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戲劇性描寫情節: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戲劇性描寫情節: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角色勝利情節:

智商辗压,隐藏实力,实力辗压,隐世高手,废材逆袭,王者重生,永不屈服,借力打力,极限反杀,背有靠山,一击必杀,报仇雪恨,拯救世界,礼贤下士,人外有人,人前显圣,力压群雄,力挽狂澜,以小搏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鲤鱼跃龙门,衣锦还乡,出人头地,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角色情感與人際關係情節:

患難之交、世代交替、臨終遺願、狼來了的效應、再續前緣、有情人終成眷屬、後媽迫害、英雄救美、美人傾心、追悔莫及、愛情競爭、他鄉遇故知、、化敵為友、世仇化解、浪子回頭金不換、誤解與和解、捨生取義、自我救贖、陰差陽錯、眾叛親離、愛恨糾纏、並肩作戰、苦盡甘來、身世揭密、黑暗面揭露、自我重塑、動物夥伴、禁忌之戀、多重人格、文明衝突、改邪歸正。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冒險與挑戰情節:

絕境逃脫、絕處逢生、因禍得福、通過考驗、殺人奪寶、冒險挑戰、背水一戰、密室逃脫、絕地反擊、智鬥權謀、時空穿越、異域奇遇、龍潭虎穴、孤膽英雄、孤注一擲、愚公移山、勇闖天涯、逆境成長、逆襲翻盤、千鈞一髮、驚悚嚇人、重建家園、命運遊戲。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智謀與策略情節:

打破常規、妙手回春、將計就計、作繭自縛、幕後黑手、扮豬吃虎、順手牽羊、假作真時真亦假、懲惡揚善、假死:帶有欺騙和策略、欲取先予、烏鴉變鳳凰、繼承權位、秘密聯盟、權力爭奪、慧眼識珠、坐收漁利、禍水東引、與虎謀皮。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運氣與巧合情節:

意外之喜、無巧不成書、奇遇得寶、不勞而獲、離奇失蹤、死而復生、歷史修正、無限金錢。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超自然與神秘情節:

彌補遺憾、靈魂互換、社會實驗、技術失控、時間迴圈、平行宇宙、古老預言、惡魔附身、家族詛咒。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戲劇性描寫情節: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戲劇性描寫情節: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戲劇性描寫情節: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戲劇性描寫情節: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戲劇性描寫情節:

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戲劇性描寫情節:

 

 

 

 

 

 

 

 

 

 

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不管睡多久,還是覺得累?

不管睡多久,還是覺得累?


永遠睡不夠?8大原因及改善方法

你是否經常感到疲憊,儘管每晚睡眠達到6至8小時?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存在,可能是以下8個原因造成的:

    潛在疾病
        慢性疲勞綜合症 :長期壓力引起內分泌失調,使你無論如何休息都感到疲倦。
        貧血 :紅血球不足,導致器官供氧不足。
        抑鬱症 :睡眠質量差,無法得到充分休息。
        糖尿病 :血糖過高導致供氧不足,或胰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深層睡眠被頻繁打斷。
        甲狀腺疾病 :影響新陳代謝,導致嗜睡和疲勞。

    睡眠時間不規律
        工作日睡眠不足,週末卻過度補眠,這會擾亂你的生理節奏。

    缺乏運動
        規律運動能促進腦內啡分泌,幫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質量。

    飲食失衡
        過多甜食、加工食品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能引起血糖波動,進而引發疲勞。

    水分攝入不足
        輕度脫水會影響血液循環,降低器官工作效率。

    壓力過大
        長期壓力會導致自由基增加,引發疲勞感。

    用眼過度
        長時間盯著電子螢幕容易造成視覺疲勞,產生困倦的錯覺。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可能引起嗜睡,通常停藥後會消失。

改善建議:

    培養良好睡眠習慣
        睡前進行放鬆運動。
        保持規律作息。
        睡前遠離電子設備。

    均衡飲食
        補充含色氨酸的食物。

    適度曬太陽
        調節生理節奏。

    飲用提神茶飲
        如蜂蜜菊花茶。

    按摩穴位
        如印堂穴、百會穴等。

 

全球化與科技發展如何改變千古絕唱的定義?

千古絕唱 指的是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之作,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作品,都在漫長的歷史中閃耀著獨特光芒,成為後世傳誦的巔峰之作。

千古絕唱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件作品,特別是文學或藝術作品,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依然閃耀著獨特的光芒,被後人不斷傳誦、讚嘆,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深入解釋:

    千古 :指極為漫長的時間,甚至跨越數個朝代。
    絕唱 :意為絕無僅有的佳作,是同類作品中無可超越的巔峰。

 

為什麼有些作品能成為千古絕唱?

    深刻的思想內涵 :這些作品往往觸及了人性深處,表達了普世價值,或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深刻思考。

例如,《論語》所傳達的孔子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道德經》中的道家哲學仍然指導著人們的生活與思想。

    精湛的藝術表現 :作品的語言、形式、風格等都達到極高的藝術水準,令人嘆為觀止。比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以其複雜的人物性格和深邃的哲學思考,被譽為英語文學的巔峰之作。

    跨越時空的共鳴 :這些作品能夠引起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共鳴,具有普遍的價值。

例如,《百年孤獨》由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所作,以其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吸引了全球讀者。

 

要判斷一部作品是否有潛力成為千古絕唱,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量:

作品所探討的主題是否能引起廣泛共鳴?是否觸及了人性的深處?例如,《紅樓夢》探討了人性、愛情和社會結構,成為了中國文學的經典。

    藝術形式的創新與完美 :作品在藝術形式上是否有所突破?是否將語言、結構、風格等運用得爐火純青?例如,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在史詩的結構和敘事技巧上都有獨特的創新。

    時代的印記與超越性 :作品是否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心態?同時,是否又超越了特定的時代,具有永恒的價值?例如,《神曲》通過描繪地獄、煉獄與天堂,不僅反映了中世紀的宗教思想,也具備了跨時代的影響力。

    影響力與傳播力 :作品是否在當時乃至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是否被廣泛傳誦和研究?例如,《堂吉訶德》被認為是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對後世小說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現代是否有可能誕生新的千古絕唱?

當然有可能!雖然現代社會變化迅速,但人類的情感、思考方式並沒有本質上的改變。只要一部作品能夠在藝術形式上有所創新,同時又能夠觸及到人們內心深處,就有可能成為新的千古絕唱。影響現代作品成為千古絕唱的因素可能包括:

 

    全球化的影響 :作品的受眾更廣泛,更容易產生跨文化共鳴。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因其奇幻世界觀和普世價值,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讀者。

    科技的發展 :新的藝術形式不斷涌現,為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數位藝術和虛擬現實等新興媒介有可能產生具有永恒價值的作品。

    社會變革 :不同時代的社會問題和人們的心態會影響作品的主題和表達方式。例如,《1984》以其反烏托邦的視角探討了極權主義,對現代社會的警示依然有其現實意義。

 

千古絕唱的誕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無法預測哪些作品會成為千古絕唱,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們不斷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會有更多優秀的作品誕生。

 

---

### 文學作品

**中國古典文學:**
- 《論語》——孔子的言行記錄,影響了中國的倫理道德觀。
- 《道德經》——老子的哲學經典,奠定了道家思想的基礎。
- 《詩經》——古代詩歌總集,反映了古代社會風貌與人文情懷。
- 《紅樓夢》——曹雪芹的經典長篇小說,細膩描繪了封建社會的興衰及人性。
- 《水滸傳》——施耐庵的長篇小說,展示了宋代農民起義的歷程。
- 《西遊記》——吳承恩的長篇小說,融合了神話與宗教,描寫了唐僧取經的故事。
- 《三國演義》——羅貫中的歷史小說,描繪了三國時期的英雄傳奇。
- 《金瓶梅》——蘭陵笑笑生的長篇小說,揭示了明代社會的各種矛盾。
- 《牡丹亭》——湯顯祖的經典戲劇,展現了明代戲曲的魅力。

**西方文學:**
-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探討了人性與命運。
- 《麥克白》——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揭示了權力與野心的破壞力。
- 《奧賽羅》——莎士比亞的悲劇,深入探討了嫉妒與人性。
- 《羅密歐與朱麗葉》——莎士比亞的愛情悲劇,表達了對愛情與命運的感慨。
- 《神曲》——但丁的三部曲,描繪了地獄、煉獄與天堂的景象。
- 《浮士德》——歌德的經典劇作,探討了人類追求知識與幸福的矛盾。
- 《百年孤獨》——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巨作,描繪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悲劇與興衰。
- 《1984》——喬治·奧威爾的反烏托邦小說,探討了極權主義的危害與人類自由。
- 《殺死一隻知更鳥》——哈珀·李的小說,關注種族不平等和道德勇氣。
-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歐內斯特·海明威的作品,講述了堅韌不拔的人性精神。

**其他經典作品:**
- 《源氏物語》——紫式部的作品,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描寫了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社會的生活與愛情。
- 《唐詩三百首》——唐代詩歌的精華匯編,收錄了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的經典作品。
- 《失樂園》——約翰·彌爾頓的史詩,探討了人類的墮落和救贖,是英國文學中的不朽之作。
- 《大地》——賽珍珠的小說,描述了中國農民生活的艱辛與堅韌,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 《瓦爾登湖》——梭羅的經典散文,記錄了他在瓦爾登湖旁的簡樸生活,探討了自然與靈魂的關係。
- 《悲慘世界》——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描繪了19世紀法國社會的苦難與希望,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
- 《神秘園》——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的經典童話,探討了治癒與成長的主題。
- 《堂吉訶德》——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經典小說,描寫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經典小說與詩歌:**
- 《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描繪了拿破崙戰爭時期俄國社會的全景。
- 《伊利亞特》與《奧德賽》——荷馬的史詩,講述了古希臘英雄的傳奇故事。
- 《古希臘悲劇》——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與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
- 《羅馬史詩》——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描寫了羅馬的起源和英雄事跡。
- 《十日談》——薄伽丘的短篇小說集,描繪了十四世紀意大利社會生活。
- 《神秘島》——凱勒的冒險小說,描繪了一群人在神秘島上的故事。

**現代與當代文學:**
- 《小婦人》——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小說,講述了四姐妹的成長故事。
- 《傲慢與偏見》——珍·奧斯汀的經典小說,探討了愛情與社會地位的矛盾。
- 《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說,講述了複雜的家族和愛情故事。
- 《大衛·科波菲爾》——查爾斯·狄更斯的長篇小說,描繪了主人公的成長歷程。
- 《簡·愛》——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講述了女主角的堅韌與愛情故事。
- 《悲慘世界》——雨果的經典之作,揭示了人性與社會的不平等。
- 《海邊的卡夫卡》——村上春樹的小說,探討了現代人的孤獨與自我發現。

---


**藝術作品:**

**繪畫作品:**

1. 《維納斯的誕生》(波提切利):描繪了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從海中誕生的瞬間,以其優雅的構圖和精美的細節而著名。
2.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展現了耶穌與門徒在最後晚餐中的場景,這幅畫以其精緻的細節和深刻的情感著稱。
3. 《星夜》(梵高):以獨特的色彩和筆觸展現了夜空的動感與美麗,表達了藝術家的情感與思想。
4. 《格爾尼卡》(畢加索):表達了戰爭的暴行和苦難,以強烈的象徵主義風格來反映戰爭的悲劇。

**雕塑作品:**

1. 《大衛》(米開朗基羅):表現了聖經故事中大衛戰勝巨人哥利亞的瞬間,以其完美的解剖學比例和力量感聞名。
2. 《思考者》(羅丹):刻畫了思考中的人類形象,展示了人類內心的沉思與掙扎。
3. 《自由引導人民》(德拉克羅瓦):表達了自由與革命的精神,成為了自由的象徵。

**建築作品:**

1. **艾菲爾鐵塔**:巴黎的標誌性建築,以其獨特的結構設計和工程創新著稱,成為19世紀工業革命的象徵。
2. **帕台農神廟**:古希臘雅典的神廟,代表了古希臘建築藝術的巔峰,展現了古代希臘人的宗教信仰與藝術成就。
3. **比薩斜塔**:以其獨特的傾斜角度著稱,是意大利建築史上的著名地標。
4. **泰姬瑪哈陵**:印度的白色大理石陵墓,以其優雅的建築和浪漫的故事而聞名。

**音樂作品:**

1.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其壯麗的音樂結構和「歡樂頌」著稱,是古典音樂的巔峰之作。
2. **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展示了巴赫在宗教音樂中的深刻情感和卓越技巧。
3. **莫內的《日出印象》**:以其獨特的光影效果和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而著稱。
4. **普桑的《天堂的花園》**:展現了古典主義風格的典雅和對自然美的讚美。

---

 

**經典電影**:

1. **《公民凱恩》(Citizen Kane, 1941)**——由奧森·威爾斯執導,被廣泛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因其創新的敘事結構和視覺風格而聞名。
   
2.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主演,這部影片深刻描繪了黑幫家族的權力與衝突。

3.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1942)**——由邁克爾·柯提斯執導,亨弗萊·鮑嘉和英格麗·褒曼主演,是一部結合愛情、政治與二戰背景的經典之作。

4.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由弗蘭克·德拉邦特執導,根據斯蒂芬·金的小說改編,講述了關於希望和救贖的感人故事。

5. **《星際大戰》(Star Wars, 1977)**——由喬治·盧卡斯創作的科幻大作,不僅革新了電影工業,也成為流行文化的象徵。

6.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由維克多·弗萊明執導,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主演,講述了南北戰爭背景下的愛情與生存故事。

7. **《大白鯊》(Jaws, 1975)**——由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以其緊張的劇情和令人難忘的音樂著稱,成為恐怖片的經典之作。

8.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1950)**——由比利·懷爾德執導,描繪了好萊塢的光輝與黑暗面,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

**影響深遠的電影**:

1. **《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這部續集延續了《教父》的故事,進一步探討了家族與權力的主題。

2.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是一部開創性的科幻影片,以其深刻的哲學主題和視覺效果而著稱。

3. **《阿瑪德斯》(Amadeus, 1984)**——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講述了音樂天才莫札特的故事,影響深遠。

4. **《鐵達尼號》(Titanic, 1997)**——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這部史詩愛情片因其宏大的規模和感人的故事而成為經典。

5.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這部影片以其真實而深刻的歷史描繪獲得了高度評價。

6.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由古斯·范·聖特執導,探討了潛力、痛苦和自我實現的主題。

7. **《霸王別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1993)**——由陳凱歌執導,講述了中國京劇演員在20世紀中國歷史中的艱辛人生,深刻影響了中外觀眾。

8.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1997)**——由羅貝托·貝尼尼執導,以其感人的二戰故事獲得了國際讚譽。

這些電影不僅在藝術上有著極高的成就,也在文化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


### 經典遊戲作品

- **《超級瑪利歐兄弟》**(Super Mario Bros.):任天堂的經典平台遊戲,對整個遊戲產業發展有深遠影響。
- **《暗黑破壞神 II》**(Diablo II):暴雪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以深度玩法和豐富世界觀著稱。
- **《塞爾達傳說:時之笛》**(The Legend of Zelda: Ocarina of Time):任天堂的冒險遊戲,以創新設計和敘事風格受到讚譽。
- **《半條命 2》**(Half-Life 2):Valve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以引人入勝的劇情和先進技術廣受讚譽。
- **《最終幻想 VII》**(Final Fantasy VII):史克威爾的角色扮演遊戲,以難忘故事和角色在全球玩家中獲得高度讚譽。

### 現代經典遊戲作品

- **《黑暗靈魂》**(Dark Souls):FromSoftware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以挑戰性設計和獨特世界觀著稱。
- **《荒野大鏢客 2》**(Red Dead Redemption 2):Rockstar Games的開放世界遊戲,提供豐富故事和高度沉浸的體驗。
- **《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任天堂的開放世界遊戲,以創新玩法和自由度獲得高度評價。
- **《Minecraft》**:Mojang的沙盒建造遊戲,以無限創造力和開放性贏得玩家喜愛。
- **《Tetris》**:由俄羅斯程式員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創作的經典益智遊戲,簡單機制卻影響深遠。

### 其他經典遊戲

- **《合金裝備》**(Metal Gear Solid):以其複雜的故事和遊戲機制聞名。
- **《最後生還者》**(The Last of Us):以其感人故事和細膩角色描寫而廣受好評。
- **《星際爭霸》**(StarCraft):策略遊戲中的經典,以深度策略性和平衡性著稱。
- **《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影響深遠的MMORPG,開創虛擬世界的多樣化探索。
- **《傳送門》**(Portal):創新解謎遊戲,改變玩家對空間解謎的理解。
- **《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以其廣闊世界和豐富自由度受高度讚譽。
- **《巫師 3:狂獵》**(The Witcher 3: Wild Hunt):以複雜故事情節和深入角色發展而聞名。

---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的代入感在於是否能反映讀者未實現的夢想。
雖然角色的個性不必與讀者完全相同,但角色的行為和選擇要與讀者的內心渴望相契合。
成功的角色塑造在故事中能滿足讀者難以實現的夢想。
讓讀者在角色身上找到共鳴,即使角色的背景不同。

總之,某個角色應為某位讀者理想的化身,角色們透過行動滿足角色與讀者他們的深層期望,產生深刻的代入感。
首先,角色不一定是跟你有同樣性格的人,但絕對是你想成為的樣子。

就像你小時候幻想自己是超人一樣,小說裡的角色就是為了實現你跟作者跟角色的那些隱藏的小願望而存在的。
如果角色的性格能力跟你一樣,那還有什麼吸引力?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升級版的自己",一個能夠完成我們平時無法做到的事的超級英雄。

但這個"超級英雄"也不能離我們太遠。如果主角突然變成了外星人,可能會讓人難以接受。關鍵在於角色要與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三觀"一致。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這樣會讓角色失去個性。其實讀者的願望往往模糊不清,他們可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具體怎麼實現,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這就給了作者們發揮創意的空間,作者們可以設計各種角色身分、行為和故事走向。只要最終讓讀者有"就是這種感覺!"的共鳴,那就是成功的角色塑造。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個普通上班族,突然看到一本小說,裡面的主角是個超級英雄,拯救世界。你可能會想:『哇,太酷了!如果我也能這樣就好了。 "這就是角色代入感的作用,雖然你和超級英雄看起來完全不同,但角色的行為滿足了你內心的渴望。

再舉個貼近人生的例子:假設有三個角色:A是個普通學生,B是個厲害的修真者,C是個普通上班族。在末日危機時刻,平凡但心懷英氣的學生選擇堅持不輕易殺生,能力超凡但厭倦爭鬥的修行者選擇避開爭鬥,而平凡的上班族則勇敢迎接挑戰。這三種選擇代表了不同讀者的價值觀和期望。

如果你是和平主義者,學生的選擇會讓你產生共鳴。如果你嚮往平靜生活,修真者的決定會觸動你的心弦。如果你渴望在平凡中展現光彩,平凡的上班族的行為會讓你熱血沸騰。雖然這些角色表面上看起來不同,但他們的行為和選擇代表了某些讀者內心的渴望。

每個角色的任何具體行動,那怕只是表示他在那邊等了很久這樣的行為,也會有不同的表現,代表著不同的性格。至於是否一定要是更強或很帥的角色更受歡迎,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確實,很多讀者喜歡那些"開掛"的角色,因為這滿足了他們內心深處最重要的期望及希冀彌補的遺憾。

角色若太過完美或誇張,會讓人感到虛假,代入感瞬間消失。好的角色應該讓人又愛又恨,既有讓人羨慕的特質,也帶些小缺點,這樣角色才能顯得有血有肉。

以穿越小說為例,適當的背景介紹能大大提升代入感。『適當』意指背景介紹須與情節緊密結合,避免無關資訊。如此,背景介紹才能為劇情鋪路,讓故事更有吸引力,讀者也更能投入角色的世界。

總的來說,角色代入感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魔術表演。作者是魔術師,要創造一個角色,讓讀者心甘情願地融入其中,彷彿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這個角色可能與現實生活大相逕庭,但必須觸動讀者內心深處的渴望和夢想。

所以下次當你讀到一個讓你欲罷不能的角色時,不妨想一想:這個角色是否觸動了你內心的某個點?是否做了你一直想做但沒機會做的事情?是否展現了理想中的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角色代入感的精髓在哪?為什麼我們總愛升級版自己?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心理學導論(第9版).讀後心得摘要

心理學導論(第9版).讀後心得摘要

 

心理學導論(第9版,上冊)【美】大衛·邁爾斯

黃希庭等譯

 

意識使人思考過去、適應當下、規劃未來。他提倡研究情感、記憶、意志、習慣及不斷湧現的意識流。

 

天性和教養究竟誰說了算?柏拉圖說是遺傳,亞裡士多德說靠後天。現代心理學表示:天性打底,教養來修,性別差異、智力與人格等皆有影響。

 

簡單說,先天遺傳基因決定起跑點,後天環境差異決定終點。

 

就像抑鬱症一樣,既是思維問題也是大腦生理問題。

 

批判性思維就是科學態度的化身。無論讀報還是聊天,它都讓我們問:這結論是靠科學證據還是憑感覺?這有助於接受驚奇事實。

 

你知道為什麼自我測試比閱讀更有效嗎?

 

掌握學習秘訣:自我測試如何讓你的記憶力突飛猛進?

 

提升學習效果的關鍵在於自我測試,而不僅僅是閱讀書本。

 

跟著以下步驟走:不僅能加強記憶,還能使知識更加牢固,讓記憶力顯著提升!

(1) 首先快速瀏覽並抓住重點,

(2) 提出相關問題以檢測自己的理解,

(3) 定期分散時間進行複習,

(4) 用自己的話重述所學內容。

 

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和脊髓)處理決策和信息,而外周神經系統負責資訊的收集和傳遞。

神經系統有三種類型的神經元:感覺神經元接收資訊並傳送至中樞,運動神經元從中樞發送指令至肌肉,中間神經元在感覺與運動之間處理信息。

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部功能,包括交感神經系統(應對壓力)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恢復平靜)。

內分泌系統透過激素影響身體,與神經系統協調,垂體是主控腺體,調節其他腺體的激素分泌。

 

老年的生理變化涉及許多方面。儘管身體在成年早期開始衰退,真正的變化通常要到晚年才變得明顯。

肌肉力量、耐力和反應時間逐漸下降,視力、聽力和嗅覺也會有所減退。

例如,老年人的視力會變差,夜間閱讀和開車需要更多光線;聽力則常因年老而下降,有些聲音年長者幾乎聽不到。

健康方面,老年人更易患嚴重疾病,但對短期疾病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大腦老化使得處理資訊的速度變慢,複雜任務的解決也變得困難。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老年人常會感受到積極情緒的增加,負面情緒的強度減弱。

成功的老化,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可能會提高,大腦對消極事件的反應也會減少。

成功的老化往往取決於良好的遺傳基因、積極的心態、活躍的精神和身體狀態,以及與家人和朋友的緊密聯繫。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感覺和知覺緊密結合,共同幫助我們解讀世界。

 

感覺是自下而上的處理方式,直接由感受器捕捉刺激,然後傳遞到大腦。

知覺則是自上而下的處理方式,依賴我們的經驗和預期來解釋感官輸入。

這就像你看到一朵花時,先是感覺到顏色和形狀,然後你的大腦會根據經驗把它識別為花。

 

感覺與知覺的基本原理其實很有趣,就像你和我剛見面時的第一印象。我們的感覺系統像是場魔術秀,將外界的刺激轉化為我們的大腦能理解的訊息。

 

這種轉換過程稱為換能,例如,眼睛把光轉成神經衝動,耳朵則把聲音轉成神經信號。

 

絕對閾限是指我們能夠探測到最小的刺激量,比如在漆黑的夜晚能看到30英里外的燭光。差別閾限則是指我們能分辨兩個刺激間的最小差異。

 

我們的感覺系統雖然只捕捉到一小部分外界資訊,但對於我們的需求已經足夠。記住,感覺和知覺就像一對默契的拍檔,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大千世界。

 

 

如果你想設計一種能像我們眼睛和大腦一樣識別面孔的電腦系統,它需要具備以下幾個關鍵能力:

 

首先,系統要能從背景中識別出面孔,就像我們能從聚會中的喧鬧聲中聽到熟悉的聲音一樣。我們的視覺系統首先將環境中的物件(如文字或人臉)與背景分開,並且有時同樣的刺激可以產生不同的感知。

 

接下來,系統需要將識別出的圖形組織成有意義的形狀。例如,我們把接近的線條看作一組,把平滑的曲線視為連續線條,而不是斷斷續續的線段。這些視覺組織規則説明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但有時也會讓我們產生錯覺,比如看不可能存在的狗舍。

 

在知覺世界裡,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小小的組織者,把雜亂無章的圖形整理成有意義的形狀。

 

首先,圖形分組是一個關鍵步驟,我們會根據顏色、運動、明暗等基本特徵自動把圖形歸類。這裡有三個簡單的原則:

 

接近性:我們會把靠得近的圖形看作一組,像是看到的不是六條單獨的線段,而是三組每組兩條的線段。

 

連續性:我們傾向於把圖形看作平滑連貫的,而不是斷斷續續的。即使是半圓形交錯的圖形,我們也會把它看作是兩條連續的線。

 

封閉性:我們的大腦會填補圖形的缺口,讓它看起來完整性。比如,一個被切成兩半的圓圈,經過填補短線後,我們就不會再看到三角形了。

 

這些原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現實世界,但有時也會讓我們上當,這個看似完整的結構,其實是由封閉性和連續性原則錯誤組成的。

 

簡而言之,當主唱在樂隊中,他是“圖形”,其他樂手則是“背景”。而格式塔心理學說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就是指我們把一組感官資訊整理成有意義的整體,而不僅僅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總和。

 

最後,關於深度知覺,我們可以通過單眼和雙眼的線索來判斷物體的距離。例如,嬰兒通過“視崖實驗”顯示出即使在幾乎沒有視覺經驗的情況下,也能感知深度,這說明我們的深度知覺部分是天生的,但隨著學習也會得到強化。

 

 

觸覺不是我們最先想到的感覺,但它卻非常重要。

研究顯示,觸覺對我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例如,若母鼠不理會幼鼠,幼鼠的成長會受到影響。同樣,觸摸對幼猴的情緒有直接影響。如果用手按摩早產兒,他們的成長會更快。

 

幽默作家戴夫·巴里曾說,皮膚不僅能防止器官掉落,還能感受各種觸覺刺激。我們的皮膚對壓力、溫度、冷感和疼痛有不同的感知方式。

 

即使是自我搔癢,感覺也不如他人搔癢來得強烈,因為大腦對不確定的刺激更加敏感。

 

疼痛是身體警告我們出現問題的一種方式,雖然偶爾的疼痛是好的,但長期慢性疼痛就像永不停止的警報。

 

疼痛的感知不僅取決於身體的生理反應,還受到心理因素和文化背景的影響。研究表明,女性對疼痛更敏感,疼痛感受與基因、經歷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例如,慢性疼痛患者常感到難以忍受,而心理因素如注意力轉移和內啡肽的釋放可以顯著減少疼痛。大腦也可能製造幻痛,如截肢後的人可能會感覺到不存在的肢體疼痛。

 

對疼痛的知覺是一種生物、心理和社會的綜合現象。理解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和治療疼痛。

 

身體的位置和運動感知其實離不開我們的關節、肌腱和肌肉中的感測器,這些感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身體的具體位置。

 

想像一下,如果你在黑暗中或沒有觸覺,你會感覺自己的身體仿佛不真實,這就是英國的伊恩·沃特曼所經歷的狀況。他感染病毒後失去了對身體位置的感覺,只能通過視覺來補償。

 

即便如此,燈一滅,他還是會摔倒。我們的視覺和動覺在日常生活中密切相關,就像閉上眼睛站立時就會不穩一樣。

 

另外,我們的內耳也幫忙監控身體的平衡。半規管像三維蝴蝶脆餅,內含液體,幫助我們感知頭部和身體的運動。

 

轉圈後感到眩暈,就是因為液體和感受器尚未恢復正常狀態。這說明我們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被欺騙,理解這些錯覺有助於我們理解感覺系統的工作原理。

 

感覺之間的互動也很有趣。比如,當你捏著鼻子吃東西時,味道會變得難以分辨,這就是因為嗅覺和味覺的交互作用。

 

即使是視覺和聽覺之間的互動,也能改變我們的感知,比如同時出現的閃光和聲音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

 

觸覺和聽覺之間也有有趣的交互作用。比如,在聽到某些聲音時,如果皮膚上感受到微弱的空氣,我們可能會誤聽成其他聲音。

 

這說明我們的感覺系統不僅交互,還能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

 

此外,我們的身體感覺與社會判斷也相關,例如,手握熱飲的人會覺得他人更熱情,冷飲則讓人覺得更冷。

 

身體的溫暖或重量感會影響我們的社會認知。這些例子說明了感覺、認知和情緒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影響我們的知覺。

 

超感知覺——真的有這種能力嗎?

 

超感知覺(ESP)指的是在沒有感覺輸入的情況下獲取資訊,比如心靈感應、透視牆壁或預知未來。

心理學研究顯示,通靈者的預言經常不准,甚至通靈者自己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也常常消失無蹤。

 

實驗室研究通常未能證明超感知覺的存在。雖然有些實驗顯示出微小的統計顯著性,但這些結果往往遭到批評,稱研究方法不嚴謹或統計分析偏差。比如,貝姆教授的研究因其方法論的漏洞而備受爭議。

 

超感知覺目前仍未得到科學的驗證,而偶然性和自我解釋常常成為其存在的主要依據。

 

 

當談到行為強化時,我們要區分「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兩種方式。

 

積極強化:是給予愉快的刺激來增強某種行為,比如狗狗聽到主人的召喚後得到撫摸;而消極強化:則是通過去除不愉快的刺激來強化行為,例如吃止痛藥以減少頭痛。

 

雖然消極強化和懲罰聽起來像是同一回事,但其實完全不同——消極強化是讓某種行為更常發生,而懲罰則是減少某種行為。

 

再來,行為強化有分為「固定比率」和「變動比率」等程式。

固定比率是說,每做一定次數的行為後就會得到獎勵,比如每十次購物就能得到一次免費的咖啡;而變動比率則是獎勵的次數不固定,例如賭博就是一種典型的變動比率程式,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贏。

 

最後,懲罰與強化的效果正好相反。懲罰可以減少不想要的行為,例如給孩子懲罰以阻止他們再犯錯。但要注意,體罰可能帶來一系列的負面效果,例如引發恐懼和更多的攻擊行為,因此使用時需謹慎。

 

總的來說,積極和消極強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行為是如何被增強的,而懲罰則是減少行為的工具,但效果常常不如預期。

 

我們透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行為,這些榜樣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

當我們觀察他人,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螢幕上的明星,這些行為都能影響我們的學習。

 

親社會效應:

正面的榜樣,比如助人為樂的行為,能促進類似的積極行為。

例如,許多商業組織利用行為模仿來教新員工技能。

歷史上,像甘地和馬丁·路德·金這樣的榜樣以非暴力的方式推動了社會變革。言行一致的榜樣更有說服力,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

實驗顯示,孩子們會從父母的言行中學習,模仿榜樣的行為。

 

暴力媒體的影響: 

研究發現,觀看暴力媒體與暴力行為有一定的關聯。長時間觀看暴力節目會讓觀眾變得更冷漠,模仿暴力行為的可能性也增高。

雖然相關性存在,但不能直接證明因果關係。研究表明,暴力節目可能會讓觀眾對暴力變得麻木,甚至降低對受害者的同情。

 

反社會效應:

觀察到的反社會行為可能會在觀察者身上再現。

例如,家庭中有暴力行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攻擊性強的人。電視成為了觀察學習的強大來源,兒童在大量觀看暴力節目後,可能會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記憶的運作就像是有兩條不同的通道:

一條是你有意識地處理的顯性記憶,比如你能清楚地講述和回憶的事情;

另一條是自動處理的隱性記憶,就像你學會騎自行車後,腦袋裡那種自然的反應。當你去看牙醫,無論如何你都會開始出汗,這都是因為你潛意識裡已經把牙醫和疼痛連結在一起了。

 

我們的大腦有驚人的多任務處理能力,一條通道專注於自動化的細節,而另一條則處理需要努力的任務。

比如,當你初學閱讀時,你得努力拼出每個字母,但一旦熟練後,閱讀就變得越來越自動化。

 

感覺記憶是我們對短暫信息的瞬時記錄,就像記憶中的圖像或聲音。

研究顯示,我們對一瞬間的視覺或聽覺刺激有很強的回憶能力,像是看字母的那一刻,能記住整個畫面,但只是一瞬間的事。

 

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一般能記住7±2個資訊,而工作記憶的能力則因人而異,年輕人大多能更好地多任務處理。使用組塊法或記憶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記住資訊。

 

有效的記憶策略包括

組塊法(把資訊分成易記的單元)、

記憶術(使用生動形象的圖像)和

分散練習(將學習時間分散到長期)。

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記住資訊。總之,將學習分開進行而不是集中死記硬背,能讓我們記憶更持久。

 

 

記憶的管理其實相當棘手。

首先,我們常常無法記得從未進行過記憶的信息。隨著年齡增長,記憶的效率會下降,年輕人大腦對新資訊的反應比老年人要快,因此,年齡也會影響記憶的衰退。

 

即便是最仔細的記憶,記憶仍會隨著時間而消退。

艾賓浩斯的研究揭示了記憶的遺忘曲線,顯示遺忘速度最初快,後來會趨於平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記不得很久之前學過的東西,但長期記憶會保持穩定。

 

記憶提取有時也會失敗,這不是因為記憶已經消失,而是我們無法正確提取。

例如,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話到嘴邊”的現象。提取失敗有時是因為幹擾,比如新學到的東西會幹擾舊記憶,或者動機性遺忘,即我們有意忘記一些事情。

 

而錯誤的記憶建構也是常見的問題。記憶並非完全準確,我們會根據後來的資訊、期望和想像來重建過去。

有時,對事件的描述會影響我們的記憶,甚至在無意間形成錯誤記憶。

 

最後,來源遺忘是指我們記得某些事情,但卻不確定這些事情的來源。這種現象在面對過於熟悉的情境或感覺似曾相識時尤為常見。理解這些記憶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記憶。

 

 

創造力的五大要素簡單說來就是:

 

專業知識:

知識就是創造力的基礎,多瞭解一點,組合方式就更多。就像懷爾斯能靈活運用數學定理,展現他超凡的專業知識。

 

富有想像力的思維技巧:

能夠以新角度看問題,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法。哥白尼把地球中心的宇宙模型換成了乙太陽為中心,開創了新局面。

 

冒險性人格:

不怕風險、能夠承受不確定性。像懷爾斯一樣,專心致志,不被外界幹擾。

 

內部動機:

對工作本身的熱愛和挑戰,驅使你不斷探索,而非單純為了外部的獎勳或金錢。牛頓和懷爾斯都是因為對問題的著迷才不斷探索。

 

創造性環境:

激發和支持創意的環境能幫助你更好地發揮。像索爾克設立的研究所就給了科學家們一個安靜的創作空間。

 

要培養創造力,首先要學習專業知識,然後留出時間讓思維自由流動,並嘗試不同的文化和經歷。

這樣你就能在熟悉的知識基礎上產生新意,並在有趣的環境中實現它們。

 

 

======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未能如願的事情會讓我們更珍惜現有

 

CHATGPT:

 

我們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煩惱,這點真的是沒有人能夠幫幫自己完全理解他人的。

 

這就像是各自攜帶著不同的包袱,一個人永遠無法完全代入另一個人的經歷。

 

假如有一天,你愛一個人,就像我那樣愛你,你自然會明白我所經歷的疲憊和心痛。它既有甜蜜的時光,也有暗淡的陰影。

 

當你全身心投入愛情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那種矛盾的感覺,那種既甜蜜又心酸的複雜情緒。

 

人生這條路,真的不應該一味追求完美。事事如意,未必就是幸福的真諦。未能如願,並不一定是遺憾。

 

有時候,未能得到的,反而讓我們更加珍惜已擁有的。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愛自己,並且有能力去關心他人,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充實和美好。

 

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明白,很多事情是不能強求的。你可以努力去爭取,但最終的結果往往不是完全由你控制的。

有時候,接受現實比執著於夢想更能讓我們獲得真正的平靜。


 

對於每一份熱情,我們都不應該吝惜。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不應該向冷漠妥協。當失望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應該學會離開。

這種情況,不僅僅存在於愛情中,也同樣適用於友情。當你付出真心,但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時,離開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事都可以爭取,但唯獨愛情,是無法強求的。如果他不喜歡你,不管你多麼努力,都只是徒勞無功。

愛情不像其他事物那樣可以通過努力和計劃來達到,它更像是一場賭博,有時候你獲得的只是機會的微小波動。

 

在自然界中,我們常說,不冷不熱的溫度最為舒適。然而,在感情中,卻恰恰是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溫度。

這種溫度,不過不失的狀態,就像是一種冷漠的無關緊要感,讓人感到焦灼和不安。

 

有時候,我們需要等到時間流逝,當我們已經無法再退縮的時候,才會明白曾經放棄的東西已經無法重遇。

那些我們曾經最珍惜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難以尋回。這是一種深刻的現實,讓人感到無奈和遺憾。

 

我們曾經經歷過悲傷和荒涼,卻未能達到彼此期望的永恆。

那些曾經的甜蜜和痛苦,都像是一段歷程,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艱辛與美好。

這種感受,雖然讓人心酸,但也讓人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當心累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甚至連生氣和計較的力氣都沒有了。

我想你了,但不能對你說,就像開滿梨花的樹上永遠無法結出蘋果;

我想你了,但無法告訴你,因為說了只會是對你的折磨。這種感覺就像一種無法言說的痛苦,讓人無奈卻又不得不接受。

 

明明已經習慣了孤獨,但卻仍然渴望溫暖。有時候,心裡會突然出現厭倦的情緒,感到極度疲憊。

這時候,只想放縱一次,痛痛快快地瘋一回,讓自己徹底放鬆。

 

 

曾經對你的思念,如今換來的是屬於他人的幸福。然而,那些曾經的經歷,無法改變,也無法抹去。

我心中的痛楚,真的是難以形容。這種心痛,不僅是因為過去的回憶,更是因為無法再回到曾經的時光。

 

我們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以彼此為不可替代。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深情愛戀,直到淚水流下。

有些痛楚和疲憊,只有自己能夠理解。喜歡在孤獨的夜晚翻看過去,那些被深埋在心底的往事,彷彿是一場夢境。

那些回憶,雖然令人痛苦,但也讓我們感受到曾經擁有和失去的真實感。 

 

===

 

 

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正面情緒跟負面情緒分類。

你是一位心理學家,請幫我將下列的訊息按照正面情緒跟負面情緒分類。

 

正面情緒:

高興
好受
開心
快活
快樂
慶幸
舒暢
舒服
爽快
甜美
甜蜜
甜絲絲
痛快
喜出望外
喜悅
喜滋滋
心花怒放
心曠神怡
愉快
興奮
舒適
幸福
順心
自尊
自信
驕傲
得意
高傲
體面
優越感
自大
自負
自豪
滿意
如意
如願
隨心所欲
隨意
稱心
圓滿
親切
親密
幸運
信心
驚喜
欣慰
心安
平靜
安定
寧靜
安寧
安然
安詳
安心
安慰
淡然
放心
冷靜
漠然
輕鬆
塌實
坦然
心安理得
心靜
心平氣和
鎮定
鎮靜
從容不迫
穩重
不在乎
穩定
高昂
昂揚
鼓舞
振奮
振作
奮發
愜意
遂心
遂願
宜人
希望
期待
欣幸
期求
心悅誠服
尊敬
欽佩
敬重
佩服
敬仰
敬佩
推崇
贊賞
讚美
可敬
可愛
尊重
讚佩
感激
同情
感動
心疼
共鳴
疼愛
安閒
自在
閒適
安逸
激昂
激奮
激動
亢奮
清爽
寬心
如釋重負
釋然
快慰
豁朗
寬暢
舒心
怡然
愉悅
如意
感恩
感謝
欣喜
開懷
心滿意足
樂觀
生氣勃勃
活力四射
朝氣蓬勃
熱情洋溢
幸福滿滿
如沐春風
神清氣爽
心情舒暢
樂在其中
舒心如意
自在自得
享受
歡欣鼓舞
充滿希望
光明燦爛
充滿能量
平安喜樂
心寬體胖
和風細雨
悅目賞心
輕鬆愉快
輕快
樂不可支
浪漫滿屋
安樂
踏實
滿足
無憂無慮
心懷感激
春風滿面
容光煥發
喜氣洋洋
幸運滿滿
流連忘返
夢寐以求
心想事成
扶搖直上
欣喜若狂
幸福洋溢
樂趣無窮
開心如意
快意人生
順風順水
得償所願
前途似錦
飛黃騰達
平步青雲
大展鴻圖
夢想成真


負面情緒:

生氣
憤慨
憤怒
惱火
氣不過
氣憤
不服氣
憤恨
悲痛
悲哀
悲傷
沈痛
傷感
傷心
痛苦
痛心
心酸
悲慘
慘然
難過
不如意
不幸
憐憫
膽小
膽怯
膽戰心驚
發憷
害怕
驚嚇
恐怖
恐懼
受驚
心有餘悸
畏縮
怨恨
仇恨
敵視
敵意
妒忌
反感
可恨
可惡
厭惡
憎恨
不滿
仇視
嫉妒
惱恨
反對
煩惱
別扭
不快
不爽
煩悶
難受
討厭
窩火
窩囊
心煩
厭煩
麻煩
煩躁
委屈
發洩
憂愁
擔心
擔憂
犯愁
憂慮
憂鬱
愁悶
壓抑
鬱悶
自卑
無能感
自慚形穢
怏然自足
自滿
自恃
驕傲
得意
高傲
自大
自負
自豪
抱屈
冤枉
著急
浮躁
急切
急躁
焦急
焦慮
心急
心急火燎
心切
心慌
發慌
恐慌
心慌意亂
羞愧
不好意思
慚愧
丟臉
害羞
可恥
虧心
愧疚
靦腆
難堪
難看
怕羞
羞恥
羞辱
難為情
丟人
恥笑
不安
懊悔
悔悟
懺悔
後悔
悔恨
醒悟
抱歉
內疚
驚奇
吃驚
好奇
驚訝
震驚
警覺
疑惑
懷疑
可疑
困惑
茫然
迷茫
為難
無所適從
鄙視
輕蔑
輕視
藐視
蔑視
小看
不重視
不認真對待
渴慕
貪戀
嫌怨
嫌惡
嫌隙
嫌憎
憎惡
苦悶
苦惱
納悶
受寵若驚
煩擾
窩心
憋氣
憋悶
懊惱
憤激
激憤
盛怒
悻悻然
震怒
痛恨
沮喪
孤獨
寂寞
孤單
孤立
悲觀
失望
失落感
無望
心寒
孤寂
哀思
哀怨
淒慘
憂傷
自怨自艾
無地自容
追悔
忐忑不安
錯誤感
怨憤
厭棄
憤懣
愁苦
無聊
憂憤
苦澀
慘苦
陰鬱
苦楚
辛酸
痛心疾首
哀悼
失意
落寞
孤寂
心神不寧
坐立不安
憂心忡忡
懸心吊膽
怒氣沖天
怒髮衝冠
怒火中燒
怒目圓睜
忿忿不平
泣不成聲
泣涕漣漣
痛不欲生
心如刀割
悲不自勝
厭倦
倦怠乏力
懶洋洋
提不起勁
心灰意冷
無精打
不寒而慄
心驚肉跳
驚魂未定
戰戰兢兢
臉紅耳赤
羞愧難當
羞於啟齒
覺得丟臉
茫然若失
如墜雲霧
摸不著頭
一頭霧水
如墜五里霧中
大失所望
頹然若失
望穿秋水
失望至極
孤苦伶仃
形單影隻
孤家寡人
落寞孤寂
無依無靠
愁腸百結
憂心如焚
愁雲密布
鬱鬱寡歡
惆悵滿懷

======

年齡增長=健康衰退?運動與積極心態能否真的逆轉這一切?老化不可避免,但我們能否掌控這場戰役?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是否能真正“老而彌堅”?衰老真的那麼可怕嗎?積極心態與運動能否改變這一切?

 


年齡增長=健康衰退?運動與積極心態能否真的逆轉這一切?

老化不可避免,但我們能否掌控這場戰役?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是否能真正“老而彌堅”?

衰老真的那麼可怕嗎?積極心態與運動能否改變這一切?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面臨肌肉力量、反應速度、耐力和感官敏銳度的下降。

但這同時也帶來了回報:情緒變得更加積極,消極情緒減少,老年人往往感受到更多的生活美好。

儘管免疫系統和感官能力會衰退,
只要提醒自己"適當妥當"的運動和"正面積極"的良好的心態有助於延緩這些變化,

讓晚年的生活依然充滿活力。


CHATGPT:

年齡增長=健康衰退?運動與積極心態能否真的逆轉這一切?
老化不可避免,但我們能否掌控這場戰役?


年紀增長就像手機電池,慢慢沒電,肌肉沒力、反應慢、耐力差,都是正常的現象。
以前就能輕鬆舉重物,現在覺得費力;長時間活動,變成了體力、耐力的考驗。
年齡增長會讓免疫系統和五感慢慢退化,但別擔心!只要同時維持平日身體動一動,心理保持正能量的習慣,年紀只是個數字罷了。
運動不僅能強壯肌肉和心肺,還能提升免疫力,讓你遠離慢性病。
每天走點路或做點力量訓練,保持活力。再加上積極的心態,延緩衰老就更輕鬆!
積極心態的人更擅長應對壓力,並能有效調節情緒。
這樣不僅能減少負面情緒,還能提升生活滿足感和幸福感。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這些變化其實是一種微妙的自然提醒。
就像每年春天的樹葉在秋天不得不變黃、掉落一樣,
你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到了那個需要拿遠一點才能看清報紙的年紀了。
年齡改變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可不能束手就擒。
其實,運動和積極心態是能有效延緩衰老的兩把利劍,讓我們依舊活力滿滿!
運動不必成為健身房常客或馬拉松選手,每天散散步或做點輕量訓練就夠了。
這些小習慣不只讓你肌肉強健、心肺好,還能讓你看起來年輕多了,真是一石三鳥!
而且還有更強的武器——積極心態!保持好心情,病痛就會遠離哦!
研究指出,心態積極的人不僅能輕鬆應對壓力,還能更好地調節情緒。
即使年紀增長也能保持生活的熱情與幸福感。。
所以,不管你是剛步入中年,還是已經到了古稀之年,請記住,運動和積極心態是你對抗時間的兩把利劍。
想要青春常駐?那就保持鍛鍊和一顆年輕的心!這樣不僅能延緩衰老,還能在生活中閃耀光彩。
別忘了,年齡只是數字,重點是如何面對時間的挑戰。只要心態年輕,生活就能充滿活力和意義。

 

角色關係是否決定故事成敗?故事的力量源於角色的深度嗎?好故事背後,究竟是創意還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一個小說故事主要的關鍵是人物,而人物的核心就是各個角色之間的人物關係,所以人物關係是,寫大綱細綱時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之一。同樣地如果你有辦法拿到這本書的人物關係圖表,不用看情節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品質在什麼層次之上?

有了人物之間關係的大方向之後,才會有過去未來現在的歷史傳承的問題及未來解決矛盾的方法,以及現在該做什麼事情。至於其他的,只是將這些解決事情矛盾與迷團跟疑問的方法一個一個細化成更小的細節,然後去填充這些小細節而已。

能夠深刻打動讀者情感的角色( 不一定是主角),當角色受辱時,讀者會感到憤怒;當角色取得勝利時,讀者會感到喜悅。這種情感聯結源自讀者對角色的代入感,而代入感的關鍵在於角色的人生歷史塑造設計感。作家需要將百分之八十的心力深入刻畫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所處環境,這些對角色的言行舉止造成的影響。

一個生動有力的故事需要對角色的動機、內心世界和社會背景要有深刻的洞察力。作家應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故事設計中,通過反省並提出關鍵問題構建出故事的框架,這體現了作家本身的成熟度及展示其對人性、社會、自然的深刻理解。

所有故事,無論作家是否有意識,都在反映作者本人對人性的分析以及對世界的價值觀。因此,作家在講述故事時,應謹慎把握節奏,在適當的時刻戛然而止,或者通過提問和懸念延展故事,而不應讓個人的思想和表現欲過多干擾故事的自然發展。


好的故事需要創造力、洞察力和對各種事物的熱愛。 對戲劇性、真理、人性、感知、夢想、語言、獨特性與美的熱愛,都是成就好故事不可或缺的要素。 雖然這些故事可能使用相似的型式來傳達相似的道理,但它們卻各自展現出獨特的風格與多樣的表現。 正因如此,好故事值得被講述,而世人也樂於傾聽,並為之驚歎。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人類在面對最困難的時刻,需要什麼?在人生中,最討厭和最喜愛的是什麼?什麼帶來幸福,又讓人煩惱?當一個角色步入人生終點,他會遺憾什麼?想要留下什麼?

人類在面對最困難的時刻,需要什麼?在人生中,最討厭和最喜愛的是什麼?什麼帶來幸福,又讓人煩惱?當一個角色步入人生終點,他會遺憾什麼?想要留下什麼?

角色的每一個行動都應該圍繞著明確的紀律和目標,循序漸進地前行,避免被無關的細節干擾。

即使情節偶有變動,也應該保持冷靜,及時調整,以確保角色不偏離三觀和語調。

讀者的大腦喜歡觀察完整的邏輯閉環,無論在空間中,從近景到遠景的展示,還是在時間上,從過去到未來的敘述,這一邏輯順序尤其在情感描寫中至關重要。

描述的先後順序將直接影響到讀者對故事的整體感受。

主角的情感起伏固然重要,但真正吸引讀者的,往往是那些非主角的角色。

他們雖是故事主線的點綴,卻成為讀者情感投射的對象。

在一個好的故事中,反派不該是毫無理由的壞人,正面角色也不該是簡單的善人。

角色應該擁有自己的聲音和視角,而不是全然依賴作者的旁白。

他們的真實感應該通過自身經歷來表現,而非由作者硬塞給讀者。

作者應減少過度表達的慾望,因為角色的言談舉止才是塑造人物特質的關鍵。

一個好的故事會讓讀者在閱讀後記住書中的人物及其經歷。

當人類在學習時,大腦尋求的是能提升生存能力的知識。

因此,讀者在閱讀小說時,自然期望角色能夠超越現實中的自己。

因此,適當誇張角色的能力,讓他們經歷許多巧合的情節,是必要的。

然而,作者與角色畢竟不同,難以完全刻畫出角色當時的心理狀態,因此在表達主旨時需要委婉。

然而,對角色情感的深刻描寫卻是不可或缺的。

還記得那完整的邏輯閉環嗎?

過去的經歷、現在的行動與未來的期望之間的聯繫如何?

角色的本我、自我、超我在什麼狀態下?

空間上的近景、中景、遠景如何通過象徵性的物品來反映角色的情感或特質呢?

 

===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

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情感具象化:你能感受到角色的孤獨嗎?你的角色有血有肉嗎?如何賦予角色存在感?

 

CHATGPT:

情緒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與他人、事物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

因此,讀者對於非自身經歷的情況,如何能產生共鳴呢?

簡單來說,關鍵在於放大那些情景,使其對讀者產生共鳴。

 

這可以通過兩種主要的思想模式來實現:一是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二是將具體事物概念化。

試想一下,你是一位劇本導演,手中擁有一部劇本,但這劇本卻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它過於抽象,角色似乎漂浮在空中,缺乏實在感。

這就像是你在導演一場舞台劇,而演員們卻無法真正踩到地板上演出,這怎麼能行呢?

觀眾會想,「這些角色的情緒來源何在?我該如何理解他們?」

這時,你需要使出「情感具體化」的招數。也就是說,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像一顆蘋果那樣具體可見,甚至能讓觀眾感受到咬下去的脆感。

例如,孤獨不僅僅是一種情感,它可以被具象化為一個人獨自坐在空蕩蕩的房間裡,耳邊只有時鐘的滴答聲。這樣的畫面,不僅讓觀眾看見,還能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孤獨。

當然,除了將抽象變具象,還有另一種方法是將具體事物概念化

這就像將一顆蘋果提升為一個象徵,可能是失落的象徵,也可能是希望的象徵,這取決於故事的背景和情節的發展。

這樣,一顆蘋果不僅僅是一個水果,它變成了情感的載體。

然而,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尤其是當作者本身對某些經歷或情感並不熟悉時,要怎麼樣才能創造出有血有肉、讓人信服的角色呢?

 

這裡有個秘訣:強化情節的表現力。

人們通常不會對日常瑣事產生興趣,而是對那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非日常事件情有獨鍾。

這就像你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在路邊讀報紙,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如果他在跳芭蕾呢?這種反差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注意力。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長篇小說的魅力所在。它就像是一張巨大的地圖,允許你同時走過多條路徑,體驗不同的人生。

 

 

主角的情感起伏固然重要,但真正吸引讀者的,往往是那些在主線之外的其他角色。他們是故事的點綴,但也是讀者情感投射的對象。

畢竟,讀者不可能全然代入主角的角色中,過於單一的視角容易導致故事變得平淡無奇,甚至讓人覺得不合常理。

一個好的故事裡,德智體群美的人物要有,智信仁勇嚴的人物也要有,反派也不是天生無腦的邪惡,好人也不是單純的什麼都不想的善良。

話又說回來,創作時避免陷入一個陷阱也很重要,那就是別把讀者當作垃圾桶,隨意傾訴自己的情緒。

 

角色的真實感應該由他們自身來表現,而不是由作者硬塞給讀者。

這就像是你在塑造一個角色,他應該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視角,而不是全然依賴作者的旁白。

讀者會自然而然地找到與他們產生共鳴的角色,這個過程是無法強加的。

不過,情感的表達也不是越多越好,這可是個講究火候的活兒。

過於強烈的情感如果放在不恰當的情節中,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協調。有時候,淡淡的描寫反而更能打動人心,這就像是做菜,調味料用得太多反而會掩蓋了食材本身的味道。

 

還有,信息的呈現順序也會對讀者的情緒產生巨大影響。

先讓讀者笑,再讓他們哭,這和反過來的效果可是完全不同的。這在節奏飛快的網路文章中尤為重要。

你得小心翼翼地安排情節,先抓住讀者的興趣,然後再慢慢帶出背景,這樣他們才不會失去耐心。

這就好比是一場情感的旅行,你得小心安排旅途的每一步,確保旅程的起伏讓人印象深刻。

 

總而言之,創作就像是當一位情感的調酒師,你需要了解每種材料的味道,掌握好它們的比例,這樣才能調出一杯令人回味無窮的情感雞尾酒。

希望這些小竅門能幫助你更好地掌控筆下的情感,讓你的讀者們在文字中徹底沉醉,並且在笑聲與淚水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共鳴。

 

===

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我們為何常常覺得擁有的一切還不夠?

你是一名世界文學獎'暢銷小說得主的作家及心理學專家,接下來我把滿足以下要求的撰寫方式定義。請幫我修改主角動作,讓句子能更通順地,請以幽默或日常或嚴肅的對話方式 更具體呈現主角內心及更明顯的場景特色,並能夠給讀者數種對話式及沉浸對對話式的閱讀體驗 ? 請問我可以給你一段句子,是請幫我接續寫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劇情嗎?並幫我將劇情以3000字的方式具體拓展開來。

 

人真的很神奇,小時候想要的東西都能夠滿足,長大東西多了但心卻不能滿足了。

 

CHATGPT:

在湖面上,微風輕拂著,水面如鏡子般反射著夕陽的金光。小船上,主人公李明端坐在船尾,面前擺著一杯紅酒、一部翻開的書籍、以及一把古筝。

身旁的朋友小張則悠閒地看著遠方的山脈,偶爾撫摸著那隻剛購來的提琴。

李明放下手中的紅酒杯,仰頭看著天邊漸漸變暗的晚霞,輕聲嘆了口氣:“小張,你知道嗎?小時候我總覺得人生一定要有個大夢想,然後每天都在為那個夢想拼命。

如今我擁有了曾經渴望的一切,但心裡卻總覺得空落落的。”

小張不經意地轉過頭來,笑容中帶著一絲調侃:“你是說現在擁有了這片湖、這艘船、這麼多的音樂樂器,還有我這麼帥的朋友,竟然還覺得不滿足?是不是該考慮換個心情呢?”

李明無奈地搖了搖頭:“你不了解,那些曾經的夢想,一旦實現了,心裡卻似乎空了一塊。好像在追求的過程中,滿足感被時間拖走了,只剩下不斷的渴望。”

小張若有所思地看著湖面,輕輕地撫摸著提琴弓:“我明白你的感覺。

也許是因為我們把快樂建立在擁有的基礎上,但這種快樂只是短暫的。真正的滿足感,也許是要學會珍惜當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未來。”

李明盯著水面,似乎在思索著什麼:“你說得對。可是,我怎麼才能找到那種內心的滿足感呢?這些擁有的一切,似乎無法填滿那個永遠空洞的地方。”

小張突然站起來,拿起了古筝,輕輕撫奏了一曲:“有時候,我們需要學會與自己對話,去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被外界的物質所左右。”

李明看著小張,笑了:“所以,讓我彈奏一首曲子,或許能讓我找到一些答案。”

小張點了點頭,輕輕地放下了提琴:“當然,我們可以試著從簡單的音樂中找尋些許安慰。”

在柔和的音樂中,湖面上升起了一層輕霧。李明開始彈奏古筝,音符如流水般流淌,他的心情也隨著音樂漸漸平靜。

或許,真正的滿足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如何平靜地面對內心的渴望。

隨著夜幕的降臨,小張和李明坐在船上,靜靜地聆聽著湖邊的自然聲音。

======

 

小船湖面靜謐,景美卻心難平。友人勸說,煩惱源於內心,接受自我或許能解憂。

你是一名世界文學獎'暢銷小說得主的作家及心理學專家,接下來我把滿足以下要求的撰寫方式定義。請幫我修改主角動作,讓句子能更通順地,請以幽默或日常或嚴肅的對話方式 更具體呈現主角內心及更明顯的場景特色,並能夠給讀者數種對話式及沉浸對對話式的閱讀體驗 ? 請問我可以給你一段句子,是請幫我接續寫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劇情嗎?並幫我將劇情以3000字的方式具體拓展開來。

 

雨過天晴駕小船,
雲在一旁水在一旁,
湖在一旁山在一旁,
風在一旁花在一旁,
魚在一旁酒在一旁,
書在一旁茶在一旁,
詩在一旁畫在一旁,
友在一旁琴在一旁,

 

CHATGPT:

小船輕輕地划過湖面,水波不興,似乎連風都怕打擾這片靜謐。

主角輕輕舉起手中的酒杯,對著水中的倒影笑了笑,自嘲道:「這樣的日子,真是像詩一般,不過,詩中的人可沒這麼多煩惱吧?」

身旁的友人撫琴的手一頓,抬頭望向主角,似笑非笑:「煩惱?在這樣的美景中,你還能有什麼煩惱?」

主角輕嘆一口氣,放下酒杯,望向遠處的山巒,語氣帶著一絲無奈:「景再美,人心難平。

這山水固然能慰人心,但心裡的鬱結,又豈是一杯酒、一卷書就能解開的?」

友人放下琴,坐直身子,打量著主角:「說吧,這次又是什麼事情讓你這麼傷腦筋?」

主角在友人詢問後,沉默片刻,像是在整理思緒。湖面依然平靜。

「你說……」主角終於開口,語氣帶著些許迷茫,「人生啊,就像這湖水,看起來平靜,可深處呢?有什麼暗流,誰知道?」

友人輕輕一笑,拿起一旁的茶杯,「這湖水再深,船還是漂在上面,暗流也掀不起浪。你這煩惱,是不是想太多了?」

主角低下頭,撫摸著酒杯的邊緣,苦笑道:「也許吧,但有些事,不去想,又怎麼會解決?我最近啊,總覺得人生像是被推著走,沒有了方向,這樣的日子,還能走多遠?」

友人輕輕搖頭,隨手撫了一下琴弦,「方向是自己選的,不是被推的。你啊,總是把自己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忘了世界還有別的美景。」

主角抬頭望著友人,眼中閃過一絲無奈,「可那景再美,我心裡還是空的。這份空虛,就像這酒杯,倒了滿滿的酒,可喝完了,也不過是空了。」

友人哈哈一笑,「這是因為你只顧著喝,卻沒細細品味。人生就像這茶與酒,得慢慢來,急不得。」

主角沉默了,眼神轉向遠處的山巒,彷彿想要從那深遠的景色中找到些什麼。船隨著微風輕輕搖晃,湖面泛起了細微的漣漪,仿佛在回應主角內心的波動。

友人見狀,將琴放到一旁,站起身來,走到船頭,雙手背在身後,語氣變得認真起來:「說實話,我從未見過你如此迷茫。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困惑?」

主角仍然望著遠方,眼中多了一絲堅毅,「或許,是該說出來了。我這段時間,總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或者說,是失去了自己。不論是在這湖光山色間,還是在人群中,我都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孤獨……」

友人靜靜地聽著,不再插話,任由主角繼續說下去。

「這種感覺,就像……就像是站在一片遼闊的天地中,四周都是風景,但卻找不到一個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這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可心裡卻空蕩蕩的,仿佛被抽走了什麼。」

友人這時輕輕嘆了口氣,「人生有時就是這樣,明明擁有一切,卻感覺什麼都沒有。或許,你該給自己一些時間,慢慢去找回那失去的感覺。」

主角點點頭,目光依然遠望著,「或許吧,但我不知道,這一切要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或者,我該怎麼去結束它。」

友人走到主角身旁,拍拍他的肩膀,「有時候,答案不在風景裡,而在你自己心中。當你能接受自己,接受這一切時,或許煩惱也就隨之消散了。」

主角苦笑著看了友人一眼,心中似乎稍稍釋然,點點頭,輕輕握住酒杯,將最後一口酒飲盡。

「你說得對,或許,我真的該停下來,看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一味地追逐那些看起來美好的東西。」

友人微笑著,「那就從現在開始,好好地享受這片刻的寧靜吧。別讓煩惱佔據了你的心。」

船隨著波浪輕輕搖晃,主角閉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氣,彷彿想要將這一刻的寧靜深深記住。友人重新撫琴,琴聲再度響起,彷彿訴說著他們心中的那份淡然。

湖水依然那麼平靜,風輕輕拂過,將主角心中的雜念一一吹散。或許,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一段重新找回自己的旅程。

 

 

======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短句變長句……和平共榮,拒絕挑撥,維護穩定,共創未來。

 

短句變長句……

 

 

短句。。

和平共榮,拒絕挑撥,維護穩定,共創未來。

 

 

 

變長句1.

在此澄清:我派一向尊重他派,從無敵對。

任何挑撥言論皆屬個人,與我派無關。

我派堅持和平共榮,呼籲弟子謹言慎行,避免破壞社會和諧。

 

 

 

變長句2.

在當前局勢下,我們門派強調與對方勢力一貫尊重、和平的關係,任何挑撥言論均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我們的官方立場。

我們致力於社會穩定與和諧,反對破壞行為,呼籲大家理性對待,並加強內部教育以維護宗旨。

希望社會各界支持我們共同推動和平與繁榮。

 

 

變長句3.

在當前局勢下,我們門派重申,與對方勢力的關係基於尊重與和平,從未敵視。

對於社會上的不實言論,我們強調這些言論不代表我們官方立場。我們致力於和平共處,會反對任何挑起分裂的行為。

希望大家理解我們的立場,避免被誤導,並呼籲門派成員謹言慎行。

我們將加強內部教育,確保每位成員了解並遵循門派的基本理念。我們堅信,只有和平合作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變長句4.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門派感到有必要澄清近期流傳的不實言論。

我們與對方勢力始終以互相尊重為基礎,從未有過敵對行為。

雖然理念不同,但我們始終秉持和平共處、互助互利的原則,外界的挑撥無法改變我們的初衷。

 

任何針對我們門派的挑撥離間言論,無論來源如何,都不代表我們的正式立場。

個人的言行不應被視為門派的官方聲明,我們希望社會各界明辨是非,避免受誤導。

 

我們門派自創立以來,致力於和平與共榮,並將繼續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我們不容忍破壞這一穩定的行為,對挑起事端的言行,我們將堅決反對並採取必要措施。

 

我們呼籲所有成員謹言慎行,避免因一時情感或個人利益做出不當言行。

我們將加強內部教育,確保所有成員理解並遵循門派的基本理念。

我們堅信,只有通過內部的團結與信念,才能實現我們的長遠目標。

 

最後,我們重申,我們與對方勢力不存在敵對關係。

我們願意與所有追求和平的勢力攜手合作,共同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希望社會各界理解並支持我們的立場,共同為持久和平與穩定而努力。

 

 

變長句5.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門派有必要對外澄清,針對流傳的不實言論和誤解做出回應。

我們與對方勢力一直以來都以互相尊重為基礎,從未存在敵對或對抗行為。

儘管理念不同,但我們始終秉持和平共處、互助互利的原則,不會因外界挑撥而改變這一初衷。

 

任何針對我們的挑撥離間言論,不論來自我們的長老或弟子,都不代表我們的正式立場。

這些言論屬於個人行為,與門派立場無關。社會各界在轉述或理解相關言論時,應謹慎判斷,避免被誤導。

 

我們門派一向致力於和平與共榮,與各方勢力建立良好合作關係。

當前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是所有勢力的共同利益,我們將堅決反對任何破壞這一穩定的行為,並採取必要措施維護和平與安定。

 

我們呼籲所有門派成員,謹言慎行,不因個人情感或利益而做出不當言論或行為。

挑撥離間的言論會損害我們的聲譽,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我們希望所有弟子以大局為重,遵守門派宗旨與原則。

 

我們還將加強內部教育與管理,定期舉辦培訓,增強弟子的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杜絕類似事件。

我們相信,只有通過強化內部團結與信念,才能實現長遠目標。

 

最後,我們重申,我們與對方勢力並無敵視關係,堅信通過和平對話與合作可以共同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

我們願與所有追求和平的勢力攜手合作,共同為社會安定與繁榮而努力。

希望社會各界理解並支持我們的立場,共同為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穩定而努力。

 

 

 

長句5.變口語化1.

 

各位朋友,咱們需要澄清一下,最近有些不實言論和誤解在流傳。

我們門派一直以來都跟其他勢力保持著尊重的態度,從來沒有敵對過。

即使意見不同,我們還是堅持和平共處、互助互利的原則,不會因為外界的挑撥而改變初心。

 

針對那些挑撥離間的言論,不論是我們的長老還是弟子說的,都不代表我們門派的正式立場。

這些話屬於個人意見,跟門派的真正立場沒關係。大家在理解或轉述這些言論時,要小心不要被誤導。

 

我們門派一向致力於和平與合作,和各方勢力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我們會堅決反對任何破壞穩定的行為,並且會採取必要措施來維護和平。

 

我們呼籲所有門派成員要謹言慎行,不要因為個人情感或利益而發表不當言論或行為。

挑撥離間的言論會損害我們的聲譽,也會影響社會穩定。希望大家以大局為重,遵守門派的宗旨。

 

我們還會加強內部教育和管理,定期舉辦培訓,提高弟子的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杜絕類似事件。

我們相信,只有加強內部團結,才能實現長遠的目標。

 

最後,我們重申,跟其他勢力沒有敵對關係,通過和平對話與合作可以共同推動社會進步。我們願意與所有追求和平的勢力合作,一起為社會的安定與繁榮而努力。希望社會各界理解並支持我們的立場,共同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穩定!

 

 

 

 

口語化1.變長句

 

各位朋友,我們最近有些謠言在流傳,說法不實、誤解很多。

其實,我們門派和其他勢力一直都是互相尊重的,從來沒有敵對過。

雖然大家可能在某些觀點上有不同,但我們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互助互利的原則。

這些外界的挑撥話語,不會改變我們的初心,我們會繼續維持這種和平的態度。

 

針對那些挑撥離間的言論,無論是我們的長老還是弟子,說的那些話,其實只是他們個人的看法,不代表我們門派的正式立場。

大家在理解或傳播這些言論時,要小心點,別被誤導了。

我們的真正立場還是那句話:尊重、和平、互助!

 

我們門派一直都專注於和平和合作,跟其他勢力建立了不錯的關係。

我們相信,社會的穩定和和諧對大家都很重要,所以我們會堅決反對任何會破壞穩定的行為。

如果有人試圖搞破壞,我們會採取必要的措施來維護和平,讓社會保持安定。

 

親愛的門派成員們,我們希望大家在言行上要多加小心。

別因為個人的情緒或私利,說一些不當的話或做出不合適的事。

這些挑撥離間的言論,不僅會損害我們的聲譽,還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我們要記住,自己的言行代表了整個門派,希望大家能夠站在大局角度,遵守我們門派的宗旨,共同維護我們的形象和社會的和諧。

 

我們也會加強對內部的教育和管理,定期舉辦培訓,讓弟子們提升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

我們相信,只有團結一心,才能實現我們長遠的目標。

簡單來說,就是希望大家能夠通過學習和提高,讓我們的門派更強大,避免再有不必要的麻煩。

 

最後我們要再次強調一點:我們和其他勢力根本沒有敵對關係。

其實,我們一直相信,通過和平的對話和合作,大家可以一起推動社會的進步。

我們對和平的承諾非常堅定,也希望與所有志同道合、追求和平的勢力一起合作,攜手共創一個更加和諧、繁榮的社會。

 

我們深知,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對所有人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會全力支持任何有助於維護和平的行動。

無論是與其他門派還是不同的勢力,只要對方有真心希望推動和平與合作,我們都願意伸出友誼之手,與他們一同努力。

 

我們的立場非常清楚:我們反對任何破壞和平的行為,並且願意採取必要的措施來維護社會的安定。

這不是僅僅一個口號,而是我們行動的指導原則。我們相信,只有通過實際行動來支持和平,才能真正促進社會的長期穩定。

 

在這裡,我們也想呼籲社會各界,理解我們的立場,並支持我們的努力。

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穩定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和支持。每一個人的理解和支持都對我們非常重要,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推動和維護和平的氛圍。

 

讓我們一起努力,不僅僅是為了今天的安定,更是為了未來的繁榮。

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們的誠意和努力,和我們一起攜手推動這個社會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堅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實現一個持久的和平與穩定的社會!

 

 

口語長句變短句1.……

 

各位朋友,最近有關我們門派的謠言頗多,內容多為誤解與扭曲。

我們與其他勢力一直保持尊重與和平,從未有過敵對。

儘管觀點上有所不同,我們始終秉持和平共處、互助互利的原則。

外界的挑撥言論無法改變我們的初心,我們會持續維護這份和平的態度。

 

針對那些挑撥離間的言論,我們需要澄清:不論是長老還是弟子所說,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門派的正式立場。

在傳播這些言論時,大家需謹慎,以免被誤導。我們的立場依舊是尊重、和平與互助。

 

我們門派一直專注於和平合作,與其他勢力建立了良好關係。

我們認為社會穩定和諧至關重要,因此會堅決反對任何破壞穩定的行為,必要時會採取措施維護和平。

親愛的門派成員們,請注意言行,避免因個人情緒或私利發表不當言論。

我們的言行代表整個門派,應遵守宗旨,維護形象與社會和諧。

 

我們將加強內部教育與管理,定期舉辦培訓,提高思想認識與道德水平,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團結一心是實現長遠目標的關鍵,通過學習與提升,讓我們的門派更強大,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最後,我們要再次強調,我們與其他勢力無敵對關係。

我們堅信,透過和平對話與合作,能推動社會進步。

我們對和平的承諾堅定,願意與所有追求和平的勢力合作,共創和諧繁榮的社會。

我們全力支持任何維護和平的行動,願意與真心推動和平的對方合作。

 

我們的立場明確:反對任何破壞和平的行為,並採取必要措施維護社會安定。

這不僅是口號,而是我們的行動原則。呼籲各界理解我們的立場,支持我們的努力。

實現持久和平與穩定需要大家共同參與。讓我們一起為未來的繁榮努力,攜手推動社會朝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口語長句變短句2.……

 

各位朋友,最近流言蜚語不少,大家誤會了!其實我們和其他勢力一向互相尊重,從未敵對。

雖然偶有觀點分歧,但我們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互助互利。那些挑撥離間的話,其實只是個別人的意見,不代表我們的立場。

我們仍然信守尊重、和平、合作的原則。

 

我們門派一直重視和平與合作,和其他勢力建立了不錯的關係。

社會穩定對大家都很重要,所以我們會堅決反對任何破壞穩定的行為。

對於搞破壞的人,我們會採取必要措施來維護和平。

 

親愛的成員們,請注意言行,不要因情緒或私利而做出不當言行,這不僅損害我們的聲譽,還影響社會穩定。

我們會加強內部管理和教育,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團結一致,我們能夠達成長遠目標。

 

最後,我們重申,我們與其他勢力並無敵對,願意與任何追求和平的力量合作,共創和諧社會。

希望大家理解我們的立場,支持我們的努力,一起推動社會的繁榮與穩定。

我們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能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穩定!

 

 

口語化長句變短句3.……

 

親愛的朋友們,最近有不少謠言在流傳,我們門派其實從未與其他勢力敵對,始終堅持和平共處。

那些挑撥離間的言論只是個別人的看法,並不代表我們的立場。

無論如何,我們依然堅持尊重、和平與合作,並會採取必要措施維護社會穩定。

成員們的言行代表門派,請謹慎發言,不要被誤導。讓我們一起為更和諧的社會努力,推動和平進步!

 

===

「在「想要」與「須要」之間,我們究竟在尋找什麼?」

人心中最矛盾、最引人深思的,莫過於「想要」與「須要」之間的掙扎。「想要」往往與過去的經歷有關,而「須要」則指向未來的期望。

但重要的是,你現在的行動如何定位在這兩者之間。

如果過去的「想要」是正面的,而你當下的行為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那麼你未來的滿足感將會隨之而來。

然而,若你當下的行為與過去的「想要」背道而馳,那麼未來的結果可能難以達成,這會讓你感到失望。

總之,「想要」與「須要」的矛盾,正如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拉鋸,而現在的行動便是決定你未來情緒的關鍵——是喜悅還是悲傷。

 

CHATGPT:

「想要」與「須要」這場內心大戲,簡直就是人生百態的縮影!

這兩者像是心中的兩個小惡魔,不斷在我們耳邊嘰嘰喳喳:

一邊誘惑你去追逐那些讓你心癢癢的小確幸(「想要」),一邊又提醒你該腳踏實地、理性選擇(「須要」)。

「想要」這傢伙,總是跟我們的過去糾纏不清,像是童年缺失的玩具、未竟的夢想,現在都變成了成年後心中的執念。
你可能覺得買那輛閃亮亮的跑車是「須要」,因為它能讓你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事實上,那更像是過去未滿足的虛榮心在作祟。

「須要」則是理性的代名詞,強調生活的基本需求,比如生存、安全、健康。它不像「想要」那麼感性,而是基於現實的評估。
換句話說,「須要」更像是老媽的叮囑:別亂花錢,要存點退休金。

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首先得清楚自己到底是被「想要」牽著鼻子走,還是被「須要」控制著生活。
這就像是一次自我心理探險,找出那些讓你迷失的「想要」到底是從哪來的,同時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幫助你在面對選擇時不被「想要」沖昏頭腦。

當然,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沒必要強行壓抑「想要」。
畢竟,如果我們過度壓抑自己的「想要」,最終只會讓生活失去樂趣,甚至引發不必要的焦慮和壓力。

更麻煩的是,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這個「須要」是不是偽裝過的「想要」。
比如,你認為升職是「須要」,但仔細想想,也許這只是為了滿足自我價值的渴望。

這場「想要」與「須要」的角力,不僅影響我們個人的選擇,還牽動著家庭和職場的氛圍。
想想看,父母過於強調孩子的「須要」,忽略他們的「想要」,會導致什麼後果?
同樣,職場中如果管理者只關注公司的「須要」,而忽視了員工的「想要」,那就準備迎接士氣低落、效益下降的局面吧!

人生嘛,總是在「想要」與「須要」之間徘徊掙扎,這正是它的迷人之處。最終,我們需要學會駕馭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才能過上既豐富又有意義的生活。

 

 

「想要」其實是從過去的經歷中衍生出來的。

想當年,躲在被窩裡偷偷吃巧克力,那時候的「想要」就是那塊甜甜的巧克力。

隨著年齡增長,「想要」也變成了房子、車子或高薪工作,總之它代表著你對過去美好時光的延續。

但生活不會讓你只靠夢想活著,這時候「須要」就出場了。

它是那些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像是房租、帳單和生活開銷。

「須要」就是你夜裡突然驚醒,想到必須去應對的責任。

 

當「想要」和「須要」碰在一起,內心往往會掀起一場不亞於世界大戰的風暴。

你可能會問自己,到底該怎麼選?是追隨「想要」去逐夢,還是屈服於「須要」成為一個現實主義者?

這時候,冷靜分析就很重要了。

 

如果你的「想要」與過去的經歷相符,努力朝這個方向前進,未來可能會收穫滿足感。

但如果發現自己背離了「想要」,可能會心懷遺憾。

當你的「想要」與過去的經歷相符,這意味著你內心的渴望根植於你生命中某些深刻的經歷或夢想。

 

比如,假設你小時候熱愛繪畫,經常花時間練習,長大後也依然對藝術充滿熱情,那麼這個「想要」就與你的過去緊密相連。

如果你持續朝這個方向努力,可能最終會成為一位成功的藝術家,這種成功不僅來自於外在的成就,更是一種內在的滿足感,因為你忠於了內心最初的渴望。

相反,如果你的現實選擇讓你背離了這個「想要」,你可能會感到一種深深的遺憾。

比如,如果那位喜歡繪畫的孩子,長大後因為現實壓力選擇了一份穩定但無趣的辦公室工作,繪畫變成了遙不可及的夢,那麼這份遺憾會伴隨著他,成為一種無法抹去的缺憾。

這種遺憾並非來自於現實的不順,而是因為你曾經擁有一個熱愛的目標,卻選擇了放棄,這將在心底留下一個永遠的問號:「如果當初堅持下去,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

 

再比如,

假設你小時候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喜歡在課堂上寫作文,放學後則喜歡把自己想像的故事寫成小冊子。

多年後,你決定放下其他工作,專注於寫作。

這時,你的「想要」和過去的經歷相符,你的努力就像是跟隨著一條熟悉的路徑,未來你有更大的機會實現你的夢想,並感受到由此而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相反地,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生活與過去的「想要」背道而馳,那可能會導致心懷遺憾。

 

再比如,

你曾經夢想成為一名音樂家,每天練習樂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實中的「須要」讓你選擇了穩定的辦公室工作。

雖然這份工作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但你可能會覺得心中總是有些未竟的夢想,這種心懷遺憾的感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

 

所以,當你發現「想要」與過去的經歷相符時,這是你追尋未來滿足感的一個積極信號。

相反,若「想要」與現實背道而馳,那麼即便短期內可能會感受到現實的安全和舒適,但長遠來看,心中的遺憾可能會成為一種難以消除的負擔。

這就是為什麼在生活中,保持自我反思並努力讓你的現實與內心的渴望相符,是如此重要。


人生的複雜就在於,並非所有「想要」都能實現,也並非所有「須要」都能妥協。

我們必須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這就像一場談判,要兼顧渴望和現實。

掙扎未必是壞事,正是這種掙扎讓我們不斷審視內心,找到真正重要的東西。你現在的每個選擇,都在為未來鋪路,決定你是面對喜悅還是悲傷。

 

當我們面對「想要」和「須要」之間的掙扎時,實際上就像是走在一條崎嶇的山路上。

那麼,如何在這條路上找到平衡點呢?

我來講一個故事,也許能幫助你找到答案。

有一位叫小明的年輕人,他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音樂家。小明對音樂充滿熱情,每天放學後都會在自己的房間裡練習吉他,夢想有一天能站上大舞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生活逐漸被現實的「須要」所佔據——例如還貸、生活費、以及穩定的工作。

最終,小明選擇了一份穩定的辦公室工作,放下了音樂的夢想。雖然他在工作上表現出色,生活也穩定了下來,但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小小的遺憾。

每當他聽到熟悉的吉他聲時,內心就會感到一絲憂傷和遺憾。

某天,小明遇到了一位老朋友,這位朋友也是音樂愛好者。

朋友跟小明分享了一個故事:他一直在忙碌的工作中掙扎,但也同時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他每天都會抽出一點時間來彈吉他,儘管不是專業音樂家,但他覺得這讓他的生活更加充實和快樂。

這位朋友告訴小明,找到平衡並不一定要放棄一切,也可以通過小小的妥協來實現內心的渴望。

受到啟發的小明決定試著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他開始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參加一些音樂活動,甚至還和朋友組了一個小樂隊。

雖然他不再追求全職音樂家的夢想,但他在音樂中的投入讓他重新找回了那份久違的滿足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中的掙扎和妥協並不是壞事。

即使無法完全實現「想要」,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平衡內心的渴望和生活的需求。

每個人都可以在「想要」和「須要」之間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讓生活充滿更多的喜悅和滿足。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生活中的詩意::如何從日常細節中汲取創作力量?

生活中的詩意::如何從日常細節中汲取創作力量?

 

 

CHATGPT:

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科技進步和資訊爆炸讓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我們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忙於追求外界的技巧和方法,努力在這無盡的競技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而,我們常常忽視了內省的重要性,甚至忘記了心靈深處那份美學與詩意。

 

對美的欣賞像是一位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存在,靜待我們去發掘。它不僅是詩歌或文章,而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和感受,是一種能超越物質的純粹體驗。

 

當我們創作,不僅是在為自己建構一座心靈的避難所,更是在為讀者鋪設通往共鳴與理解的道路。

 

創作雖簡單,卻擁有強大的力量,它能跨越時間與空間,將一顆心靈的悸動傳遞至另一顆心靈。

 

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無論是歡笑還是淚水,創作讓我們在美學與詩意的心靈深處世界中找到共鳴,發現屬於人類的普世情感。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往往把這份詩意埋藏在心靈深處,任其在忙碌的生活中被塵封。年輕時,我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無論是星空還是露珠,都能引發我們的驚嘆。

 

事實上,美的感知和詩意的欣賞是對生活的獨特體悟,不依賴特定的環境或情境。

它存在於我們的每日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之中,只是我們往往未曾察覺或未給予足夠重視。

 

比如,你是否曾在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縫隙灑進房間的那一刻,感受到一種如詩般的安寧?那柔和的光線映照在牆上,勾勒出簡單卻富有詩意的畫面,彷彿整個世界都靜止了。

 

又或者,在下班途中,無意中望見天邊火紅的晚霞,你是否曾感嘆過自然的奇妙與壯麗?

這些都是詩意的體現,只是我們常常因忙碌而忽略了它的存在。

 

要重新找回這份詩意,我們不需要尋找高深的智慧,只需要靜下心來,感受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美好的瞬間。

 

讓我們不再被繁瑣的日常所困擾,而是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美好。這種態度將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充實。

 

創作讓我們超越了日常的繁瑣,找回了那份被塵封已久的詩意。它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到一片寧靜的心靈淨土。它不僅是表達自我的方式,更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一種對生命的深刻體悟。

 

無論是攝影、詩歌、散文還是小說,創作都能將內心對美好與真理的追求,通過色彩、聲音、氣味、質地等元素,傳遞給受眾。

 

通過欣賞大師們的詩歌、散文、音樂、畫作或其他藝術作品,我們能開闊眼界,增強對世界的感知。詩歌的精緻、散文的靈活、小說的深刻,潛移默化地豐富我們的思想,使創作更具力量。

 

 

要從日常細節中汲取創作力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觀察和反思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忽略了周圍的一些細節。

學會靜下心來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從一杯咖啡的蒸汽到街角小店的招牌,每一個微小的元素都可能成為靈感的源泉。

你可以嘗試每天寫下觀察到的細節,並反思它們對你的情感和思維的影響。

 

例如:

在早晨的咖啡店裡,主人用手撐起了杯子,熱氣在空中盤旋,如同一朵朵小小的雲。

這一瞬間的寧靜和溫暖讓我想到了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故事,那些平凡卻充滿情感的日常片段。

 

2. 捕捉情感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經歷各種情感。無論是喜悅、憂愁還是驚訝,這些情感都可以成為創作的素材。

記錄下你在不同情境中的情感反應,這些情感會幫助你在寫作中更真實地表達角色的內心世界。

 

例如:

今天的陽光特別明媚,我在街上散步時,不禁被微風輕拂臉龐的感覺所吸引。

這種溫暖的感覺讓我想起了兒時與家人一起度過的悠閒午後。這樣的情感記憶在我筆下變成了角色對家鄉的思念。

 

3. 探索細節

 

細節能夠為故事增添真實感和深度。從一個小物件的故事到一段小小的對話,這些細節都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更強的沉浸感。嘗試在你的作品中加入這些日常的小細節,使故事更具真實感。

 

例如:

桌上那本翻開的書,旁邊還放著一根未吃完的巧克力棒,顯示出主角剛剛在閱讀時稍感飢餓。

這樣的小細節不僅增加了情節的生活氣息,也讓主角的日常生活更具真實感。

 

4. 利用對話

 

通過角色之間的對話,可以有效地表達內心情感和觀察到的細節。對話不僅能推動情節發展,還能深入展現角色的性格和內心世界。

 

例如:

「你有沒有注意到街角的那棵樹?」瑪莉問。

「什麼樹?」約翰看向那個方向,「我只看到一片繁忙的街道。」

「那棵樹已經老了,樹皮上有好多裂痕。它看起來好像在講故事。」瑪莉的眼中閃過一絲神秘的光芒。

 

這樣的對話不僅展示了角色的觀察力,也引發了對日常生活中細節的思考。

 

5. 使用隱喻和象徵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事物可以轉化為富有象徵意義的元素,通過隱喻來增加作品的層次感和深度。

這樣的手法可以讓讀者在閱讀時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和情節。

 

例如:

那把磨損的木椅子,已經不再堅固,但它卻成了主角內心的避風港。

每當主角感到疲憊時,總會坐在那把椅子上,仿佛回到了最舒適的時光。

 

成語糾正誤解三百例吳桐禎 編著.讀後心得摘要

成語糾正誤解三百例吳桐禎 編著.讀後心得摘要

成語糾正誤解三百例吳桐禎 編著

 

作者的話

成語真是個好東西,四個字就能說出千言萬語,不過,也不是隨便湊湊就行的。《百家講壇》上,作者曾用一首順口溜總結了成語的精髓:

“字字皆有本,字字不可棄。結構多固定,字面非真義。語語皆典型,古今有差異。”

首先,“字字皆有本”這句話的意思是,成語裡的每個字都不是隨便選的,不能隨意換字。

接著,“字字不可棄”強調成語得整句使用,不能隨意刪字。

第三句“結構多固定”告訴我們,成語的字序基本不能改。

然後,“字面非真義”這句話更是點出了成語的奧妙之處。

第五句“語語皆典型”是說成語不僅簡潔,而且每個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是歷史智慧的結晶。

最後一句“古今有差異”提醒我們,成語雖然古老,但不一定完全符合現代的科學認識。

比如,古人對某些事物的理解可能有偏差,但這不影響成語在今天的使用,只是要注意不要被“古老的智慧”帶偏了。

 

106.是“昨日黃花”還是“明日黃花”。

源自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意思是重陽節過後菊花凋謝,連蝴蝶也感到愁苦。因此,「明日黃花」形容的是過時的事物。成語往往承載深層意義,不僅僅是字面上的幾個字。如果隨意更改成「昨日黃花」,便會失去其歷史和典故意義。正確使用成語,了解其來源和含義,才能使表達更加精準,避免出錯。

 

100.“與虎謀皮”與“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可互相代用嗎

與虎謀皮表示不可能實現,原因在於要對方犧牲切身利益的關係。 而“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個比喻雖然也表示不可能實現,但原因不在於雙方利益衝突,而是因為“癩蛤蟆”形象地位,和“天鵝”差距太大。用來形容那些目標遠大卻不自量力的人。

 

73.“七月流火”是指七月份炎熱嗎?

「七月流火」的意思不是「天氣熱」,而是「天氣逐漸轉涼,秋天將至」。

這個詞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火」指的是一顆星星,叫做「心宿」。

每年夏曆七月,這顆星開始從天空中逐漸西沉,象徵夏天的炎熱將要過去,秋天即將到來。

到了九月,霜降,天氣更冷,婦女們就會開始為家人準備寒衣。因此,「七月流火」其實是預示秋天的到來,而非描述酷暑。

 

33.“興奮地提筆”可用“奮筆疾書”表述嗎?

「興奮地提筆」不應簡單說成「奮筆疾書」,因為「奮筆」有其特定含義。

古書中有個故事,莒國太子僕殺紀公後帶著寶物投奔魯國。魯宣公準備封他,但裡革認為太子僕不值得接納,於是偷偷改公文,將太子僕逐出東夷。當魯宣公發現公文被篡改,氣憤地質問裡革。裡革說:「我寧願用命來奮筆,也不讓國君包庇壞人!」魯宣公聽後認為有理,便赦免了裡革。

這故事告訴我們,「奮筆」代表激昂地書寫真話或重要內容,不應隨便使用。

14.“差強人意”是“不令人滿意”嗎?

“差強人意”最初的意思並非“差勁”,而是在困難情境中能穩住局勢的微妙力量。

這個成語源於《後漢書·吳漢傳》,當時諸將面對不利戰局,吳漢卻穩定應對,振奮士氣。漢光武帝劉秀感嘆道:“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這裡的“差”並不是“差勁”的意思,而是“稍微”或“比較”的意思,而“強”則是“振奮”,所以“差強人意”原意是“稍微能振奮人的意志”。

這也反映了成語的演變,往往與其原本的語境息息相關,比如“罄竹難書”,無論何時都不會用來形容“好事做得多”的意思。

 

105.“自求多福”是自己要多得福嗎?

「自求多福」一語源於《詩經·大雅·文王》中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指遵循天命行事,福祿自會隨之而來。這句話強調的是,根據《毛詩正義》的解釋,文王認為,按照自然規律行事,結果自然會好。簡而言之,就是「靠自己,天助自助者」。

「自求多福」提醒我們,人生中的幸福應由自己去追求,不應寄望於他人或外在環境。這是一種「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只有在心中樹立高尚目標,並踏實行動,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

 

231.“明珠暗投”只比喻人懷才不遇嗎?

“明珠暗投”源於《史記·鄒陽列傳》,原意指珍貴的明珠或夜光之璧,即使珍貴,如果被暗中拋給他人,對方因不知其來歷而可能產生疑慮,甚至反而以劍相對。

這表達了人們因無緣無故獲得珍寶而產生懷疑與防備的心理。比喻上,此成語形容有才德之人突然接近他人,卻未受到重視,反遭排斥或懷疑。

因此,“明珠暗投”常用來形容那些懷才不遇的情況,無論才能多麼出色,因缺乏前期溝通與了解,容易被誤解或忽視。

 

99.“悠哉悠哉”與“悠閒自在”同義嗎?

「悠哉悠哉」和「悠閒自在」真的意思相同嗎?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

「悠哉悠哉」並不是在形容你多麼放鬆,反而是在表達內心的煩亂!

這個詞出自《詩經·周南·關雎》,原文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據《毛詩正義》的解釋,「悠哉悠哉」的意思是「思念你啊思念你」,形容主人公因為反覆思念而輾轉難眠。這個詞不是在享受閒適,而是因為內心的牽掛而無法平靜。

 

102.“眾口鑠金”與“赤舌燒城”可互相代用嗎?

「赤舌燒城」更聚焦於話語對人的傷害,通常指的是誹謗或挑撥離間。而「眾口鑠金」則強調了群體話語的強大力量。

這個成語的核心意義就是,當眾人意見一致,哪怕是錯的,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摧毀一切。

 

93.“一葉障目”和“兩葉掩目”能互相代用嗎?

“一葉障目”是因為小的障礙影響了對大局的理解,強調的是部分的現象掩蓋了整體。

“兩葉掩目”則是完全被遮擋,無法看到真相。它們描述的情境略有不同,不能互相代用。

 

207.“空空如也”是什麼也沒有嗎?

“空空如也”原意為“虛心誠懇”,但現在常被理解為“什麼都沒有”。

這一成語源於《論語·子罕》,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然而,現代對“空空如也”的理解已偏離其原意,多被解讀為“什麼都沒有”。

 

205.“空洞無物”是貶義語嗎?

「空洞無物」原意為「空無所有」,最早出現於《世說新語·排調》,用以描述某物內部無實質內容。

另一例見於《兒女英雄傳》:描述一部書內容空泛,無所依據。

儘管最初並無貶義,但隨著語境變遷,「空洞無物」逐漸帶有貶義,用來形容文章或內容的空泛與缺乏實質。

 

110.“百里之才”指的是“大才”嗎?

“百里之才”這個詞,其實並不是用來形容出色的人才,而是指能夠管理小地方的普通人才。

例如,《三國志·蜀志·蔣琬傳》中提到蔣琬,諸葛亮認為他是“社稷之器”,並非僅是“百里之才”。唐代詩人陳子昂在《唐故袁州參軍李府君妻清河張氏墓誌銘》中也提到某人“非百里之才”。

因此,如果有人覺得某人被大材小用了,可以用“非百里之才”來形容。

 

112.“閉門造車”是貶義詞嗎?

“閉門造車”這個成語源自“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原意是指在做事之前應有實際計劃,只要方法正確,即使在家造車,也能在外面對上地上的車轍。

意思是做事前要有後續測試標準和製程確效,以確保設計與製程一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成語逐漸帶有“脫離實際、單憑主觀想像辦事”的貶義。

原本是鼓勵實事求是的,現在卻用來形容只憑空想、不切實際的行為。

 

121.“不自量力”與“舉鼎絕髕”同義嗎?

這個成語源自《左傳·隱公十一年》,提到五種「不」,其中之一是「不量力」,意指不顧自身德行和能力而做出不明智的決策,最終結果往往一敗塗地。

故事講述了鄭國和息國之間的爭端,息國因輕敵而敗北,這使「不量力」演變為「不自量力」,即蚍蜉撼樹,明明無法撼動卻硬要逞強,結果自討苦吃。

相對地,「度德量力」才是明智之道。

《左傳》中提到,君子會根據實際情況處理事務,既考慮法律,也重視德行,並把握時機以免後代背負困擾。

「舉鼎絕髕」來自《史記·秦本紀》,講述秦武王因比力氣時用力過猛,壓斷膝蓋而死。此成語形容力量不足的情況。

 

127.“癡人說夢”是“癡人說夢話”嗎?

“癡人說夢”不是“癡人說夢話”的縮寫,而是“對癡人說夢話”的簡化,意指對無法辨識真假的癡人講述難以分辨的言論。

宋代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提到,曾有僧侶在龍朔年間遊歷江淮,自稱姓何,李邕因此作碑誤以為真,這便是“癡人說夢”的例子。

《初刻拍案驚奇》中也提到,“莫與癡人說夢!”意指對癡人講述虛幻事物,癡人會相信。

後來,“癡人說夢”用來諷刺那些言之無物或荒唐的說法。

例如,《鏡花緣》中形容對方誇大的言辭荒誕不實,稱其為“癡人說夢”。

 

167.“分庭抗禮”的“禮”如何對抗?

"分庭抗禮"這個成語原意並非對立,而是描述雙方平等地在庭院中分列互相行禮,表示尊重和平等。

這一說法出自《莊子·漁父》。原文中的“伉”字,今寫作“抗”。

然而,由於“伉”字誤寫為“抗”,使得人們將這個成語錯解為對抗的意思,忽略了原本的平等含義。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錯誤的解讀變得越來越普遍,甚至取代了成語的本意。

如今,"分庭抗禮"常被用來描述對立局面,而非最初的平等待遇,這顯示了語言演變受用法影響的過程。

 

160.“對簿公堂”是原被告雙方對質嗎?

「對簿」實際上並非雙方對質,而是指接受審問。

這個詞源自《史記》,原意是根據起訴書內容進行審訊。

該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除「對簿」外,還有「上簿」和「簿責」這些相關詞彙。「上簿」指自我供述後接受詢問,而「簿責」則是根據起訴書內容進行審訊。

這些術語都與「審問」相關。「上簿」即指自上供狀後,接受質詢。

 

107.“哀兵必勝”的“哀”是“悲哀”的意思嗎

“哀兵必勝”源自《老子》第六十九章,意指面對那些被逼迫後勇敢反抗的軍隊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勝利。老子指出,桀紂暴政導致湯武起義,這種“慈”是因拯救百姓於水火而產生的勇氣。

這告訴我們,“慈”為“大義”而戰,而“哀兵”即是因“大義”而產生的反抗軍隊。

 

26.“大腹便便”能用來形容孕婦嗎

“大腹便便”這一成語源自《後漢書·邊韶傳》,原意形容那些懶散、不讀書、只顧睡覺的人。

當時邊韶被人戲稱為“大腹便便”,但他巧妙地回應說,這樣的形容只適合那些懶散、只想睡覺而不讀書的人。

成語中的“便便”指腹部肥滿,通常因安逸生活、缺乏勞動或攝取油膩食物而致,帶有貶義。因此,這個成語不適合用來形容孕婦,因為孕婦的大腹是因胎兒所致,不應被用來貶低。即使是因病導致的腹部膨脹,也不應用此成語,以免傷害病人的感情。

此外,成語也用來形容貪婪商人或官僚,如《未完成的畫》中,形容那些富貴且膨脹的人,帶有貶義。

 

250.“鵲巢鳩佔”是貶義語嗎?

“鵲巢鳩佔”這一成語,今天通常用來形容壞人佔據他人位置,帶有貶義。

然而,其實源自《詩經·召南·鵲巢》的詩句:“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於歸,百兩禦之。”詩中“鳩”指的是“鳲鳩”,而非斑鳩,並非意指壞鳥。

這表明“鵲巢鳩佔”原為中性詞,甚至帶有褒義。

根據《毛詩正義》的解釋,鳲鳩自然棲息於鵲巢,並非強行占據。

因此,成語的貶義演變可能與“占”字的意義變化有關,而非鳲鳩的本性。

《閱微草堂筆記》提到:“夫鵲巢鳩據,事理本然。”強調這是一種自然現象,而非惡意侵佔

 

62.“曠日持久”僅指時間長嗎

“曠日持久”一詞源於《史記·滑稽列傳》,當時學者們批評東方朔,指他雖然學習了先王策略,熟讀經典,卻僅僅是一名侍從郎官,浪費了數十年的光陰。

此語包含兩層意義:一是「曠」意指時間的荒廢,表示白白浪費的時間;二是「持久」則指時間的延續。

因此,「曠日持久」不僅形容時間漫長,更隱含了時間內的無所作為或浪費。

 

70.可用“明目達聰”形容老人目明耳靈嗎

不可。

“明目達聰”語出《尚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

節縮為“明目達聰”之後雖然其字面義可以理解為“眼睛明亮、耳朵聽得真”,但從此後的用例看,仍然用的是《尚書》上的原意。

如唐·陸贄《冬至大禮大赦制》:“夫明目達聰,務廣聞見。”(要廣察于四方,務求多聽多見。)

 

71.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有人誤將成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改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為「道」代表正統、法力無邊,而「魔」是妖邪,自然無法抗衡。實際上,這種用法錯誤。原成語源自佛教,意在提醒修行者警惕心魔的誘惑。成語中「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意味誘惑對修行者的干擾巨大,可能使修行付諸東流。古代一丈約為三米,強調誘惑的強烈。

 

141.“錯失名實”是把“名”與“實”都弄錯了嗎?

“錯失名實”指的是未能正確區分事物的名稱與實質,即無法清楚辨別事物的表面與實際內容。

源自《列子·說符》:“以人之盜因謂食謂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在這裡,“名實”指的是名稱與實際狀況的對應關係。

《管子·九守》有言:“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意思是,說的名稱和做的實際情況須要相符則安定,不符則會引起混亂。

 

230.“明目張膽”是在明亮處放大了膽量嗎?

“明目張膽”語出《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甯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明目”的意思是要有識別能力,能看出問題。“張膽”的意思是放大膽量,敢作敢為。

後來幾經訛變,“明目張膽”變成了貶義詞,形容“公然作惡,無所顧忌”。原來的褒義不被使用了。

 

140.“寸陰是惜”為什麼用“是”不用“足”?

“寸陰是惜”語出《晉書·陶侃傳》:“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是”:應當是效法大禹,對一寸光陰那樣極短的時間也是要愛惜。

“寸陰是惜”也有寫為“寸陰是競”的。

如南朝梁·周興嗣的《千字文》:“尺璧非寶,寸陰是競”。這裡將“惜”改為“競”,表達了對時間更加積極的爭取。

“寸陰是惜”引用了陳亮的話,具有明確的依據。成語的用法必須遵循其原意,不能隨意更動。“寸陰是惜”中的“是”字,不能隨意改成“足”。

 

139.“粗服亂頭”是否含有貶義?

並不含貶義。實際上,“粗服亂頭”指的是穿著粗布衣物和蓬亂的頭髮,通常用來形容文辭樸素自然,不加修飾。

這一說法源自《世說新語·容止》,其中提到:“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根據這個出處,“粗服亂頭”原本是形容不修邊幅的。

但這“不修邊幅”的“粗服亂頭”因為是出自一個儀容俊美的玉人身上,因而它也就與“自然美”掛了鉤。

 

142.“大而無當”是“大而不恰當”嗎?

“大而無當”一詞源於《莊子·逍遙遊》,原意為“誇大而無底”。《莊子》中提到“大而無當”形容的是接輿的行為,即“誇大而無邊際”。

其中,“當”表示邊界或底限,因此“無當”多指“無底”。例如,《韓非子·外儲說》中的“無當”即指無底,與《抱樸子·廣譬》的“無當之玉碗”意義相同。

後來,“大而無當”從“誇大無限”引申為“大但不適用”。

如魯迅在《書信致章廷謙》中使用的“大而無當”指的是“不適用”,而老舍在《暑中寫劇記》中則指“不適當”。

 

136.“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崩”是“崩塌”嗎?

衛國大夫彪傒曾說:“諺語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這裡的“登”指的是向上而行的艱難過程,而“崩”則是指物品向下倒塌的迅速。

表達了國家繁榮艱難,衰敗卻易於迅速。

它們不僅形容國家興亡,也提醒人們:良好習慣的需一段時間艱辛自律養成,行惡卻輕而易舉。

引申擴展為應當警惕壞習慣的萌芽,一旦發現,需迅速處理,以防蔓延。

 

251.“群龍無首”是指眾人無首領嗎?

「群龍無首」出自《易經·乾》篇,原意指一群有領導才能的人沒有爭強好勝的心態。

這種情況被視為吉兆,因為眾龍平等共存,不會引發紛爭。

古代「龍」象徵天道變化及有才幹的人物,沒有誰要爭先,代表了和諧共存的理想。這種態度應用在人際關係中,能避免風險,帶來吉利。

如果拿來喻人,一個人如持的是這種處世態度,他就不會招來兇險,自然就大吉大利了。

後來“群龍無首”脫離開《易經》的語言環境,後世就用來比喻眾人會集而無領首之人。

 

248.“傾國傾城”是使“城”“國”倒塌嗎?

“傾國傾城”語出《漢書·李武李夫人傳》:“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其中“傾”意指“全出”,即人們見到她時,全城、全國的人都被她的美貌吸引而傾巢出動。

由於“傾國傾城”是因女子美麗而使如此多的人出來追著只為看她一面,後世因此將“傾國傾城”用來形容女子極其美麗。

 

178.“格殺勿論”的“格殺”就是“殺”嗎?

「格殺勿論」最初指的是對無故犯法者,即使將其打死也不追究罪責。《周禮·秋官·朝士》中記載,無故進入他人住宅、車船,或企圖犯罪的人,可以當場格殺而不受懲罰。

現代來看,「格殺」可解釋為「擊打致死」,其中「格」意指「擊打」。

另一種解釋則是「有條件的殺」,即違反了殺人者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規定,如《荀子·議兵》中提到的「格者不舍」,意即對抗拒者或違規者可以殺而不需再講理由。

 

20.“出爾反爾”的“出爾”與“反爾”是因果關係嗎

「出爾反爾」這個詞的解釋可分為兩個層面:從本義來看,它描述的是一種因果關係;然而,隨著語義的演變,這個詞後來也被用來表示一種並列關係。

《孟子·梁惠王下》記載:「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句話的本義是指官員種下什麼“因”,就會收穫什麼“果”。

隨著語言的發展,「出爾反爾」的意涵被引申為「承諾的是你,否定承諾的也是你」,從而形成一種並列關係。

由於這兩種解釋在現代語境中都被廣泛使用,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區分其含義。

 

212.“窺豹一斑”是貶義語嗎?

“窺豹一斑”一詞並非貶義。它源自《世說新語·方正》,最初描述王羲之之子王獻之見到父親門生們的樗蒲遊戲,用“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形容只見局部而未見全貌。

這一成語現有兩種用法:

其一,比喻只見部分而未見整體,儘管有時帶有輕視意味,但並無直接貶義;

其二,通過觀察局部推測整體,更多用於客觀描述。

 

34.可用“風吹草動”指出現的一般情況嗎

“風吹草動”這個詞雖然從字面義上看來是很普通的情況,但從不見人們把它用來指一般情況,特別是指好的變動或好的跡象。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因為此語所出的語境義所致。

此語出自《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這幾句話說的是伍員(子胥) 逃亡時的情景。

 

38.“觥籌交錯”與“獻酬交錯”可互相代用嗎

“觥籌交錯”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形容宴會上酒杯碰撞的熱鬧場景。雖然現在宴會中已不再投壺,但這個成語依然用來形容氣氛愉快。

而“獻酬交錯”來自《詩經》,指的是主人和客人互相敬酒的情形,展現了宴會上的和諧和歡樂。

 

39.“龜毛兔角”可代替“鳳毛麟角”嗎

“龜毛兔角”這個詞原本是指「不可能存在的現象」,出自《搜神記》,意指刀兵凶險的象徵。後來它的意思變了,用來形容不切實際的東西。

“鳳毛麟角”用來比喻極難得的人才、時機或事物,源於《南史·謝超宗傳》。

 

79.“人才濟濟”與“人才出眾”的“人才”同義嗎

“人才濟濟”來源於《詩經·大雅·文王》的“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其中,“濟濟”意指“眾多且有威儀”,與“人才”結合形成“人才濟濟”這一成語,用以形容有眾多有才華且具威儀的人。

單純將“濟濟”解釋為“眾多”是不夠的(參見《毛詩正義》)。

而“人才出眾”的“人才”則強調人的外貌,是“人才”另一層義項的使用,主要關注於“貌”的方面。

 

82.“是是非非”是指亂七八糟的事情嗎

“是是非非”一詞在口語中常被誤用。實際上,它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用法,“是是”指肯定正確的事物,“非非”指否定錯誤的事物。

這全句的意思是“評定是非”,如歐陽修在《尹師魯墓誌》中提到尹師魯總是明確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直到徹底講清道理,不隨便聽從他人意見。

類似地,《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智),非是是非(否定正確的,肯定不正確的)謂之愚。”這裡的“是是非非”與上例同義。

第二種用法,“是是非非”指“正確與錯誤”的混雜。

如清代方宗誠在《古文簡要序》中所說,形容事情的複雜,正確與錯誤混雜。

這種用法可能演變成口語中的“亂七八糟的事情”,即既有錯誤的東西又有正確的東西。

 

132.“出生入死”是隨時都可能“死”嗎?

 「出生入死」原意出自《老子》五十章,意指生命過程中的生死自然狀態,並無冒險或犧牲之意。

宋代薛居正《舊五代史·末帝紀上》及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將此語用於形容參戰冒險的情境,意味著面臨生命危險。

 

 171.“敷衍塞責”是敷衍盡責嗎?

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塞責”指的是“無以塞責”,意指尚未盡到責任。“塞責”原本有“盡責”的含義。

今日“敷衍塞責”則指隨便應付、搪塞責任,也可稱為“敷衍了事”或“潦草塞責”。

例如,曹靖華在《歎往事·獨木橋頭無窮期》中提到:“按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妥善辦法,決不含糊其辭,潦草塞責。”

 

 180.“綆短汲深”與“不自量力”同義嗎?

根據《莊子·至樂》,孔子引用管子的話說:“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這裡的“綆短”指的是因條件限制而不適合進行某些行為,而非“不能做而硬做”。

因此,“綆短汲深”比喻淺學者無法理解深奧道理,更適合用來謙虛地表示“能力不足以承擔重任”,而非帶有貶義的“不自量力”。

《荀子·榮辱》中提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這裡的“短綆汲深”用來形容學識淺薄、不適合深入,並無貶義。

 

 209.“空穴來風”是指從洞穴裡吹來的風嗎?

 本意是表示風能從有孔的地方進入,暗示某種說法必有其根源。

“空穴來風”語出宋玉《風賦》:“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文選》李善注引司馬彪曰:“門戶孔穴,風善從之。

意指「空洞之處容易招風」,其中的「來」是「招來」的意思,而非「來去」的「來」。

然而,現今此語常被訛變成形容消息或說法完全無根據。

 

220.“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可能嗎?

宋朝的陸佃在《埤雅·釋獸》:“羚羊似羊而大……夜則懸角木上以防患。語曰羚羊掛角,此之謂也。”

因此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辯》中引用此成語,形容盛唐詩人如李白、孟浩然、杜甫等人的詩歌,強調其“神韻自然而成”——即詩人內在的真性情和個性表現。

嚴羽並非阻止學習,而是鼓勵詩人應從自身內心流露真實情感,而非拘泥於形式。今天,形容詩文的精妙之處仍多用此語,意指詩文的意境高超深遠。

關於“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此語比喻詩的意境高超神妙。“神韻”則指詩文書畫的風格意味。

 

 40.“貴人多忘事”可用為奉承人的話嗎

實際上,這句話反映了一個現象:當某些人地位提升,成為高官顯貴後,往往容易忘記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甚至是他們的朋友。被遺忘的那些人基於親身經歷,總結出了這一說法。

因此,這裡的貴人是一種帶有無奈的稱謂,而多忘事並非指真正的忘記某件事,而是指忘記了舊友。這句話常帶有貶義。

 

42.“好為人師”是“好問則裕”的反義詞嗎

“好為人師”形容喜歡以教育他人為姿態,出自《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好問則裕”則出自《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其中“好問則裕”意指透過提問與互動獲得啟發,而“自用”則是指僅憑己見行事,顯得淺薄。

 

43.兇悍女人可以用“河東獅吼”形容嗎

“河東獅吼”特指因嫉妒丈夫與他人交往而發怒的女子。

“河東獅吼”源自《容齋三筆》,形容柳氏對丈夫陳季常的不滿。最初指的是柳氏的嫉妒,後引申為形容嫉妒發怒的婦女。

 

49.“渾身解數”的“解”為什麼不能讀為jiě(ㄐㄧㄝˇ)

臺灣讀(ㄐㄧㄝˇ),中國讀(ㄒㄧㄝˋ)。

其實“解(xiè)數”的“解”,不是“解脫”的意思而是“武藝名詞,抵抗之義;轉而為搏戰術之義,又遂以搏戰術之一套為一解”(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卷一)

“數”在這裡是“戰術”的意思。

所謂“渾身解數”乃是“全身所能使出的搏戰套路”,單獨使用了“解(xiè)數”,即“搏戰術”之意。

再如江湖拳術家所說的“賣解(xiè)”,即指表演武術套路;“一解(xiè)”即為一套;“呈幾解(xiè)”即為表演幾套。

 

59.不論拒絕什麼都可用“拒人於千里之外”來表述嗎

“拒人於千里之外”原意是指拒絕聽取善言。

語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提到,若一個治理者喜歡聽取善言,即使治理天下也遊刃有餘;若不喜歡,則會以“訑訑”(即“嗯嗯”)回應,將他人拒之千里之外。這樣的態度會使有見地的人被阻擋,而逢迎拍馬之人則趁機而入。

因此,孟子用此語來形容拒絕善言的人,而後人也採納了這個用法。

如今,“拒人於千里之外”還可用來形容某人傲慢自大。

 

 63.“良莠不齊”可用來表述駕駛水準嗎

“莠”是田間常見的野草,幼苗與穀苗相似,難以辨別。

如《戰國策·魏策一》所述:“幽莠之幼也似禾。”由於難以除去,若不處理會影響穀子的生長,因此常用來比喻惡人。

《詩經·小雅·正月》雲:“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解釋:“莠,醜也。”惡言亦由口中發出。

因此成語“良莠不齊”用來指在人群中有好的強的,也有壞的和差的。

 

 65.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均可稱“耄耋之年”嗎

準確地說,不可以這麼做。“耄耋”一詞在《禮記·曲禮上》中有明確的定義:“八十九十曰耄。”對於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禮記·曲禮上》中稱之為“耆老之年”,其中“耆”指六十歲的人,“老”指七十歲的人。

由於古代人壽命較短,五十歲的人也被視為老人。若提到的老人中包括五十歲的人,則應使用“耆艾”之年。如果不追究具體的年齡,只是籠統地指稱“老人”,那麼“耆艾”可以作為通用的代稱。

 

67.凡是美的事物都可以用“美輪美奐”形容嗎

書作者認為這種用法是不合適的,因為「美輪美奐」這個表達受限於其原語境的義義和字面意義,因此有一定的適用範圍。

“美輪美奐”出自《禮記·檀弓》一書,其中描述了:“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輪」指的是高大的糧倉,「奐」則指的是既眾多又盛大的建築物。

 

22.“春風化雨”“春風夏雨”都可用來讚譽學校嗎

“春風化雨”和“春風夏雨”雖然都可以用來讚美,但在不同語境下意義有所不同,特別是在評價學校時,應該使用“春風化雨”。

“春風化雨”源自《孟子·盡心上》,比喻溫和而有效的教育或影響。宋代朱熹在《近思錄》中提到,春風代表溫和可親的氣象,這個成語後來也衍生出“如坐春風”。

“春風夏雨”出自漢代劉向的《說苑·貴德》,雖然也用來比喻教益或幫助,但它更側重於個人的行為,不如“春風化雨”專指教育或教學的境界。

因此,讚美學校時應使用“春風化雨”,讚美某人對自己的幫助時則可以用“春風夏雨”。

 

75.“巧言如流”和“巧言如簧”可互相代用嗎

“巧言如流”和“巧言如簧”是兩個表達“花言巧語”的成語,但它們的側重點不同。

“巧言如流”出自《詩經·小雅·雨無正》:“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這句話形容說話者的巧言如流水般流暢無阻,意味著其阿諛奉迎之詞極為自然和暢通。

“巧言如簧”則出自《詩經·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此處形容輕率且虛偽的話語像吹笙一樣動聽,但實際上是些毫無誠意的謊言。

綜上所述,

“巧言如流”形容言辭如流水般暢通無阻,常用來描述那些阿諛奉承的話語,表面上流暢自然,但實則虛偽。

“巧言如簧”則指輕率地說出一些聽起來悅耳動聽的謊言,像簧片般易於發聲,但實際上是不真實的。

 

84.“通風報信”等同於“告知情況”嗎

“通風報信”確實有“告知情況”的意思。然而,由於“風”字的存在,這個詞的語意和用法與單純的“告知情況”有所不同。

“風”在這裡指的是“風聲”,即流傳出來的消息而非公開發佈的正式資訊。因此,“通風報信”不僅僅是告知情況,還帶有“暗中告知的秘密或緊急情況”的含義。

 

123.“草菅人命”的“草菅”為何有“殺”的意思?

“草菅”一詞作為動詞使用時,通常表示對他人性命輕視,殺取人命如割草一樣的意思。

“草菅人命”這一成語源自《漢書·賈誼傳·陳政事書》,其原意是形容胡亥即位後對待人命的冷酷與輕視。文中提到胡亥視殺人如同踩踏草芥一樣,這表現了他對人命的極端漠視。這裡“草菅”與“艾”(割取)字的結合在具體語境中產生了特殊的含義,進一步強調了其隨意殘殺的殘酷含義。

成語中的“草菅”與“艾”連用,賦予了其“任意殘殺人命”的特殊含義。這個成語常用於形容統治者對人民的殘暴行徑。

例如:“像你這種草菅人命的狗官,怎配坐在堂上審案!”若單獨解釋,“草菅”即指“將生命看得像草一樣輕賤”。

 

124.“蟬翼為重,千鈞為輕”合理嗎?

理解成語時,不能只依據成語的字面義確定其合理不合理,而要看它的實際意義和用法。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語出屈原《卜居》。此語的上下文為:“世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這裡表達的是當世事混沌、價值觀錯亂時,真正的價值和力量被忽視,反而是微不足道的事物被過度重視。

又如秦牧《漫記端木蕻良》:“在那段是非混淆,腥風血雨,‘蟬翼為重,千鈞為輕’的日子裡,某些老一輩革命家、勞動模範、科學家、藝術家,受到的摧殘和淩辱是駭人聽聞的。”這裡的“蟬翼為重,千鈞為輕”亦是同義。

 

131.“出奇制勝”是用“奇招”戰勝敵人嗎?

其中“制”的含義是“控制”,而非“製造”。所以,“出奇制勝”可以解釋為“運用意外的策略來控制敵人並獲勝”。

《唐文粹》中李翰的《進張巡中丞傳表》提到“以少擊眾,以弱制強,出奇無窮,制勝如神”。這裡的“出奇制勝”即源自此文,指的是“用奇兵控制敵人獲取勝利”。

此外,“出奇制勝”也廣泛應用於競賽或其他場合,形容用出乎對方預料的策略來戰勝對手。正如老舍在《趙子曰》中所說:“這才是真能有出奇制勝隨機應變的本事。”

 

147.“呆若木雞”的“木雞”是貶義詞嗎?

在《列子·黃帝》和《莊子·達生》中提到的“木雞”指的是一種極為鎮定的狀態。

這裡的“木雞”象徵著在面對外界幹擾時保持不受影響的理想境界。

兩書中都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內心不被外物所動,因此,“木雞”並非貶義詞。

 

253.“仁者無敵”是仁者沒有敵人嗎?

“仁者無敵”一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對話。

孟子用此語回應梁惠王,解釋為“仁者無敵”的真正含義。梁惠王想要向秦楚兩國復仇,孟子指出,仁者是指在戰爭中對百姓施行仁政的一方,而“無敵”意味著這種仁政使其在天下無敵。

因此,這裡的“仁者無敵”應理解為,奉行仁政的一方因其施政寬厚而在戰爭中無敵,而非指仁者本身沒有敵人。

瞭解這一點有助於更準確地理解“仁者無敵”在軍事學上的應用。

 

150.“顛撲不破”是“摔倒也不破”的意思嗎?

“顛”意指“摔倒”或“從高處墜落”。《左傳·隱公十一年》中提到:“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春秋左傳正義》解釋為“顛墜而死”,顯示“顛”的摔擊力道極大。

“撲”在此指“撲打”,與杜牧《秋夕》中“輕羅小扇撲流螢”中的“撲”含義相同。

“顛撲不破”意思是“無論怎樣摔打都不會破損”,用於比喻“道理完全正確,無法被駁倒或推翻”。

 

168.人為何能有“風木之悲”?

“風木之悲”出自白居易的《贈友》,其意是:“庶使孝子心,皆無風樹悲。”

這句話源自《韓詩外傳》卷九中的“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逮也”,常用來表達子女願意孝順但父母已逝的遺憾。

白居易將其簡化為“風樹悲”,陸遊則用“風木歎”來描繪這種人生遺憾。

此外,“樹欲靜而風不止”也被用來比喻客觀環境的發展超出個人意志的控制。

 

172.“伏惟尚饗”是“安息”的意思嗎?

“伏惟尚饗”是祭文中的常用敬詞,意為“請您享用祭品”。

其中,“伏惟”本意為“俯身思考”,引申為對上者的敬詞;“尚饗”中,“尚”是副詞,意為“請求”,而“饗”則指“享用祭品”。

因此,整體上“伏惟尚饗”可以理解為對祭品的恭敬呈獻。

這一表達常與“嗚呼哀哉”一起出現在祭文的結尾。

例子包括陳子昂在《祭韋府君文》中的使用:“嗚呼哀哉,伏惟尚饗。”以及《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中的描述:“(孔明)令董厥讀祭文,其文曰:‘……嗚呼,哀哉!伏惟尚饗。’”

 

179.“根深蒂固”和“根深葉茂”的語素關係相同嗎?

“根深蒂固”和“根深葉茂”語素關係有所不同。

“根深蒂固”中的“根深”與“蒂固”是並列關係,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其中的“根深固柢”意指基礎穩固,從而延伸至“根深蒂固”,表示基礎牢不可破,強調基礎的牢固。

“根深葉茂”中的“根深”與“葉茂”是因果關係,用來比喻根基牢固自然會促使事物繁榮。

“根深蒂固”

 

189.“假仁假義”是“偽裝仁義”嗎?

從本義來看,「假仁假義」並非「偽裝仁義」的意思,而是指「在不該講仁義的地方講仁義」。

例如,在《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宋國與楚國交戰。楚軍尚未整隊時,宋國大將司馬子魚欲攻擊,但宋襄公禁止,直到楚軍整隊後才允許,最終宋軍大敗。

宋襄公堅持「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結果被批評為「假仁假義,適成其愚」,即在不該講仁義的地方講仁義,反而顯得愚蠢。

隨著時間推移,「假仁假義」的詞義有所發展,更多用來指「偽裝仁義慈善」,如《朱子全書·歷代一·唐》所述:“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如今,「假仁假義」的本義使用較少,而其引申義則較為常見。

 

196.“斤斤計較”是一斤一斤地計較嗎?

“斤”最初是象形字,源自甲骨文中的橫刀或斧形,指砍木的工具。古時以“斤”作為量詞,意指一砍為一斤。

後來,“斤”被引申為“昕”,因為“昕昕”含有明察的意思。因此,“斤斤”也帶有明察的含義。《詩經·周頌·執竟》中提到的“斤斤其明”即為此意。另有觀點認為,“斤斤”從明察引申為瑣屑,形容過於計較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終形成成語“斤斤計較”,用以描述對細節過度關注的行為。

 

202.“具體而微”是謙詞嗎?

「具體而微」這一詞雖有「微」字,但並非謙詞,而是一個中性詞。此語源於《孟子·公孫醜上》,文中的「具體」原指四肢俱全的身體,比喻為各方面的學問;「微」則意指不夠精深。因此,「具體而微」指的是「擁有各方面的學問,但不夠深入」,並非謙詞,而是描述一種廣泛但不深入的學問。

由於這仍是對學問有是有一定水準(擁有各方面的學問)的描述,因此用此語自評時需謹慎,以免過於誇張。孟子在聽了公孫醜的話後,並未進行具體評價,而是選擇了回避這個問題。

白居易在《長慶集·六一醉吟先生傳》中則用‘具體而微’形容園林的設備雖全,但規模較小。總的來說,該詞強調的是各方面具備但不深的特點。”

 

204.“刻畫無鹽”既然“無鹽”,如何“刻畫”?

“無鹽”並非食鹽,而是戰國時期一位女子鐘離春。她貌醜,四十歲仍未嫁,但才智出眾。她向齊宣王提出齊國的“四殆”,獲得王的讚賞並成為王后。遺憾的是,她的才華被忽視,而醜陋的外貌卻被放大。

《世說新語》和《晉書》中提到的“刻畫無鹽”用來形容不恰當的比較,意指把無鹽與美人西施相提並論,顯得極為不相稱。

 

249.“情竇初開”的“情”為何能有“孔穴”?

“情”為何會有“孔穴”?這需要追溯到“情竇”的來源。

根據《禮記·禮運》,人之大端在於禮義,它幫助我們理解天道,並順應人情的“大竇”。其中,“天道”指的是對善惡的獎懲,而“人情”包括了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

這裡的“竇”即孔穴,也可理解為通道,因此“情竇開”象徵著男女愛情的萌動。明代張居正曾提到“情竇漸開”,指的就是情感的萌發。

 

241.“貧不學儉,富不學奢”合理嗎?

這句話“貧不學儉,富不學奢”從字面看似有些不合理,但實際上其意為“富貴的人即使不學奢侈,也會顯得奢侈”。

原因在於貧困的人本來就沒有條件去奢侈,因此無需特別學習節儉;而富有的人,儘管不刻意學習奢侈,生活中仍會顯得較為奢華。

這句話源自唐代馬周的《清崇節儉及制諸王疏》,用以說明這些現象自然形成,強調了環境和習慣對人思想與行為的影響。

 

226.“眉來眼去”的“眉”如何“來”?

“眉來眼去”是個典故,原指“山如眉峰,水如眼波,乘船行進,遠山漸漸移近,船旁水波漸漸逝去”,即“來”指移近,“去”指逝去。

宋代辛棄疾在《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中提到的“眉來眼去”正是指這種山水景色的變遷。

後來“眉來眼去”失去此意,訛變為專指男女之間用眉眼傳遞愛意。

 

239.“片言居要”的“要”是指文章的重要部位嗎?

從“片言居要”的出處及用例來看,這個成語並不意味著“安排在文章的重要部位”。

它的主要意思是用簡短的語句概括文章的要領,

其中的“要”指的是“要領”中的“要”。該語出自《文選·陸機〈文賦〉》:“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要”並非指“文章的部位”,而是指“文章的內容”。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七中提到:“橫渠學問思辨之功,古今無兩,其言物理也,曰:‘想孔子也大段辛苦來。’可謂片言居要。”此處的“要”指的是“做學問能成功的要領”,即“要付出極大的辛苦”。

 

237.“疲於奔命”是疲於“逃命”嗎?

《左傳·成公七年》中的記載:「巫臣自晉遺二子書,曰:‘爾以讒慝貪婪事君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疲)於奔命以死。’」,此處的「奔命」是指因為完成某種使命或任務而奔波,並非逃命。

因此,「疲於奔命」簡單來說,就是因完成某項任務而感到極度疲憊。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擔負的是崇高的使命,即使感到疲倦,也不應該用「疲於奔命」來描述。

又或字面義「奔命」的確有「逃命」的意思。例如《舊唐書·黃巢傳》中提到「諸王官屬相次奔命」,指的是各王官相繼逃命。

 

227.“美意延年”的“美意”如何延年?

"美意延年"原本指國家得以長治久安,語出《荀子·致士》:"得眾動天,美意延年。"

然而,因楊倞將"美意"註解為"樂意"(樂觀的人能夠健康長壽),後世遂將此語引申為養生之語。如今,養老院常以此作為標語,提醒老人保持愉快心情,以延年益壽。

 

224.“麻木不仁”的“仁”是“仁義”之義嗎?

「麻木不仁」的「仁」並非「仁義」之義。

「仁」這個字有多種含義,在此引申為「感覺靈敏」,與「不」搭配形成「不仁」,意指感覺遲鈍。最早的用例多見於醫案中,如明代薛已《醫案總論》中提到:「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

清代譚嗣同在《乙太書》中也解釋過:「疾痛屙癢,一觸即知,其機至靈,其傳至速。不靈不速時,曰麻木不仁。」

後來「麻木不仁」被引申比喻為對事物反應遲鈍或毫不關心。

 

218.“廉泉讓水”是讓給誰?

《南史·胡諧之傳》提到“廉泉讓水”一語:“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柏年:‘卿州複有此水否?’

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

宋明帝又問:“你的家在哪裡?”

柏年答:“臣所居廉讓之間。”范柏年的回答,表面上是在陳述事實,但也暗示了家鄉之人品德高尚,操守廉潔,且具有禮讓之風。

宋明帝聽後,不僅稱讚他的回答,還對他倍加賞識。

從此,“文川、武鄉、廉泉、讓水”成為了人們讚美家鄉的詞語,而“廉泉讓水”這個成語也用來形容官員為人廉潔。例句:“他為官清廉正直,秉持‘廉泉讓水’的操守,深受人們敬重。”

 

217.“立地書櫥”是貶義詞嗎?

「立地書櫥」不是貶義詞。此語出自《宋史·吳時傳》,形容吳時文章敏捷,未嘗草稿,落筆成文,因而被譽為「立地書櫥」。

有人誤將「立地書櫥」視為貶義詞,可能是混淆了「立地書櫥」與「兩腳書櫥」。

後者確有時為貶義,指只會死記硬背的書呆子,缺乏實際應用能力。

明代張岱《夜航船序》中提及「兩腳書櫥」,表面學問淵博,卻無益於文理考據,顯露其貶義色彩。

 

185.“季孟之間”是指兄弟姐妹中最幼和最長之間嗎?

"季孟之間"源自《論語·微子》,原意指齊景公對孔子的態度介於季氏與孟氏之間,意即在三大貴族中居中,不及最高權力者,但又強於下者。

成語"季孟之間"由此延伸,形容在上下兩者之間,常用於表示處於中庸地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

另外,從字面上看,“季”代表排行最小的兄弟,“孟”則是老大。

因此,這個成語在不同語境下,還可解作“兄弟姐妹中老大與老小之間”,或者泛指“上下二者之間的中間位置”。

總結來說,"季孟之間"根據語境可有不同解讀,關鍵在於理解其上下文的含義。

 

203.“君子如響”是強調人應該豪爽嗎?

出自《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這段話中,“君子如響”比喻質樸無華、勤於實踐的人,與豪爽無關。“禽犢”現代譯作“取悅他人”,是因為禽犢(雞鴨牛羊等家畜)通常作為禮品送人。

荀子說“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指小人的學習目的並非自我提升,而是用來討好他人。

 

200.“敬謝不敏”的“謝”是“道歉”的意思嗎?

“敬謝不敏”由“敬”和“謝不敏”組成。這裡的“謝”在“謝不敏”中,原意並非“推辭”,而是表示“道歉”。

這個說法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趙文子曰:‘信,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謝不敏焉。” 這句話中的“謝不敏”,是該短語最早的用法。因為“謝不敏”既有“道歉”之意,又有表達“自認無能”之意,後來便在這個短語前加上“敬”字,用作推辭任務的謙詞。

今譯此語即為“實在抱歉,我無能!”雖然語中未明確出現“推辭”一詞,但其推辭之意已隱含在“實在抱歉”中了。

 

208.說某人可“空手搏虎”是強調此人勇敢嗎?

“空手搏虎”這個成語出自《魏書·昭成子孫列傳》,記載了可悉陵年僅十七歲時,隨世祖狩獵,遇到一隻猛虎,他竟空手搏虎,並將其獻給世祖。

世祖對此舉表示讚賞,卻同時勸告他說:“汝才力絕人,當為國立事,勿如此也。”這句“勿如此也”因語意模糊,導致後人對成語的理解出現分歧。

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在批評冒險逞能,另一些人則解釋為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因此,“空手搏虎”在不同語境下被賦予了多重含義。

例如,當有人說“某人可空手搏虎”時,這句話可能並非讚揚其勇敢,而是在批評其冒險逞能。同樣,如果說“某人不過是空手搏虎之徒”,則是在暗指此人“有勇無謀”或“幹事不經深思熟慮”。

 

211.“口無擇言”是說話不選擇詞語胡說嗎?

不是。“口無擇言”的字面義是“口裡說出的話沒有可以選擇的”,而不是“說話時不選擇詞語”。“口無擇言”不是“口無遮攔”。“口無遮攔”則指隨便亂說。

“口無擇言”語出《孝經·卿大夫章》:“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講的是身為卿大夫應達到的要求,即說話和行為都符合禮法,從他的言語行為中挑不出違反禮法的地方。

如晉·夏侯湛《昆弟誥》:“厥口無擇言,柔惠且直,廉而不劌,肅而不厲。”(他是口無擇言,柔惠正直,品行方正,嚴肅而不嚴厲的人。) 此中的“廉而不劌”也是成語。“廉”是棱角,“劌”是刺傷,字面義是棱角銳利但不傷物;作為成語比喻人能堅持原則,但又不失之簡單粗暴以讓他人無法心安理得的去做事。

 

193.慰唁死者家屬都可說“節哀順變”嗎?

這句成語。這句話原本僅限於慰問喪失父母之人,因其含有特定的限制。

該成語出自《禮記·檀弓下》,意指在喪禮中,節制哀思並順應變故是君子的本分。

《禮記正義》解釋說,用於安慰因父母去世而悲傷的子女,勸其控制悲傷,以免損傷父母所給的身體健康。

如今,這句話的使用範圍已擴展至所有親人去世的場合,用作普遍的弔唁之詞。

 

236.“旁徵博引”為何從“旁邊”征?

“旁”字源自會意兼形聲字,最初象徵井盤的四周,含義為“井口周圍的四方”,引申為“邊”或“附近”。例如,《荀子·大略》中提到:“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此處的“旁”指的是“邊”。

在張衡的《二京賦》中,“旁”表示“四方”,如“旁震八鄙”。由於影響力擴展至四周,“旁”也引申為“廣泛”或“普遍”。

“旁徵博引”中的“旁”意為廣泛,整體意思是引用大量資料進行論證;“觸類旁通”中的“旁通”指廣泛貫通,掌握一類知識後能瞭解其他相關事物。

此外,“旁求俊彥”表示廣泛徵求賢才;“旁若無人”指仿佛周圍無人;“大權旁落”即權力旁落;“旁敲側擊”是間接暗示;“袖手旁觀”則是指在旁觀望。“旁”在這裡多指“旁邊”或“別的”。

 

232.“摩頂放踵”的“放踵”是“放腳”嗎?

“摩頂放踵”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意為墨子主張兼愛,即使全身從頭到腳都被磨損,也在所不惜,形容辛勞和犧牲。如今常用來表示為推行某一主張,不顧身體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放”在表達“至”的意義時,應讀作fǎng,而非fàng。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放於琅邪”中的“放”就應讀fǎng

 

225.“沒齒不忘”的“沒齒”可以解釋為“死”嗎?

“沒齒”出自《論語·憲問》:“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沒齒無怨言。’”其中,“沒齒”意指“一直到去世”,因為“沒”有“盡”的意思,“齒”指“年歲”。

例如,歐陽修《蘇氏文集序》提到:“子美(蘇舜欽) 之齒少於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後。”這裡的“齒”就是“年齡”的意思。因此,“沒齒”可以理解為“一直到年歲盡頭”,即“一直到去世”。

 

214.“狼子野心”的“子”是尾碼詞嗎?

“狼子野心”一語,原意為“狼崽心性放縱,不可馴服”,用以形容“狼的極端凶惡”。

這個成語比喻人心狠毒,本性難改。

《左傳·宣公四年》記載:“初,楚司馬子良生子宣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心,弗殺,必滅若敖氏矣。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後漢書·呂布傳》則說:“(曹)操曰:‘布狼子野心,誠難久養。’”

 

213.“來龍去脈”的“龍”和“脈”怎麼會有聯繫?

“來龍去脈”一詞源自風水術,其中“來龍”指主山或山的源頭,而“去脈”則是山脈像血管一樣相連的系統,代表山勢的延續和走向。

整體而言,“來龍去脈”描述了山脈的起點和終點,也用於指代地勢的變化。因此,這個詞語不僅描述地形,還可以借指事物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186.“既來之,則安之”是“既來了,就安心”嗎?

《論語·季氏》中提到:“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其中的“來之”指的是使遠方的人來到,而“安之”則是讓這些人安定下來。

這句話的意思擴展為兩種:一是對他人而言,既然讓他們來了,就應使他們安定;二是對自己而言,既然已經來到此地,就應安心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