義。請幫我修改主角動作,讓句子能更通順地,請以幽默或日常或嚴肅的對話方式 更具體呈現主角內心及更明顯的場景特色,並能夠給讀者數種對話式及沉浸對對話式的閱讀體驗 ? 請問我可以給你一段句子,是請幫我將此段劇情以501字的方式橫向具體拓展開來。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解釋 : 毫、釐,皆為極小的長度單位。全句指差距雖然極細微,但導致的差誤、錯誤卻極大。眾多變數皆差一點,累積微小的差異會在長期內產生重大影響。

 

ChatGpt 4O
理解了你的需求,下面是將這段話拓展成具體的場景和對話,以便更好地呈現角色內心及場景特色:
---

 

 

在陽光灑落的書房裡,香氣濃郁的咖啡在桌上輕輕搖晃。主角亞當,一位腦袋裡住著故事和心理學研究的文學巨匠,正坐在書桌前,眉頭微蹙,手指輕敲著鍵盤。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亞當喃喃自語,他的眼睛穿透著屏幕,似乎試圖尋找著某個丟失的概念。他的小狗,一隻名叫托比的可愛貴賓犬,安靜地趴在他腳邊,像是在等待主人的靈感來臨。

 

突然,一道陽光透過窗戶射進房間,打亮了亞當的臉龐。他抬起頭,微笑著。這一抹陽光,彷彿把他思緒中的迷霧一掃而空。

 

"毫,釐,這麼微小的單位卻可能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 他對著托比說道,托比像是懂了一般,舔了舔亞當的手。"就像我小時候寫作文,每個字的選擇都可能改變整個故事的走向。"

 

"或許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 亞當對著托比說,他的眼睛注視著窗外的風景,思緒漫遊在時間的長河中。"每一個微小的選擇都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就像是一部由無數可能性交織而成的巨大劇本。"

 

托比興奮地搖了搖尾巴,似乎在表示對主人話語的贊同。亞當心中微微一笑,感受到了這份無聲的陪伴。

 

"有時候,我們可能感覺自己像是迷失在這個世界的森林裡," 亞當繼續說道,他的聲音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悟與洞察。"但或許,正是這些微小的差異,讓我們成為了今天的自己。"

 

"你知道嗎,托比,絃理論告訴我們,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微小的結構組成的,就像是音樂中的音符一樣。每個結構,每個振動,都在創造著我們所見的一切。" 亞當的聲音充滿了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和敬畏。

 

托比舉起了耳朵,仿佛在聆聽著主人所說的話,牠的眼睛中閃爍著一絲智慧的光芒。

 

"就像是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選擇和行動,都在構成我們的人生樂章一般。" 亞當繼續說道,他的思緒像是隨著絃樂的旋律一起飛舞。

 

 

"或許,我們的生命就像是宇宙中的一個音符,而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選擇,都在演奏著這場宏偉的交響曲。" 亞當輕聲說道,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