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讀後心得摘要
Psychodynamic Formulation 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
【美】DeborahL.Cabaniss,Sabrina Cherry, Carolyn J. Douglas.Ruth L. Graver,Anna R. Schwartz著
孫鈴等譯
當我們遇到一位來訪者時,我們僅看到他們的現狀。心理動力學治療師像地質學家一樣,探索來訪者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個人的行為受長期內外因素影響,理解這些影響對於把握其過去、現在及未來至關重要。
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透過描述問題與模式、回顧成長經歷、並將問題與模式連結成長經歷,來理解來訪者的“思考、感受和行為”。
這種方法考量遺傳與環境對個人成長的雙重影響,重視潛意識思想與情感的發展及其影響,並基於隨時可調整的假設。
在天性與教養的辯論中,兩者非互斥而是共同作用。
佛洛德將天性稱為“本質因素”,教養為“附屬因素”。基因與環境的交互影響我們的自我觀、他人關係及壓力應對。
例如,D先生作為早產兒,因母親的抑鬱症未能發展出安全依戀,導致成年後難以獨立。
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不僅是對個案的描述,更是對其發展過程的解釋。它需要不斷更新和驗證,以適應來訪者的變化。撰寫個案概念化筆記是學習這項技能的有效方法,幫助治療師持續理解和修正來訪者的模式和經歷。
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是治療的指南,指引我們在治療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這一過程要求我們:
提出治療建議並設定目標。
從發展角度理解來訪者的需求。
發展治療策略,預測來訪者的反應(如移情)。
建構有意義的幹預方法。
幫助來訪者建立一致的自我描述。
我們如何建立個案假設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其實,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比如文化趨勢、人際關係或自然現象。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認為他們所在城市今年的降雪量較少,他們需要首先進行詳細觀察和測量,以界定這一現象,並查閱歷史氣象記錄。
接著,他們可以用氣象學理論如全球變暖,來連結觀察結果和歷史記錄,進而形成假設,並以有說服力的方式呈現給他人。
在心理動力學的個案概念化中,我們也遵循三個基本步驟來幫助理解個體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
這三個步驟分別是:
.描述基本問題和模式:
不僅要分析顯性的主訴,還要挖掘深層次的問題,包括個體的自我、人際關係、適應認知及工作娛樂等領域。
.回顧成長經歷:
從出生前到當前,全面瞭解個體的成長背景,包括原生家庭、早期依戀關係、創傷經歷等。
.聯繫問題模式和成長經歷:
將問題模式與成長經歷聯繫起來,形成一個發展性的敘事,以解釋個體如何形成其特定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這些步驟有助於我們從多角度理解和解釋來訪者的行為和情感模式。
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幫助解釋個體行為的原因。
在解釋行為前,需先進行描述,包括來訪者為何尋求諮詢及其個性化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
這些模式可分為五個領域:
“自我、人際關係、適應、認知及工作與娛樂”。
描述時要考慮來訪者的意識行為及其潛在的無意識內容,並評估這些模式的優缺點。
理解心理功能的複雜性超出了設計目的,例如工作、婚姻或育兒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關注個體在經歷苦難時心理功能的退鈍情況。
準確描述來訪者當前最煩惱的問題,如人際困擾、情緒症狀或焦慮失調,是評估和治療的關鍵。
同時,個案概念化還需全面瞭解個體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以深入理解其心理狀況。
人們在不同領域中表現出不同的優勢與劣勢。
例如,H先生擅長建立親密友誼,但在異性伴侶方面遇到障礙。I女士在工作上表現突出,但在人際關係和休閒方面則感到困擾。
瞭解個體的優勢和劣勢對於心理健康從業者至關重要,因為我們需要利用來訪者的優勢來建立健康的心理功能模式。
.自我體驗,即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對整體心理功能極為重要。
可用“自我感知和自尊調節”兩個變量來描述自我體驗過程:
自我感知包括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幻想,自我同一性涉及對自己身份的認識,而自我幻想則提供目標和安慰。
自尊調節指的是在遇到挫折或威脅時維持自我尊重的能力,涉及對自尊威脅的脆弱性、內部反應及利用他人來促進自尊調節。
當面對自尊威脅時,人們的內部反應會影響自尊水準,這一過程可能在無意識中發生。
自尊的保護機制從童年開始發展,成年後較為穩定。
適應性強的反應模式能靈活修復自尊,同時維持其他功能和人際關係。
相對地,缺乏適應性的反應如自我吹捧和自我挫敗則會造成脆弱,損害自尊和人際關係。
自我吹捧的人過度自信,難以接受他人意見,而自我挫敗者則自我貶低,阻礙自身需求。
適應性強的反應包括幽默、升華和利他主義,可以有效處理焦慮而不損害關係。
有些人過度依賴他人讚賞來調節自尊,可能導致關係破裂,而適應性強的自尊調節者則能從自身成就中獲得滿足,並有效聽取他人建議。
以下是範例:
A先生27歲,目前攻讀工程學碩士。他在大學時期主修化學,並選修了他喜歡的工程學課程。
現在,他希望將興趣與專業結合,全心攻讀化學工程學位元。
他表示:“我擅長數學和科學,但寫作並非我的強項。我曾嘗試寫小說,但發現這不適合我。我非常享受現在的工作。”
他擁有一段穩定的戀情,並希望未來能與伴侶擁有孩子。
B先生27歲,目前在餐館工作,與大學朋友同住。
他說:“我想嘗試些其他事情,但不知從何做起。或許可以寫小說……聽起來是個不錯的賺錢方式,但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是個好作家。”
他曾與一位女子有過短暫而熱烈的戀情,並表示:“我覺得從未與如此喜歡的人約會過。”
C女士,44歲,至今未婚,前來諮詢時表現出抑鬱症狀。
她表示在妹妹婚禮後的幾周內感到傷心。
當治療師詢問她是否因為妹妹先結婚而不開心時,C女士回應說:“一點也不,我從未想過結婚。我更願意當伴娘,而非新娘。我不明白為何婚禮後會感到不安,儘管我知道我的祝酒辭成為當晚的亮點。”
D先生,50歲,有妻子和兩個孩子,肩負著沉重的按揭貸款。
他在工作崗位上辛勞了20年後突然下崗,令他感到震驚。經過與妻子多晚的討論,他們決定讓妻子重新從事生孩子前的護士工作,而D先生則負責照顧孩子並尋找新工作。
儘管一開始對和“媽媽們”一起待在幼兒班有些不自在,但他享受與孩子們親密相處的時光,並找到了一份更符合興趣的工作。他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年失業的經歷讓他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
E女士,26歲,是一位單親媽媽。最近她臉上出現粉刺,令她變得心煩意亂,避免社交,並擔心自己無法擁有持久的戀愛關係。
在派對上,F女士看到熟人穿著昂貴連衣裙,忍不住大聲批評,當熟人羞紅臉離開時,她心情愉悅。
另一邊,G女士見到另一位女士披著時尚披巾,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披巾過時了。她決定購買一條相同的披巾,希望能增添時尚感。第二天,G女士立即購買了那條披巾。
32歲的H女士依賴父母資助,志向成為作家。她認為寫劇本能賺不少錢,目前正在創作一個好點子。
儘管沒有出版經歷,她自認為比多數作家更有天賦,並聲稱自己在電視行業有重要影響力,可以輕鬆搞定劇本。
I女士同樣靠父母資助,覺得自己不具備成為偉大作家的天賦。儘管已發表幾篇小雜誌上的作品,她卻自謙並輕描淡寫。
她在社區大學的寫作課程中獲得了老師的積極評價,但她卻認為那只是客套話。
T女士在姐姐的光環下成長,姐姐是三所大學代表隊的明星運動員。T女士本身也是一名競爭意識強的網球選手,但因言辭粗魯和過度計分,導致大家不願與她同場競技,使遊戲失去樂趣。
K先生經營一家成功的餐飲公司,但在面對同行競爭時常感焦慮,以至於競標時常“忘記”及時提交。
他解釋說自己更願意做個小人物,儘管偶爾向妻子抱怨希望賺更多的錢。
L先生因照顧病重的母親,未能實現進入法學院的理想,接管了家族生意,過上了舒適的生活。
他現在能夠資助弟弟M進入法學院,除了對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有些遺憾外,對弟弟的成就感到驕傲。當M抱怨學業艱難時,L先生笑著安慰道:“別擔心,你一定會順利通過考試的,老了還得靠你養呢。”
N女士得知她的治療師要休三個月產假時,她感到震驚並流下了眼淚。她無法相信這樣的重要時刻會發生在她年度總結的關鍵時期,預感到那將是她一年中最艱難的時刻。
O先生下班後總是急忙回家,迫不及待地想與妻子分享一天的經歷,並詢問她對自己決定的看法,甚至來不及跟她打聲招呼。
P女士則在回家的路上回顧今天的報告,心中充滿了滿足感。回家後,她準備晚餐並輔導孩子完成作業。雖然她沒有與他人分享一天的收穫,但她依然心情愉快直到睡前。
.自我感知,通過詢問他人對自己優缺點的看法,揭示自我認知的真實性。
瞭解自尊,詢問在成功人士中感受如何,能反映自尊的脆弱性。
探討對失望和失敗的反應,瞭解自尊威脅時的表現。也要考慮是否在沒有他人稱讚時能獨立判斷自己。
Q先生在自我模式中展現出明顯的劣勢與優勢。
他對自身的年度評估漠不關心,預測自己會升遷為經理,顯示出嚴重的自我感知偏差及自大的幻想。
然而,他在家庭中的自我認同較為客觀,對成為兩位女兒的父親感到驕傲。
Q先生在自尊問題上尤為明顯,能容忍輕微的威脅,但對於如被上級批評等嚴重威脅反應過度。
他會利用他人來調節自尊,如在晚餐時談論自身成就,並喜歡與比他年輕且仰慕他的人交朋友,偶爾還會和辦公室的年輕女孩調情。
.人際關係對生活和發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信任感、感知度、安全感、親密性和相互依存度是人際關係的重要變數。
信任感使人們相互信賴,缺乏信任會導致孤獨。
感知度指對自己和他人的多維視角。
安全感則是與他人在一起時的安心感。
親密性通過分享感受和經歷來建立。
而相互依存度則是在關係中平衡付出和接受。
理解這些變數有助於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家庭、朋友和同事等關係能提供寶貴經驗,但也可能帶來痛苦。
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和浪漫關係,既可短暫也可持久,深刻或淺薄。
以下是範例:
A先生和B先生都面臨挑戰性角色轉換。A先生因不相信他人關心他,常處於警戒和孤立狀態。
而B先生相信他人關心他,因此擁有友好的人際關係。
A先生辛苦多年後被公司拋棄,因競爭激烈。他妻子多與娘家相處,朋友只想從他身上獲利,導致他斷絕聯絡,拒絕治療抑鬱。
B先生則將商店交給兒子,盼兒子家庭幸福,但仍想做有意義的事,聽從朋友建議來諮詢,思考角色轉換的難題。
C先生和E先生對上司的反應截然不同。
C認為上司D只關心自己的晉升,沒給予他足夠重視和獎金,甚至威脅辭職。
E覺得上司F聰明但消極,雖失望於獎金減少,但理解F的壓力,並依然享受合作過程,儘管偶爾對F的被動感到煩惱
G女士因男友與自己好友調情而分手,搬去與新男友同住。H女士與男友同居兩年,與男友的女性同事成為朋友,計劃結婚。相較之下,H女士在感情中更有安全感,能排解焦慮,維持正常關係。
I先生和J先生同樣面臨親密關係的焦慮,但處理方式截然不同。I先生在酒吧裡敞開心扉,快速傾訴過去的戀情;J先生則三年後才告訴男友家中隱情。真正的親密關係在於彼此分享私人感受與想法。
K女士因女兒與朋友相處時間過長而生氣,不讓女兒參加舞會,要求她出席親戚派對。L女士忙於接送孩子參加活動,無法擁有個人時間,孩子們回家後只玩電玩,令她覺得他們自私但又自責。K女士享受過多,L女士付出太多,皆導致缺乏相互依存的關係。
每個人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各有優劣,例如,有人和朋友關係親密,但在性伴侶間表現較差;有人與伴侶關係穩定,但缺乏親密感。
瞭解這種變異性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際關係。
信任感、親密度、安全感等都是關鍵因素,瞭解對方在關鍵時刻是否可靠,情感上的開放程度,以及你與他人的付出和回報等,都是重要的考量。
每一天,我們都需應對內外部的刺激,這些刺激既有正面也有負面。
每個人的適應方式不同,主要包括“防禦機制、情緒管理、衝動控制和感覺調節”。
.防禦機制幫助我們應對壓力,涵蓋封閉情感、過濾刺激等方式。防禦機制可分為強適應性和弱適應性,靈活運用這些策略對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弱適應性:
分裂、投射、投射性認同、病態理想化、貶低、否認、分離、行動化、退行。
強適應性:
情感剝離、理智化、替代、驅體化、抵消、反向形成、過度情緒化、認同、外部化、性欲化、壓抑、指向自我。
最具適應性:
幽默、利他、升華、抑制。
靈活運用各種防禦策略,如情緒管理、衝動控制和感覺調節,是防禦機制中的關鍵方面。避免僵化的方式,以免引發困擾或問題。
良好的適應能力對提高個體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以下是範例:
A女士,45歲,因焦慮與孤獨來到諮詢室,會迅速建立親密友誼,但一旦朋友反應冷淡,便會失望並結束關係。在初次諮詢時,她說:“你太懂我了!我們明天能再見面嗎?”
B女士,40歲,面臨高度焦慮,為了克服焦慮,追求秩序感,試圖減少生活刺激。雖然這方法曾有效,但現在影響到孩子的社交活動、家庭假期及丈夫的休閒活動。朋友勸她“放輕鬆”,她卻無法改變生活模式。
C先生認為現在是離婚的好時機,因為不動產價格高,容易賣掉房子。
離婚三周後,D先生因腿上的痣感到焦慮,開始尋求醫療建議。
E先生:我非常享受與孫兒們的時光。他們充滿活力,看著他們在秋千上盪來盪去,我感到非常興奮。期待再次見到他們!
F先生:我和孫兒們度過了一天,一起吃了午飯。我女兒忙碌不已,幾週後我們會再見面。
G女士得知男友要分手後感到混亂,尖叫著衝進廚房摔盤子。
H女士聽到男友想分手時,心情複雜,靜靜等待對方說完。她知道自己無法立刻冷靜回應,於是告訴男友自己需要回家洗澡。當晚,她哭著告訴室友,隨後和室友一起做晚餐並看了電影。
I先生喜歡吃東西,但他非常肥胖且膽固醇高。每天早上,他都對自己說要節食,但到晚上卻忍不住偷吃餅乾和霜淇淋,感到挫敗。
J小姐無法在課堂上保持安靜,她總有話要說,無法克制。教授建議她給同學一些安靜時間,但她即使努力保持沉默,話語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
K女士因無法忍受他人身上的氣味,包括香水,無法乘坐任何公共交通工具或飛機。這使她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極大困擾,無法參加鎮外會議或與家人出行。
.理解他人的防禦機制與情緒管理風格對於有效溝通至關重要。
探討對方如何處理強烈情緒及是否有一致的應對方式,並考量其防禦風格是否影響人際關係。觀察其情感表達是否真摯,或是否避而不談痛苦的經歷。
.瞭解其衝動控制能力,包括是否被視為冒險者或易衝動,是否曾有過度飲酒或飲食的情況。
.評估其情緒反應及管理方式,是否能保持平靜,或是否曾經發生激烈衝突,以及對感官刺激的敏感程度。
認知功能對生活與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包括整體認知能力、決策制定、自我反省、心理化和判斷力等方面。
儘管某些人可能在某些領域表現正常,但在其他方面卻存在問題,如某些教授在生活中常常粗心大意。
對認知功能的全面描述有助於瞭解其對心理動力學和個體成長的影響。
A女士自三年級起屢獲科學競賽獎項,大學時已獲專利,28歲便獲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職。B先生注意力不足,曾兩次留級,難以專心做作業。C女士是CEO,但常在會議中忘帶物品,對此感到困擾並抱怨丈夫無法忍受。D先生60歲時移民美國,對用英語交流感到不適。這些認知功能的差異影響他們的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
決策過程中,人們方式各異,有的基於細節、有的憑直覺、還有的則事先規劃或依賴創造力。
I女士計劃舉辦一次聚會,並列出事項清單以逐項完成。
聚會前一週,餐飲供應商因摔斷腿無法提供服務。她迅速聯絡備選餐飲店,最終找到可用的餐飲服務。
J女士則計劃舉辦聚會,但對主題和食物變更多,隨意更改計畫,情緒化處理問題。
她在餐巾紙上草擬了“待辦事項”後未再查看。聚會前夜,她發現所需點心已售罄,於是熬夜聽音樂,在聚會前一天晚上烘焙麵包。
兩個聚會都成功,但準備方式截然不同。我們應描述解決問題的風格及其對生活的影響,這些風格能顯著影響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處理問題時,能力不足者會影響人際關係,且此情況可能反覆出現。
自省,即評估自己想法和行為的能力,是關鍵。
有些人會自問“我為何這樣做?”而有些人則不再深究。自省有助於理解個人經歷,關聯心理感受性,即意識到無意識動機。這能改善對自己及他人的感知,而缺乏自省力的人往往未曾思考自己對局面的責任。
自省也與事實檢驗力相關,即區分現實與幻想的能力,這對生活各方面非常重要。
壓力下有些人會喪失這種能力,而有些人則能保持。
自省力的評估可以通過解釋對話來觀察。以女士和治療師的對話為例:
女士:我不相信因睡過頭錯過了外甥的降生禮!我覺得鬧鐘可能壞了。
治療師:你上次提到你和男朋友分手時,你妹妹生孩子。你是否考慮過可能不想參加這個降生禮?
女士:你是說我故意睡過頭?聽起來像我的作風。我確實不想去。你甚至沒問我最近心情如何。
心理感受性並非立刻理解一切。雖然女士起初沒想到對妹妹的複雜情感,但在治療師引導下,她展現了接受和思考的能力。
這表明她具備良好的自省力。相反,缺乏心理感受性的人可能會反駁,“不可能,我當然為她高興。”
以下是範例:
K女士,18歲的大學生,因總是被朋友指定負責抽籤選宿舍而感到壓力山大。她無法整理檔和查看房子,擔心截止日期逼近而無法應對。
L先生在情人節前一週經過花店,女友M提到喜愛黃玫瑰。然而,他在情人節只送了卡片,M因此哭泣並希望收到玫瑰。兩個月後,L先生在M生日時也僅送卡片,導致M與他分手,L先生對此感到困惑,告訴治療師「女人的心,永遠無法猜透」。
N女士擔心老闆會解雇她,因為她覺得老闆感到威脅並對她產生了恐懼。
O女士雖然知道丈夫忠誠,但在情緒不穩時,總會懷疑丈夫有外遇,這使她難以保持理智。
同理心是指理解他人可能有不同於自己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對共情發展至關重要。
以P女士和Q女士為例,P女士因治療師遲到而焦慮,認為被無視;Q女士則表示關心,認為治療師可能有急事。
P女士無法設想治療師的生活狀況,而Q女士能做到。
瞭解同理心可以通過引導對方思考他人可能的感受來評估。
舉例來說,如果某人對朋友沒有及時回復感到憤怒,並認為這是因為朋友對自己生氣,詢問他人是否能理解存在其他可能原因,能夠體現其同理心水準。
問類似的問題,如“你認為他/她對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嗎?”或“你對我的感受有何看法?”可以幫助衡量一個人的同理心。
判斷力是對行為後果的認識與考量能力,涵蓋對計畫行為及其結果的清晰意識,以及表現這種意識的行為方式。
雖然人們瞭解應做之事並知道其後果,判斷力卻常因多種因素而表現不一。
即使有清楚的認識和勇氣,個人仍可能無法實踐應做的行為,因此理解判斷力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至關重要。
評估判斷力時,可以問以下問題:
你傾向遵守規則嗎?你有過違反規則的經歷嗎?認識你的人會認為你有判斷力嗎?
故事常能揭示判斷力,比如錯誤投資、違規行為、節育失誤或酒駕等。
通過這些故事,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判斷力是否受損。
心理動力學上,判斷力被視為超我的功能之一。與其他認知功能不同,判斷力不是“全或無”的,而是可以在不同環境下變化。
例如,R先生在酒醉時常忘記接孩子,儘管平時是負責的父親;S女士知道與新伴侶時應使用安全套,但有時仍會忽視這一點。
如果來訪者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明智的,說明問題可能在於判斷力而非衝動控制。
1號來訪者:我在酒吧認識了一個人,然後回他家發生了性關係。
治療師:你們用安全套了嗎?
1號來訪者:沒有,我覺得挺好,而且他不喜歡用安全套。
2號來訪者:你在開玩笑嗎?這太危險了,我當時停不下來問自己這樣是否安全。
第一個來訪者的判斷明顯錯誤,而第二個來訪者則表現出較差的衝動控制。治療時應區別對待這兩種情況。
這表明,雖然人們知道應做的事情,並意識到行為後果,判斷力卻會因各種因素而表現不一。
理解判斷力對個人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瞭解整體認知能力可以透過觀察對方的行為來進行。
例如,他們講述故事是否有條理?是否能準時赴約並記得安排?
此外,可以詢問他們是否能集中注意力、是否有條理等。
如果發現顯著問題,考慮進行認知篩查或神經心理檢測,特別是當有心理問題如焦慮或憂鬱時。
瞭解決策能力則可以透過詢問他們做決定的困難程度、決策過程及是否列清單等來進行評估。
基因與產前發展
基因與遺傳
人類的身高和眼睛顏色等生理特徵可以透過遺傳傳遞,那麼我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是否也會受到遺傳影響?
雖然尚無確切答案,但研究顯示,成年後的問題和行為模式確實受到遺傳的影響。
遺傳與環境——雙向互動
成長過程中的認知和情感障礙由遺傳與環境的交互決定。基因與環境因素的互動稱為環境互動基因。
例如,容易受到驚嚇的嬰兒可能使母親的應對更為困難,從而加劇嬰兒的痛苦。早期的照料質量會影響嬰兒行為發展和神經內分泌反應的基因表達。
復原力
復原力也可以遺傳,不同的基因編碼不同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控制神經遞質的運動,解釋了為什麼只有特定的人會在壓力事件後發展為嚴重抑鬱症。基因差異也可能影響對早期受虐的反應。
.嬰幼兒期:
嬰幼兒期(0-3歲)是發展基本能力的關鍵時期,包括:
信任他人、形成安全依戀、認識自己和他人、理解並調節情緒、認知技能。
此階段的成長史涉及出生環境、主要看護者的特徵、早期關係質量和心理創傷史。
.童年中期:
在3-6歲時,兒童對人際關係變得敏感,開始產生競爭和嫉妒情緒,影響自我認知和他人觀。這一階段涉及:
身體和性別相關的自我感覺、與他人的關係、道德感、從二人關係到三人關係,
嬰幼兒期建立的二人關係為後續的三人關係(兒童、主要看護者和另一個看護者)奠定基礎。兒童需要學會在這些新關係中調整自我感和情感。
.童年晚期、青少年期與成年期:
發展貫穿一生,每個階段有其主要任務:
童年晚期(6-12歲):學習技能和建立新關係。
青少年期(13-18歲):探索和強化自我同一性。
成年早期(18-23歲):建立親密關係並承擔社會責任。
成年晚期(23歲及以後):尋找生活中的持久意義,面對衰老和喪失。
成年早期與成年晚期挑戰:成年早期需建立親密關係並處理性行為和社會責任。
成年晚期則是品味生活、應對衰老和喪失的重要時期。
早期發展的能力,如信任和自我感,在此階段尤為重要。
理解早期認知與情緒問題對個體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這些問題在童年和青春期普遍存在,且可能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發展。
即使這些問題未達精神障礙標準,它們仍可能對自我體驗、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造成負面影響。
兒童期常見的認知與情緒問題包括:
孤獨症譜系障礙、學習困難(如學習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如強迫症、恐懼症、分離焦慮)、大小便失禁、抽動症和情緒障礙(如抑鬱)。
青春期是身心變化顯著的階段,大腦神經系統也在迅速發展,但這一時期也容易出現認知和情緒問題:
如焦慮、進食障礙、行為問題、情緒調節困難、心境障礙、精神病及物質濫用。青少年在這些問題影響下,可能錯失情感調節、自我約束等能力的發展機會,問題若未得到解決,將對他們的成長產生長期影響。
.衝突與防禦是自我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
該理論認為,成人的問題和行為模式與潛意識中的衝突和防禦有關。
當不同的思想、感受或意願發生碰撞時,潛意識會引起焦慮,並促使我們通過防禦達成妥協。這些妥協形成了我們的問題和行為模式。
例如,一名學生面對聚會與作業的矛盾時,潛意識中的衝突和妥協會影響其行為。自我心理學探討這種潛意識衝突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行為。
自我心理學的基礎在於理解衝突、防禦與行為模式的關係。佛洛德提出衝突存在于心理的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後來發展出結構理論,描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代表潛意識的欲望,超我代表道德理想,自我則作為執行功能,調解本我、超我與現實之間的衝突。
這些衝突主要在潛意識中發生,儘管難以察覺,但會影響個體的意識生活。
為應對焦慮,自我通過防禦機制進行內部妥協,以限制痛苦情緒的感知。
衝突雖在潛意識中,但仍影響思考、感受和行為。無法察覺的衝突會基於童年經驗形成不適應的妥協。
佛洛德認為,應使潛意識意識化,以便在治療中通過自由聯想使來訪者表達潛意識幻想,這樣可幫助更現實地看待問題,就像發現黑暗中的怪物其實只是帽子。
案例:
A先生對控制欲父親感到憤怒,透過練習空手道黑帶,使用升華防禦機制來處理內心衝突。
升華防禦機制讓他以社會認可的方式滿足攻擊欲望,同時守住道德禁令,這使他感到自豪,且具有適應性。
B女士,42歲,小時候常被母親虐待,長大後依然理想化母親,並自責和允許他人對她不好。她內心衝突是既愛母親又因母親不關心而憤怒。
為維持對母親的好感,她採用分裂的防禦方式,否認母親的缺點並理想化她,結果把憤怒發洩在自己身上。
分裂防禦機制使她壓抑憤怒、自責,接近有施虐傾向的人,無法感受自己的情感,也無法形成平等的關係。
C女士因親密關係問題接受心理治療,她穿著像老年人。她的父親為年輕女人拋棄了母親,母親長期單身且抑鬱。
C女士覺得自己是母親最好的朋友,她在“想保持良好關係”和“不能超越母親”的衝突中抑制了女性氣質。
D女士有婚姻問題,新婚丈夫因她性冷淡而心煩。她愛丈夫,但因丈夫收入低且無法像父親那樣修理東西而擔憂。
她未解決的潛意識衝突在“想成為有性關係的成人”和“想做父親的小孩”間,導致對丈夫性欲的壓抑和逃避。
E女士因病無法工作,雖無明顯病因,她在丈夫體貼陪伴下仍感虛弱,顯示出她通過身體不適來避免對丈夫的不滿情緒,既保留對丈夫的愛,又能休息。
F先生常拖延重要工作,源於童年與父親的關係。雖然父母愛他,但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導致他害怕失敗,形成潛意識的焦慮和回避,影響職業發展。
G先生因童年住院的恐懼,三十年後拒絕手術,經過心理治療,他意識到童年經歷的影響,最終接受了手術。
H女士因對穩定關係的渴望和對冒險男人的吸引力,常交往短期關係的男人。治療後,她找到了兼顧兩者的男友,實現了更適應性的情感需求。
I先生,45歲,剛剛失業並在最後一天與老闆爭執。隨後他因「控制情緒」問題接受治療。他提到自己感到工作不符他的能力,卻因時間壓力不得不接受這份工作。他表示,雖然自己本可以讀大學,但因妻子懷孕只能加入工會。他的父親在商店中被認為毫無價值。
治療師對他的情況表示共鳴,並指出大多數人失業時都會感到煩躁,建議探討控制情緒的策略,並推測他對父親期望的反感可能是情緒問題的根源。
治療師使用共情和合作問題解決的方法幫助他採用更適應的防禦策略。
J先生,32歲,單身,已與31歲的教師K戀愛5年,雖愛K且想結婚,但覺得自己未準備好。
J先生來自富裕家庭,享受與家人共度時光,他擔心升遷後的職業束縛與家庭角色不符。
他的潛意識衝突可能包括:想繼續維持與家人的親密關係與想要成熟獨立的衝突,以及希望與B共度一生但又害怕失去個人自由的矛盾。
這些內心掙紮讓他難以做出婚姻承諾。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模式與早期與他人關係的無意識重複相關。
幼兒在與重要看護者的關係中內化經驗,形成潛意識中的範本,影響後來的自我和他人認知。
這些範本影響成人建立關係時的信任、預期等問題。
早期的滿足或挫折經驗會影響未來的關係模式,如信任或預期被忽視。這些潛意識影響會持續到成年。
關係模式是多維的,每個人潛意識中儲存了許多關係範本,大多數與我們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吻合。
通常,只有源於痛苦經歷的範本才會引發問題。
我們的行為有時像孩子,有時像看護者,這與早期的經歷有關。
瞭解問題與早期關係範本的聯繫,有助於我們理解全面和局部的關係問題。
心理治療通過分析早期範本,幫助建立新的健康範本,以改善人際關係。
案例:
A女士穿高跟鞋跑了六個街區,結果趕上公車卻忘了帶公交卡,只帶了一張10美元紙幣,司機沒有找零。其他乘客無動於衷,她生氣地把10美元給了司機,後來對自己的失控行為感到羞愧。
她認為自己的情緒問題可能與早期母親因流產而抑鬱有關,影響了她對他人的信任和情緒處理。
B先生在銀行工作,負責收取按揭貸款。年輕時母親罹患癌症,他後悔當初未能陪伴母親。
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尤其對困苦者索要貸款時感到內疚。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他與母親的早期關係影響了他對困苦者的愧疚感,進而影響了工作表現。
45歲的C先生從未談過戀愛,工作繁忙且避開情感關係。他的父母離婚後,他跟隨自我中心的母親生活,這使他在親密關係上有障礙。
他潛意識中感到被遺棄,對依賴他人有抵觸情緒。
利用客體關係理論可以理解並治療他的行為模式。
D女士對家庭和工作感到滿意,但丈夫面對公公病重時變得心事重重,使她感到憤怒卻無法表達。
她對自己小時候被讚賞的獨立性感到自豪,但潛意識中對父母的怒氣影響了她對丈夫的期待。
理解這個關係範本有助於改善她對丈夫的期望。
E女士29歲,與交往6個月的男友關係出現問題。男友發現她與男同事有染後威脅分手,並表示自己總是在交往幾個月後對物件產生不滿。
E女士在過去兩年內換了10份工作,她認為男友沒有準備好維持長久關係,也幾乎沒有朋友。
她的家庭背景複雜:母親去世、父親吸毒、哥哥曾對她不當。她從小缺乏關愛,依賴哥哥,並因家庭問題與他人關係困難。
她的行為模式顯示,她因為早期的忽視和虐待,形成了不信任他人的模式,導致人際關係不穩。
F女士30歲,公關人員。從小受到懲罰的威脅,使她對完美抱持焦慮。高中時,對批評的敏感讓她感到無助;大學時,焦慮和失眠問題加劇。工作中,她對季度審查充滿恐懼,擔心被解雇。
F女士的關係模式反映了她對挑剔權威和不完美自我的內化,這種模式在她與老師、導師和上司的互動中反覆出現。
治療期間,她意識到自己對治療師Z的過度焦慮源於早期經驗,並將這種模式投射到工作關係中。這使她開始學會合理處理批評,並重新調整與治療師的關係,使她感受到周圍權威人物的更多寬容。
.自體心理學關注個體發展,尤其是早期看護者對兒童自體發展的影響。
理論強調,鏡像化(看護者共情兒童的內在狀態)和理想化(兒童將看護者理想化)對自尊形成至關重要。
健康自尊依賴於看護者如何正確回應兒童情緒及需求。如果看護者無法共情或支持,可能會導致兒童自尊發展受挫。
科胡特的自體客體理論指出,看護者的角色是幫助兒童建立自我認同,這對兒童未來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自我發展對自尊的影響至關重要。自體心理學解釋了低自尊的形成,例如早期看護者未能認可個人能力,會導致低自尊和自體感差。
A女士因童年缺乏支持,感到自卑。過度膨脹的自尊則源於高估能力,雖表面強大但內心脆弱,如B先生因父母過分強調成功,形成了脆弱的自尊。
共情不足和嫉妒問題也與自體感發展有關,例如C女士因缺乏適當鏡像而難以共情孩子,D先生因童年經歷無法接受他人成功。
這些問題根源在於早期自體發展的缺陷。
E先生,35歲的高中歷史老師,儘管工作表現優異且受到好評,仍感到不滿。他對教師職業雖認同其高尚,但希望轉行從事薪水更高、更具聲望的工作。他在閒暇時喜愛彈吉他,並有組建搖滾樂隊成為明星的夢想。
E先生的焦慮和低自尊感源自其童年經歷。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在他兩歲時離婚。父親總是冷漠,母親則過度關注他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他的情感需求。這使他在成長過程中感到孤獨,並缺乏自信。他試圖通過努力讓父親關注他,但總是感到被忽視,這影響了他的自我感。
自體心理學指出,E先生未能獲得充分的自體客體感,無法理想化父母,進而無法建立健康的自我感。他對於自己和工作的成就感缺乏滿足,無法為自己感到驕傲。
治療策略應幫助來訪者建立健康的自體感。
治療師的共情和理解可以幫助來訪者感受到支持,但也可能遇到共情失敗的情況。
適當的共情失敗可以幫助來訪者理解現實,逐步建立穩固的自我感。
F先生,55歲的電工和鐵人三項運動員,通過在運動中的成就尋求對自己的肯定。
雖然他希望治療師對他的勝利表現出更多興奮,但當治療師的反應未能滿足他的期望時,他感到失望。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F先生學會了不依賴他人的反應,並逐漸建立了對自己的信心。
A先生獲得一筆大獎,回家與妻子慶祝時,妻子的冷淡反應讓他感到失落,開始幻想得到行政助理的稱讚。這顯示了他對自體鏡像化的持續需求。B女士在晚宴準備過程中對自己的能力有誤解,並對未能獲得他人讚美感到憤怒,這表明她童年時期可能經歷了不健全的鏡像化。
.依戀理論探討早期依戀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感知、人際關係、壓力適應及自我調節。
成人依戀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其中不安全型包括回避型、焦慮型及混亂型。
這些依戀型態源於童年的依戀經驗,並對成年後的情感處理及壓力適應有深遠影響。
安全型依戀者易於處理痛苦回憶,與他人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繫,並在關係中感到舒適。相對地,不安全型依戀者表現出不同的模式:
1. 回避型:這類人常忽視依戀的重要性,表現出過度獨立,並回憶起負面經歷。
2. 焦慮型:對於關係中的問題感到責任重大,對早期看護者有理想化的看法,並對關係感到焦慮。
3. 混亂型:這類人情感波動劇烈,難以回憶穩定的人際關係,往往有創傷經歷或單親家庭背景,且成年後關係常混亂。
A女士和B女士參加面試後,面試官淡淡說了句“保持聯繫”。A女士回家後散步、看電視後就入睡了;但B女士卻因面試結尾感到焦慮,反覆發訊息給面試官,甚至睡前吃霜淇淋和喝酒。
這種反應源於她的不安全型依戀,而A女士因擁有安全型依戀,能更好地自我調節。
C先生因女兒上大學而焦慮,回憶自己童年時期的焦慮感。
D先生則因過度工作而忽略了家庭,妻子希望能多陪伴女兒。
C先生屬於焦慮型依戀,而D先生則是回避型依戀。
E先生和F女士因實習分隔兩地,E先生因F女士未及時回訊而焦慮,甚至打911尋找她。
E先生的焦慮源於他母親的焦慮型依戀,並影響到他對F女士的依戀。
G先生因妻子與朋友外出而暴怒,無法共情妻子的感受。
H女士則因女兒的孤獨問題尋求幫助,發現自己也有類似的孤獨經歷,這與她的拒絕型依戀有關。
I先生對改變和失去過度反應,顯示出焦慮型依戀。他的成長經歷中,母親的焦慮和早期經歷影響了他的情感模式。
J女士通過對自己和母親焦慮的認識,感到更輕鬆。
K女士因治療中被打斷而暴怒,這反映出她的混亂型依戀。
L女士與伴侶的關係中,情感交流困難也與她的依戀型態有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