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成語糾正誤解三百例吳桐禎 編著.讀後心得摘要

成語糾正誤解三百例吳桐禎 編著.讀後心得摘要

成語糾正誤解三百例吳桐禎 編著

 

作者的話

成語真是個好東西,四個字就能說出千言萬語,不過,也不是隨便湊湊就行的。《百家講壇》上,作者曾用一首順口溜總結了成語的精髓:

“字字皆有本,字字不可棄。結構多固定,字面非真義。語語皆典型,古今有差異。”

首先,“字字皆有本”這句話的意思是,成語裡的每個字都不是隨便選的,不能隨意換字。

接著,“字字不可棄”強調成語得整句使用,不能隨意刪字。

第三句“結構多固定”告訴我們,成語的字序基本不能改。

然後,“字面非真義”這句話更是點出了成語的奧妙之處。

第五句“語語皆典型”是說成語不僅簡潔,而且每個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是歷史智慧的結晶。

最後一句“古今有差異”提醒我們,成語雖然古老,但不一定完全符合現代的科學認識。

比如,古人對某些事物的理解可能有偏差,但這不影響成語在今天的使用,只是要注意不要被“古老的智慧”帶偏了。

 

106.是“昨日黃花”還是“明日黃花”。

源自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意思是重陽節過後菊花凋謝,連蝴蝶也感到愁苦。因此,「明日黃花」形容的是過時的事物。成語往往承載深層意義,不僅僅是字面上的幾個字。如果隨意更改成「昨日黃花」,便會失去其歷史和典故意義。正確使用成語,了解其來源和含義,才能使表達更加精準,避免出錯。

 

100.“與虎謀皮”與“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可互相代用嗎

與虎謀皮表示不可能實現,原因在於要對方犧牲切身利益的關係。 而“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個比喻雖然也表示不可能實現,但原因不在於雙方利益衝突,而是因為“癩蛤蟆”形象地位,和“天鵝”差距太大。用來形容那些目標遠大卻不自量力的人。

 

73.“七月流火”是指七月份炎熱嗎?

「七月流火」的意思不是「天氣熱」,而是「天氣逐漸轉涼,秋天將至」。

這個詞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火」指的是一顆星星,叫做「心宿」。

每年夏曆七月,這顆星開始從天空中逐漸西沉,象徵夏天的炎熱將要過去,秋天即將到來。

到了九月,霜降,天氣更冷,婦女們就會開始為家人準備寒衣。因此,「七月流火」其實是預示秋天的到來,而非描述酷暑。

 

33.“興奮地提筆”可用“奮筆疾書”表述嗎?

「興奮地提筆」不應簡單說成「奮筆疾書」,因為「奮筆」有其特定含義。

古書中有個故事,莒國太子僕殺紀公後帶著寶物投奔魯國。魯宣公準備封他,但裡革認為太子僕不值得接納,於是偷偷改公文,將太子僕逐出東夷。當魯宣公發現公文被篡改,氣憤地質問裡革。裡革說:「我寧願用命來奮筆,也不讓國君包庇壞人!」魯宣公聽後認為有理,便赦免了裡革。

這故事告訴我們,「奮筆」代表激昂地書寫真話或重要內容,不應隨便使用。

14.“差強人意”是“不令人滿意”嗎?

“差強人意”最初的意思並非“差勁”,而是在困難情境中能穩住局勢的微妙力量。

這個成語源於《後漢書·吳漢傳》,當時諸將面對不利戰局,吳漢卻穩定應對,振奮士氣。漢光武帝劉秀感嘆道:“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這裡的“差”並不是“差勁”的意思,而是“稍微”或“比較”的意思,而“強”則是“振奮”,所以“差強人意”原意是“稍微能振奮人的意志”。

這也反映了成語的演變,往往與其原本的語境息息相關,比如“罄竹難書”,無論何時都不會用來形容“好事做得多”的意思。

 

105.“自求多福”是自己要多得福嗎?

「自求多福」一語源於《詩經·大雅·文王》中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指遵循天命行事,福祿自會隨之而來。這句話強調的是,根據《毛詩正義》的解釋,文王認為,按照自然規律行事,結果自然會好。簡而言之,就是「靠自己,天助自助者」。

「自求多福」提醒我們,人生中的幸福應由自己去追求,不應寄望於他人或外在環境。這是一種「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只有在心中樹立高尚目標,並踏實行動,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

 

231.“明珠暗投”只比喻人懷才不遇嗎?

“明珠暗投”源於《史記·鄒陽列傳》,原意指珍貴的明珠或夜光之璧,即使珍貴,如果被暗中拋給他人,對方因不知其來歷而可能產生疑慮,甚至反而以劍相對。

這表達了人們因無緣無故獲得珍寶而產生懷疑與防備的心理。比喻上,此成語形容有才德之人突然接近他人,卻未受到重視,反遭排斥或懷疑。

因此,“明珠暗投”常用來形容那些懷才不遇的情況,無論才能多麼出色,因缺乏前期溝通與了解,容易被誤解或忽視。

 

99.“悠哉悠哉”與“悠閒自在”同義嗎?

「悠哉悠哉」和「悠閒自在」真的意思相同嗎?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

「悠哉悠哉」並不是在形容你多麼放鬆,反而是在表達內心的煩亂!

這個詞出自《詩經·周南·關雎》,原文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據《毛詩正義》的解釋,「悠哉悠哉」的意思是「思念你啊思念你」,形容主人公因為反覆思念而輾轉難眠。這個詞不是在享受閒適,而是因為內心的牽掛而無法平靜。

 

102.“眾口鑠金”與“赤舌燒城”可互相代用嗎?

「赤舌燒城」更聚焦於話語對人的傷害,通常指的是誹謗或挑撥離間。而「眾口鑠金」則強調了群體話語的強大力量。

這個成語的核心意義就是,當眾人意見一致,哪怕是錯的,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摧毀一切。

 

93.“一葉障目”和“兩葉掩目”能互相代用嗎?

“一葉障目”是因為小的障礙影響了對大局的理解,強調的是部分的現象掩蓋了整體。

“兩葉掩目”則是完全被遮擋,無法看到真相。它們描述的情境略有不同,不能互相代用。

 

207.“空空如也”是什麼也沒有嗎?

“空空如也”原意為“虛心誠懇”,但現在常被理解為“什麼都沒有”。

這一成語源於《論語·子罕》,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然而,現代對“空空如也”的理解已偏離其原意,多被解讀為“什麼都沒有”。

 

205.“空洞無物”是貶義語嗎?

「空洞無物」原意為「空無所有」,最早出現於《世說新語·排調》,用以描述某物內部無實質內容。

另一例見於《兒女英雄傳》:描述一部書內容空泛,無所依據。

儘管最初並無貶義,但隨著語境變遷,「空洞無物」逐漸帶有貶義,用來形容文章或內容的空泛與缺乏實質。

 

110.“百里之才”指的是“大才”嗎?

“百里之才”這個詞,其實並不是用來形容出色的人才,而是指能夠管理小地方的普通人才。

例如,《三國志·蜀志·蔣琬傳》中提到蔣琬,諸葛亮認為他是“社稷之器”,並非僅是“百里之才”。唐代詩人陳子昂在《唐故袁州參軍李府君妻清河張氏墓誌銘》中也提到某人“非百里之才”。

因此,如果有人覺得某人被大材小用了,可以用“非百里之才”來形容。

 

112.“閉門造車”是貶義詞嗎?

“閉門造車”這個成語源自“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原意是指在做事之前應有實際計劃,只要方法正確,即使在家造車,也能在外面對上地上的車轍。

意思是做事前要有後續測試標準和製程確效,以確保設計與製程一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成語逐漸帶有“脫離實際、單憑主觀想像辦事”的貶義。

原本是鼓勵實事求是的,現在卻用來形容只憑空想、不切實際的行為。

 

121.“不自量力”與“舉鼎絕髕”同義嗎?

這個成語源自《左傳·隱公十一年》,提到五種「不」,其中之一是「不量力」,意指不顧自身德行和能力而做出不明智的決策,最終結果往往一敗塗地。

故事講述了鄭國和息國之間的爭端,息國因輕敵而敗北,這使「不量力」演變為「不自量力」,即蚍蜉撼樹,明明無法撼動卻硬要逞強,結果自討苦吃。

相對地,「度德量力」才是明智之道。

《左傳》中提到,君子會根據實際情況處理事務,既考慮法律,也重視德行,並把握時機以免後代背負困擾。

「舉鼎絕髕」來自《史記·秦本紀》,講述秦武王因比力氣時用力過猛,壓斷膝蓋而死。此成語形容力量不足的情況。

 

127.“癡人說夢”是“癡人說夢話”嗎?

“癡人說夢”不是“癡人說夢話”的縮寫,而是“對癡人說夢話”的簡化,意指對無法辨識真假的癡人講述難以分辨的言論。

宋代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提到,曾有僧侶在龍朔年間遊歷江淮,自稱姓何,李邕因此作碑誤以為真,這便是“癡人說夢”的例子。

《初刻拍案驚奇》中也提到,“莫與癡人說夢!”意指對癡人講述虛幻事物,癡人會相信。

後來,“癡人說夢”用來諷刺那些言之無物或荒唐的說法。

例如,《鏡花緣》中形容對方誇大的言辭荒誕不實,稱其為“癡人說夢”。

 

167.“分庭抗禮”的“禮”如何對抗?

"分庭抗禮"這個成語原意並非對立,而是描述雙方平等地在庭院中分列互相行禮,表示尊重和平等。

這一說法出自《莊子·漁父》。原文中的“伉”字,今寫作“抗”。

然而,由於“伉”字誤寫為“抗”,使得人們將這個成語錯解為對抗的意思,忽略了原本的平等含義。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錯誤的解讀變得越來越普遍,甚至取代了成語的本意。

如今,"分庭抗禮"常被用來描述對立局面,而非最初的平等待遇,這顯示了語言演變受用法影響的過程。

 

160.“對簿公堂”是原被告雙方對質嗎?

「對簿」實際上並非雙方對質,而是指接受審問。

這個詞源自《史記》,原意是根據起訴書內容進行審訊。

該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除「對簿」外,還有「上簿」和「簿責」這些相關詞彙。「上簿」指自我供述後接受詢問,而「簿責」則是根據起訴書內容進行審訊。

這些術語都與「審問」相關。「上簿」即指自上供狀後,接受質詢。

 

107.“哀兵必勝”的“哀”是“悲哀”的意思嗎

“哀兵必勝”源自《老子》第六十九章,意指面對那些被逼迫後勇敢反抗的軍隊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勝利。老子指出,桀紂暴政導致湯武起義,這種“慈”是因拯救百姓於水火而產生的勇氣。

這告訴我們,“慈”為“大義”而戰,而“哀兵”即是因“大義”而產生的反抗軍隊。

 

26.“大腹便便”能用來形容孕婦嗎

“大腹便便”這一成語源自《後漢書·邊韶傳》,原意形容那些懶散、不讀書、只顧睡覺的人。

當時邊韶被人戲稱為“大腹便便”,但他巧妙地回應說,這樣的形容只適合那些懶散、只想睡覺而不讀書的人。

成語中的“便便”指腹部肥滿,通常因安逸生活、缺乏勞動或攝取油膩食物而致,帶有貶義。因此,這個成語不適合用來形容孕婦,因為孕婦的大腹是因胎兒所致,不應被用來貶低。即使是因病導致的腹部膨脹,也不應用此成語,以免傷害病人的感情。

此外,成語也用來形容貪婪商人或官僚,如《未完成的畫》中,形容那些富貴且膨脹的人,帶有貶義。

 

250.“鵲巢鳩佔”是貶義語嗎?

“鵲巢鳩佔”這一成語,今天通常用來形容壞人佔據他人位置,帶有貶義。

然而,其實源自《詩經·召南·鵲巢》的詩句:“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於歸,百兩禦之。”詩中“鳩”指的是“鳲鳩”,而非斑鳩,並非意指壞鳥。

這表明“鵲巢鳩佔”原為中性詞,甚至帶有褒義。

根據《毛詩正義》的解釋,鳲鳩自然棲息於鵲巢,並非強行占據。

因此,成語的貶義演變可能與“占”字的意義變化有關,而非鳲鳩的本性。

《閱微草堂筆記》提到:“夫鵲巢鳩據,事理本然。”強調這是一種自然現象,而非惡意侵佔

 

62.“曠日持久”僅指時間長嗎

“曠日持久”一詞源於《史記·滑稽列傳》,當時學者們批評東方朔,指他雖然學習了先王策略,熟讀經典,卻僅僅是一名侍從郎官,浪費了數十年的光陰。

此語包含兩層意義:一是「曠」意指時間的荒廢,表示白白浪費的時間;二是「持久」則指時間的延續。

因此,「曠日持久」不僅形容時間漫長,更隱含了時間內的無所作為或浪費。

 

70.可用“明目達聰”形容老人目明耳靈嗎

不可。

“明目達聰”語出《尚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

節縮為“明目達聰”之後雖然其字面義可以理解為“眼睛明亮、耳朵聽得真”,但從此後的用例看,仍然用的是《尚書》上的原意。

如唐·陸贄《冬至大禮大赦制》:“夫明目達聰,務廣聞見。”(要廣察于四方,務求多聽多見。)

 

71.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有人誤將成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改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為「道」代表正統、法力無邊,而「魔」是妖邪,自然無法抗衡。實際上,這種用法錯誤。原成語源自佛教,意在提醒修行者警惕心魔的誘惑。成語中「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意味誘惑對修行者的干擾巨大,可能使修行付諸東流。古代一丈約為三米,強調誘惑的強烈。

 

141.“錯失名實”是把“名”與“實”都弄錯了嗎?

“錯失名實”指的是未能正確區分事物的名稱與實質,即無法清楚辨別事物的表面與實際內容。

源自《列子·說符》:“以人之盜因謂食謂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在這裡,“名實”指的是名稱與實際狀況的對應關係。

《管子·九守》有言:“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意思是,說的名稱和做的實際情況須要相符則安定,不符則會引起混亂。

 

230.“明目張膽”是在明亮處放大了膽量嗎?

“明目張膽”語出《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甯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明目”的意思是要有識別能力,能看出問題。“張膽”的意思是放大膽量,敢作敢為。

後來幾經訛變,“明目張膽”變成了貶義詞,形容“公然作惡,無所顧忌”。原來的褒義不被使用了。

 

140.“寸陰是惜”為什麼用“是”不用“足”?

“寸陰是惜”語出《晉書·陶侃傳》:“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效禹王,寸陰是惜。”“是”:應當是效法大禹,對一寸光陰那樣極短的時間也是要愛惜。

“寸陰是惜”也有寫為“寸陰是競”的。

如南朝梁·周興嗣的《千字文》:“尺璧非寶,寸陰是競”。這裡將“惜”改為“競”,表達了對時間更加積極的爭取。

“寸陰是惜”引用了陳亮的話,具有明確的依據。成語的用法必須遵循其原意,不能隨意更動。“寸陰是惜”中的“是”字,不能隨意改成“足”。

 

139.“粗服亂頭”是否含有貶義?

並不含貶義。實際上,“粗服亂頭”指的是穿著粗布衣物和蓬亂的頭髮,通常用來形容文辭樸素自然,不加修飾。

這一說法源自《世說新語·容止》,其中提到:“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根據這個出處,“粗服亂頭”原本是形容不修邊幅的。

但這“不修邊幅”的“粗服亂頭”因為是出自一個儀容俊美的玉人身上,因而它也就與“自然美”掛了鉤。

 

142.“大而無當”是“大而不恰當”嗎?

“大而無當”一詞源於《莊子·逍遙遊》,原意為“誇大而無底”。《莊子》中提到“大而無當”形容的是接輿的行為,即“誇大而無邊際”。

其中,“當”表示邊界或底限,因此“無當”多指“無底”。例如,《韓非子·外儲說》中的“無當”即指無底,與《抱樸子·廣譬》的“無當之玉碗”意義相同。

後來,“大而無當”從“誇大無限”引申為“大但不適用”。

如魯迅在《書信致章廷謙》中使用的“大而無當”指的是“不適用”,而老舍在《暑中寫劇記》中則指“不適當”。

 

136.“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崩”是“崩塌”嗎?

衛國大夫彪傒曾說:“諺語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這裡的“登”指的是向上而行的艱難過程,而“崩”則是指物品向下倒塌的迅速。

表達了國家繁榮艱難,衰敗卻易於迅速。

它們不僅形容國家興亡,也提醒人們:良好習慣的需一段時間艱辛自律養成,行惡卻輕而易舉。

引申擴展為應當警惕壞習慣的萌芽,一旦發現,需迅速處理,以防蔓延。

 

251.“群龍無首”是指眾人無首領嗎?

「群龍無首」出自《易經·乾》篇,原意指一群有領導才能的人沒有爭強好勝的心態。

這種情況被視為吉兆,因為眾龍平等共存,不會引發紛爭。

古代「龍」象徵天道變化及有才幹的人物,沒有誰要爭先,代表了和諧共存的理想。這種態度應用在人際關係中,能避免風險,帶來吉利。

如果拿來喻人,一個人如持的是這種處世態度,他就不會招來兇險,自然就大吉大利了。

後來“群龍無首”脫離開《易經》的語言環境,後世就用來比喻眾人會集而無領首之人。

 

248.“傾國傾城”是使“城”“國”倒塌嗎?

“傾國傾城”語出《漢書·李武李夫人傳》:“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其中“傾”意指“全出”,即人們見到她時,全城、全國的人都被她的美貌吸引而傾巢出動。

由於“傾國傾城”是因女子美麗而使如此多的人出來追著只為看她一面,後世因此將“傾國傾城”用來形容女子極其美麗。

 

178.“格殺勿論”的“格殺”就是“殺”嗎?

「格殺勿論」最初指的是對無故犯法者,即使將其打死也不追究罪責。《周禮·秋官·朝士》中記載,無故進入他人住宅、車船,或企圖犯罪的人,可以當場格殺而不受懲罰。

現代來看,「格殺」可解釋為「擊打致死」,其中「格」意指「擊打」。

另一種解釋則是「有條件的殺」,即違反了殺人者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規定,如《荀子·議兵》中提到的「格者不舍」,意即對抗拒者或違規者可以殺而不需再講理由。

 

20.“出爾反爾”的“出爾”與“反爾”是因果關係嗎

「出爾反爾」這個詞的解釋可分為兩個層面:從本義來看,它描述的是一種因果關係;然而,隨著語義的演變,這個詞後來也被用來表示一種並列關係。

《孟子·梁惠王下》記載:「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句話的本義是指官員種下什麼“因”,就會收穫什麼“果”。

隨著語言的發展,「出爾反爾」的意涵被引申為「承諾的是你,否定承諾的也是你」,從而形成一種並列關係。

由於這兩種解釋在現代語境中都被廣泛使用,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區分其含義。

 

212.“窺豹一斑”是貶義語嗎?

“窺豹一斑”一詞並非貶義。它源自《世說新語·方正》,最初描述王羲之之子王獻之見到父親門生們的樗蒲遊戲,用“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形容只見局部而未見全貌。

這一成語現有兩種用法:

其一,比喻只見部分而未見整體,儘管有時帶有輕視意味,但並無直接貶義;

其二,通過觀察局部推測整體,更多用於客觀描述。

 

34.可用“風吹草動”指出現的一般情況嗎

“風吹草動”這個詞雖然從字面義上看來是很普通的情況,但從不見人們把它用來指一般情況,特別是指好的變動或好的跡象。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因為此語所出的語境義所致。

此語出自《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這幾句話說的是伍員(子胥) 逃亡時的情景。

 

38.“觥籌交錯”與“獻酬交錯”可互相代用嗎

“觥籌交錯”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形容宴會上酒杯碰撞的熱鬧場景。雖然現在宴會中已不再投壺,但這個成語依然用來形容氣氛愉快。

而“獻酬交錯”來自《詩經》,指的是主人和客人互相敬酒的情形,展現了宴會上的和諧和歡樂。

 

39.“龜毛兔角”可代替“鳳毛麟角”嗎

“龜毛兔角”這個詞原本是指「不可能存在的現象」,出自《搜神記》,意指刀兵凶險的象徵。後來它的意思變了,用來形容不切實際的東西。

“鳳毛麟角”用來比喻極難得的人才、時機或事物,源於《南史·謝超宗傳》。

 

79.“人才濟濟”與“人才出眾”的“人才”同義嗎

“人才濟濟”來源於《詩經·大雅·文王》的“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其中,“濟濟”意指“眾多且有威儀”,與“人才”結合形成“人才濟濟”這一成語,用以形容有眾多有才華且具威儀的人。

單純將“濟濟”解釋為“眾多”是不夠的(參見《毛詩正義》)。

而“人才出眾”的“人才”則強調人的外貌,是“人才”另一層義項的使用,主要關注於“貌”的方面。

 

82.“是是非非”是指亂七八糟的事情嗎

“是是非非”一詞在口語中常被誤用。實際上,它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用法,“是是”指肯定正確的事物,“非非”指否定錯誤的事物。

這全句的意思是“評定是非”,如歐陽修在《尹師魯墓誌》中提到尹師魯總是明確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直到徹底講清道理,不隨便聽從他人意見。

類似地,《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智),非是是非(否定正確的,肯定不正確的)謂之愚。”這裡的“是是非非”與上例同義。

第二種用法,“是是非非”指“正確與錯誤”的混雜。

如清代方宗誠在《古文簡要序》中所說,形容事情的複雜,正確與錯誤混雜。

這種用法可能演變成口語中的“亂七八糟的事情”,即既有錯誤的東西又有正確的東西。

 

132.“出生入死”是隨時都可能“死”嗎?

 「出生入死」原意出自《老子》五十章,意指生命過程中的生死自然狀態,並無冒險或犧牲之意。

宋代薛居正《舊五代史·末帝紀上》及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將此語用於形容參戰冒險的情境,意味著面臨生命危險。

 

 171.“敷衍塞責”是敷衍盡責嗎?

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塞責”指的是“無以塞責”,意指尚未盡到責任。“塞責”原本有“盡責”的含義。

今日“敷衍塞責”則指隨便應付、搪塞責任,也可稱為“敷衍了事”或“潦草塞責”。

例如,曹靖華在《歎往事·獨木橋頭無窮期》中提到:“按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妥善辦法,決不含糊其辭,潦草塞責。”

 

 180.“綆短汲深”與“不自量力”同義嗎?

根據《莊子·至樂》,孔子引用管子的話說:“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這裡的“綆短”指的是因條件限制而不適合進行某些行為,而非“不能做而硬做”。

因此,“綆短汲深”比喻淺學者無法理解深奧道理,更適合用來謙虛地表示“能力不足以承擔重任”,而非帶有貶義的“不自量力”。

《荀子·榮辱》中提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這裡的“短綆汲深”用來形容學識淺薄、不適合深入,並無貶義。

 

 209.“空穴來風”是指從洞穴裡吹來的風嗎?

 本意是表示風能從有孔的地方進入,暗示某種說法必有其根源。

“空穴來風”語出宋玉《風賦》:“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文選》李善注引司馬彪曰:“門戶孔穴,風善從之。

意指「空洞之處容易招風」,其中的「來」是「招來」的意思,而非「來去」的「來」。

然而,現今此語常被訛變成形容消息或說法完全無根據。

 

220.“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可能嗎?

宋朝的陸佃在《埤雅·釋獸》:“羚羊似羊而大……夜則懸角木上以防患。語曰羚羊掛角,此之謂也。”

因此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辯》中引用此成語,形容盛唐詩人如李白、孟浩然、杜甫等人的詩歌,強調其“神韻自然而成”——即詩人內在的真性情和個性表現。

嚴羽並非阻止學習,而是鼓勵詩人應從自身內心流露真實情感,而非拘泥於形式。今天,形容詩文的精妙之處仍多用此語,意指詩文的意境高超深遠。

關於“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此語比喻詩的意境高超神妙。“神韻”則指詩文書畫的風格意味。

 

 40.“貴人多忘事”可用為奉承人的話嗎

實際上,這句話反映了一個現象:當某些人地位提升,成為高官顯貴後,往往容易忘記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甚至是他們的朋友。被遺忘的那些人基於親身經歷,總結出了這一說法。

因此,這裡的貴人是一種帶有無奈的稱謂,而多忘事並非指真正的忘記某件事,而是指忘記了舊友。這句話常帶有貶義。

 

42.“好為人師”是“好問則裕”的反義詞嗎

“好為人師”形容喜歡以教育他人為姿態,出自《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好問則裕”則出自《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其中“好問則裕”意指透過提問與互動獲得啟發,而“自用”則是指僅憑己見行事,顯得淺薄。

 

43.兇悍女人可以用“河東獅吼”形容嗎

“河東獅吼”特指因嫉妒丈夫與他人交往而發怒的女子。

“河東獅吼”源自《容齋三筆》,形容柳氏對丈夫陳季常的不滿。最初指的是柳氏的嫉妒,後引申為形容嫉妒發怒的婦女。

 

49.“渾身解數”的“解”為什麼不能讀為jiě(ㄐㄧㄝˇ)

臺灣讀(ㄐㄧㄝˇ),中國讀(ㄒㄧㄝˋ)。

其實“解(xiè)數”的“解”,不是“解脫”的意思而是“武藝名詞,抵抗之義;轉而為搏戰術之義,又遂以搏戰術之一套為一解”(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卷一)

“數”在這裡是“戰術”的意思。

所謂“渾身解數”乃是“全身所能使出的搏戰套路”,單獨使用了“解(xiè)數”,即“搏戰術”之意。

再如江湖拳術家所說的“賣解(xiè)”,即指表演武術套路;“一解(xiè)”即為一套;“呈幾解(xiè)”即為表演幾套。

 

59.不論拒絕什麼都可用“拒人於千里之外”來表述嗎

“拒人於千里之外”原意是指拒絕聽取善言。

語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提到,若一個治理者喜歡聽取善言,即使治理天下也遊刃有餘;若不喜歡,則會以“訑訑”(即“嗯嗯”)回應,將他人拒之千里之外。這樣的態度會使有見地的人被阻擋,而逢迎拍馬之人則趁機而入。

因此,孟子用此語來形容拒絕善言的人,而後人也採納了這個用法。

如今,“拒人於千里之外”還可用來形容某人傲慢自大。

 

 63.“良莠不齊”可用來表述駕駛水準嗎

“莠”是田間常見的野草,幼苗與穀苗相似,難以辨別。

如《戰國策·魏策一》所述:“幽莠之幼也似禾。”由於難以除去,若不處理會影響穀子的生長,因此常用來比喻惡人。

《詩經·小雅·正月》雲:“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解釋:“莠,醜也。”惡言亦由口中發出。

因此成語“良莠不齊”用來指在人群中有好的強的,也有壞的和差的。

 

 65.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均可稱“耄耋之年”嗎

準確地說,不可以這麼做。“耄耋”一詞在《禮記·曲禮上》中有明確的定義:“八十九十曰耄。”對於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禮記·曲禮上》中稱之為“耆老之年”,其中“耆”指六十歲的人,“老”指七十歲的人。

由於古代人壽命較短,五十歲的人也被視為老人。若提到的老人中包括五十歲的人,則應使用“耆艾”之年。如果不追究具體的年齡,只是籠統地指稱“老人”,那麼“耆艾”可以作為通用的代稱。

 

67.凡是美的事物都可以用“美輪美奐”形容嗎

書作者認為這種用法是不合適的,因為「美輪美奐」這個表達受限於其原語境的義義和字面意義,因此有一定的適用範圍。

“美輪美奐”出自《禮記·檀弓》一書,其中描述了:“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輪」指的是高大的糧倉,「奐」則指的是既眾多又盛大的建築物。

 

22.“春風化雨”“春風夏雨”都可用來讚譽學校嗎

“春風化雨”和“春風夏雨”雖然都可以用來讚美,但在不同語境下意義有所不同,特別是在評價學校時,應該使用“春風化雨”。

“春風化雨”源自《孟子·盡心上》,比喻溫和而有效的教育或影響。宋代朱熹在《近思錄》中提到,春風代表溫和可親的氣象,這個成語後來也衍生出“如坐春風”。

“春風夏雨”出自漢代劉向的《說苑·貴德》,雖然也用來比喻教益或幫助,但它更側重於個人的行為,不如“春風化雨”專指教育或教學的境界。

因此,讚美學校時應使用“春風化雨”,讚美某人對自己的幫助時則可以用“春風夏雨”。

 

75.“巧言如流”和“巧言如簧”可互相代用嗎

“巧言如流”和“巧言如簧”是兩個表達“花言巧語”的成語,但它們的側重點不同。

“巧言如流”出自《詩經·小雅·雨無正》:“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這句話形容說話者的巧言如流水般流暢無阻,意味著其阿諛奉迎之詞極為自然和暢通。

“巧言如簧”則出自《詩經·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此處形容輕率且虛偽的話語像吹笙一樣動聽,但實際上是些毫無誠意的謊言。

綜上所述,

“巧言如流”形容言辭如流水般暢通無阻,常用來描述那些阿諛奉承的話語,表面上流暢自然,但實則虛偽。

“巧言如簧”則指輕率地說出一些聽起來悅耳動聽的謊言,像簧片般易於發聲,但實際上是不真實的。

 

84.“通風報信”等同於“告知情況”嗎

“通風報信”確實有“告知情況”的意思。然而,由於“風”字的存在,這個詞的語意和用法與單純的“告知情況”有所不同。

“風”在這裡指的是“風聲”,即流傳出來的消息而非公開發佈的正式資訊。因此,“通風報信”不僅僅是告知情況,還帶有“暗中告知的秘密或緊急情況”的含義。

 

123.“草菅人命”的“草菅”為何有“殺”的意思?

“草菅”一詞作為動詞使用時,通常表示對他人性命輕視,殺取人命如割草一樣的意思。

“草菅人命”這一成語源自《漢書·賈誼傳·陳政事書》,其原意是形容胡亥即位後對待人命的冷酷與輕視。文中提到胡亥視殺人如同踩踏草芥一樣,這表現了他對人命的極端漠視。這裡“草菅”與“艾”(割取)字的結合在具體語境中產生了特殊的含義,進一步強調了其隨意殘殺的殘酷含義。

成語中的“草菅”與“艾”連用,賦予了其“任意殘殺人命”的特殊含義。這個成語常用於形容統治者對人民的殘暴行徑。

例如:“像你這種草菅人命的狗官,怎配坐在堂上審案!”若單獨解釋,“草菅”即指“將生命看得像草一樣輕賤”。

 

124.“蟬翼為重,千鈞為輕”合理嗎?

理解成語時,不能只依據成語的字面義確定其合理不合理,而要看它的實際意義和用法。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語出屈原《卜居》。此語的上下文為:“世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這裡表達的是當世事混沌、價值觀錯亂時,真正的價值和力量被忽視,反而是微不足道的事物被過度重視。

又如秦牧《漫記端木蕻良》:“在那段是非混淆,腥風血雨,‘蟬翼為重,千鈞為輕’的日子裡,某些老一輩革命家、勞動模範、科學家、藝術家,受到的摧殘和淩辱是駭人聽聞的。”這裡的“蟬翼為重,千鈞為輕”亦是同義。

 

131.“出奇制勝”是用“奇招”戰勝敵人嗎?

其中“制”的含義是“控制”,而非“製造”。所以,“出奇制勝”可以解釋為“運用意外的策略來控制敵人並獲勝”。

《唐文粹》中李翰的《進張巡中丞傳表》提到“以少擊眾,以弱制強,出奇無窮,制勝如神”。這裡的“出奇制勝”即源自此文,指的是“用奇兵控制敵人獲取勝利”。

此外,“出奇制勝”也廣泛應用於競賽或其他場合,形容用出乎對方預料的策略來戰勝對手。正如老舍在《趙子曰》中所說:“這才是真能有出奇制勝隨機應變的本事。”

 

147.“呆若木雞”的“木雞”是貶義詞嗎?

在《列子·黃帝》和《莊子·達生》中提到的“木雞”指的是一種極為鎮定的狀態。

這裡的“木雞”象徵著在面對外界幹擾時保持不受影響的理想境界。

兩書中都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內心不被外物所動,因此,“木雞”並非貶義詞。

 

253.“仁者無敵”是仁者沒有敵人嗎?

“仁者無敵”一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對話。

孟子用此語回應梁惠王,解釋為“仁者無敵”的真正含義。梁惠王想要向秦楚兩國復仇,孟子指出,仁者是指在戰爭中對百姓施行仁政的一方,而“無敵”意味著這種仁政使其在天下無敵。

因此,這裡的“仁者無敵”應理解為,奉行仁政的一方因其施政寬厚而在戰爭中無敵,而非指仁者本身沒有敵人。

瞭解這一點有助於更準確地理解“仁者無敵”在軍事學上的應用。

 

150.“顛撲不破”是“摔倒也不破”的意思嗎?

“顛”意指“摔倒”或“從高處墜落”。《左傳·隱公十一年》中提到:“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春秋左傳正義》解釋為“顛墜而死”,顯示“顛”的摔擊力道極大。

“撲”在此指“撲打”,與杜牧《秋夕》中“輕羅小扇撲流螢”中的“撲”含義相同。

“顛撲不破”意思是“無論怎樣摔打都不會破損”,用於比喻“道理完全正確,無法被駁倒或推翻”。

 

168.人為何能有“風木之悲”?

“風木之悲”出自白居易的《贈友》,其意是:“庶使孝子心,皆無風樹悲。”

這句話源自《韓詩外傳》卷九中的“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逮也”,常用來表達子女願意孝順但父母已逝的遺憾。

白居易將其簡化為“風樹悲”,陸遊則用“風木歎”來描繪這種人生遺憾。

此外,“樹欲靜而風不止”也被用來比喻客觀環境的發展超出個人意志的控制。

 

172.“伏惟尚饗”是“安息”的意思嗎?

“伏惟尚饗”是祭文中的常用敬詞,意為“請您享用祭品”。

其中,“伏惟”本意為“俯身思考”,引申為對上者的敬詞;“尚饗”中,“尚”是副詞,意為“請求”,而“饗”則指“享用祭品”。

因此,整體上“伏惟尚饗”可以理解為對祭品的恭敬呈獻。

這一表達常與“嗚呼哀哉”一起出現在祭文的結尾。

例子包括陳子昂在《祭韋府君文》中的使用:“嗚呼哀哉,伏惟尚饗。”以及《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中的描述:“(孔明)令董厥讀祭文,其文曰:‘……嗚呼,哀哉!伏惟尚饗。’”

 

179.“根深蒂固”和“根深葉茂”的語素關係相同嗎?

“根深蒂固”和“根深葉茂”語素關係有所不同。

“根深蒂固”中的“根深”與“蒂固”是並列關係,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其中的“根深固柢”意指基礎穩固,從而延伸至“根深蒂固”,表示基礎牢不可破,強調基礎的牢固。

“根深葉茂”中的“根深”與“葉茂”是因果關係,用來比喻根基牢固自然會促使事物繁榮。

“根深蒂固”

 

189.“假仁假義”是“偽裝仁義”嗎?

從本義來看,「假仁假義」並非「偽裝仁義」的意思,而是指「在不該講仁義的地方講仁義」。

例如,在《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宋國與楚國交戰。楚軍尚未整隊時,宋國大將司馬子魚欲攻擊,但宋襄公禁止,直到楚軍整隊後才允許,最終宋軍大敗。

宋襄公堅持「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結果被批評為「假仁假義,適成其愚」,即在不該講仁義的地方講仁義,反而顯得愚蠢。

隨著時間推移,「假仁假義」的詞義有所發展,更多用來指「偽裝仁義慈善」,如《朱子全書·歷代一·唐》所述:“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如今,「假仁假義」的本義使用較少,而其引申義則較為常見。

 

196.“斤斤計較”是一斤一斤地計較嗎?

“斤”最初是象形字,源自甲骨文中的橫刀或斧形,指砍木的工具。古時以“斤”作為量詞,意指一砍為一斤。

後來,“斤”被引申為“昕”,因為“昕昕”含有明察的意思。因此,“斤斤”也帶有明察的含義。《詩經·周頌·執竟》中提到的“斤斤其明”即為此意。另有觀點認為,“斤斤”從明察引申為瑣屑,形容過於計較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終形成成語“斤斤計較”,用以描述對細節過度關注的行為。

 

202.“具體而微”是謙詞嗎?

「具體而微」這一詞雖有「微」字,但並非謙詞,而是一個中性詞。此語源於《孟子·公孫醜上》,文中的「具體」原指四肢俱全的身體,比喻為各方面的學問;「微」則意指不夠精深。因此,「具體而微」指的是「擁有各方面的學問,但不夠深入」,並非謙詞,而是描述一種廣泛但不深入的學問。

由於這仍是對學問有是有一定水準(擁有各方面的學問)的描述,因此用此語自評時需謹慎,以免過於誇張。孟子在聽了公孫醜的話後,並未進行具體評價,而是選擇了回避這個問題。

白居易在《長慶集·六一醉吟先生傳》中則用‘具體而微’形容園林的設備雖全,但規模較小。總的來說,該詞強調的是各方面具備但不深的特點。”

 

204.“刻畫無鹽”既然“無鹽”,如何“刻畫”?

“無鹽”並非食鹽,而是戰國時期一位女子鐘離春。她貌醜,四十歲仍未嫁,但才智出眾。她向齊宣王提出齊國的“四殆”,獲得王的讚賞並成為王后。遺憾的是,她的才華被忽視,而醜陋的外貌卻被放大。

《世說新語》和《晉書》中提到的“刻畫無鹽”用來形容不恰當的比較,意指把無鹽與美人西施相提並論,顯得極為不相稱。

 

249.“情竇初開”的“情”為何能有“孔穴”?

“情”為何會有“孔穴”?這需要追溯到“情竇”的來源。

根據《禮記·禮運》,人之大端在於禮義,它幫助我們理解天道,並順應人情的“大竇”。其中,“天道”指的是對善惡的獎懲,而“人情”包括了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

這裡的“竇”即孔穴,也可理解為通道,因此“情竇開”象徵著男女愛情的萌動。明代張居正曾提到“情竇漸開”,指的就是情感的萌發。

 

241.“貧不學儉,富不學奢”合理嗎?

這句話“貧不學儉,富不學奢”從字面看似有些不合理,但實際上其意為“富貴的人即使不學奢侈,也會顯得奢侈”。

原因在於貧困的人本來就沒有條件去奢侈,因此無需特別學習節儉;而富有的人,儘管不刻意學習奢侈,生活中仍會顯得較為奢華。

這句話源自唐代馬周的《清崇節儉及制諸王疏》,用以說明這些現象自然形成,強調了環境和習慣對人思想與行為的影響。

 

226.“眉來眼去”的“眉”如何“來”?

“眉來眼去”是個典故,原指“山如眉峰,水如眼波,乘船行進,遠山漸漸移近,船旁水波漸漸逝去”,即“來”指移近,“去”指逝去。

宋代辛棄疾在《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中提到的“眉來眼去”正是指這種山水景色的變遷。

後來“眉來眼去”失去此意,訛變為專指男女之間用眉眼傳遞愛意。

 

239.“片言居要”的“要”是指文章的重要部位嗎?

從“片言居要”的出處及用例來看,這個成語並不意味著“安排在文章的重要部位”。

它的主要意思是用簡短的語句概括文章的要領,

其中的“要”指的是“要領”中的“要”。該語出自《文選·陸機〈文賦〉》:“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要”並非指“文章的部位”,而是指“文章的內容”。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七中提到:“橫渠學問思辨之功,古今無兩,其言物理也,曰:‘想孔子也大段辛苦來。’可謂片言居要。”此處的“要”指的是“做學問能成功的要領”,即“要付出極大的辛苦”。

 

237.“疲於奔命”是疲於“逃命”嗎?

《左傳·成公七年》中的記載:「巫臣自晉遺二子書,曰:‘爾以讒慝貪婪事君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疲)於奔命以死。’」,此處的「奔命」是指因為完成某種使命或任務而奔波,並非逃命。

因此,「疲於奔命」簡單來說,就是因完成某項任務而感到極度疲憊。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擔負的是崇高的使命,即使感到疲倦,也不應該用「疲於奔命」來描述。

又或字面義「奔命」的確有「逃命」的意思。例如《舊唐書·黃巢傳》中提到「諸王官屬相次奔命」,指的是各王官相繼逃命。

 

227.“美意延年”的“美意”如何延年?

"美意延年"原本指國家得以長治久安,語出《荀子·致士》:"得眾動天,美意延年。"

然而,因楊倞將"美意"註解為"樂意"(樂觀的人能夠健康長壽),後世遂將此語引申為養生之語。如今,養老院常以此作為標語,提醒老人保持愉快心情,以延年益壽。

 

224.“麻木不仁”的“仁”是“仁義”之義嗎?

「麻木不仁」的「仁」並非「仁義」之義。

「仁」這個字有多種含義,在此引申為「感覺靈敏」,與「不」搭配形成「不仁」,意指感覺遲鈍。最早的用例多見於醫案中,如明代薛已《醫案總論》中提到:「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

清代譚嗣同在《乙太書》中也解釋過:「疾痛屙癢,一觸即知,其機至靈,其傳至速。不靈不速時,曰麻木不仁。」

後來「麻木不仁」被引申比喻為對事物反應遲鈍或毫不關心。

 

218.“廉泉讓水”是讓給誰?

《南史·胡諧之傳》提到“廉泉讓水”一語:“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柏年:‘卿州複有此水否?’

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

宋明帝又問:“你的家在哪裡?”

柏年答:“臣所居廉讓之間。”范柏年的回答,表面上是在陳述事實,但也暗示了家鄉之人品德高尚,操守廉潔,且具有禮讓之風。

宋明帝聽後,不僅稱讚他的回答,還對他倍加賞識。

從此,“文川、武鄉、廉泉、讓水”成為了人們讚美家鄉的詞語,而“廉泉讓水”這個成語也用來形容官員為人廉潔。例句:“他為官清廉正直,秉持‘廉泉讓水’的操守,深受人們敬重。”

 

217.“立地書櫥”是貶義詞嗎?

「立地書櫥」不是貶義詞。此語出自《宋史·吳時傳》,形容吳時文章敏捷,未嘗草稿,落筆成文,因而被譽為「立地書櫥」。

有人誤將「立地書櫥」視為貶義詞,可能是混淆了「立地書櫥」與「兩腳書櫥」。

後者確有時為貶義,指只會死記硬背的書呆子,缺乏實際應用能力。

明代張岱《夜航船序》中提及「兩腳書櫥」,表面學問淵博,卻無益於文理考據,顯露其貶義色彩。

 

185.“季孟之間”是指兄弟姐妹中最幼和最長之間嗎?

"季孟之間"源自《論語·微子》,原意指齊景公對孔子的態度介於季氏與孟氏之間,意即在三大貴族中居中,不及最高權力者,但又強於下者。

成語"季孟之間"由此延伸,形容在上下兩者之間,常用於表示處於中庸地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

另外,從字面上看,“季”代表排行最小的兄弟,“孟”則是老大。

因此,這個成語在不同語境下,還可解作“兄弟姐妹中老大與老小之間”,或者泛指“上下二者之間的中間位置”。

總結來說,"季孟之間"根據語境可有不同解讀,關鍵在於理解其上下文的含義。

 

203.“君子如響”是強調人應該豪爽嗎?

出自《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這段話中,“君子如響”比喻質樸無華、勤於實踐的人,與豪爽無關。“禽犢”現代譯作“取悅他人”,是因為禽犢(雞鴨牛羊等家畜)通常作為禮品送人。

荀子說“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指小人的學習目的並非自我提升,而是用來討好他人。

 

200.“敬謝不敏”的“謝”是“道歉”的意思嗎?

“敬謝不敏”由“敬”和“謝不敏”組成。這裡的“謝”在“謝不敏”中,原意並非“推辭”,而是表示“道歉”。

這個說法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趙文子曰:‘信,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謝不敏焉。” 這句話中的“謝不敏”,是該短語最早的用法。因為“謝不敏”既有“道歉”之意,又有表達“自認無能”之意,後來便在這個短語前加上“敬”字,用作推辭任務的謙詞。

今譯此語即為“實在抱歉,我無能!”雖然語中未明確出現“推辭”一詞,但其推辭之意已隱含在“實在抱歉”中了。

 

208.說某人可“空手搏虎”是強調此人勇敢嗎?

“空手搏虎”這個成語出自《魏書·昭成子孫列傳》,記載了可悉陵年僅十七歲時,隨世祖狩獵,遇到一隻猛虎,他竟空手搏虎,並將其獻給世祖。

世祖對此舉表示讚賞,卻同時勸告他說:“汝才力絕人,當為國立事,勿如此也。”這句“勿如此也”因語意模糊,導致後人對成語的理解出現分歧。

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在批評冒險逞能,另一些人則解釋為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因此,“空手搏虎”在不同語境下被賦予了多重含義。

例如,當有人說“某人可空手搏虎”時,這句話可能並非讚揚其勇敢,而是在批評其冒險逞能。同樣,如果說“某人不過是空手搏虎之徒”,則是在暗指此人“有勇無謀”或“幹事不經深思熟慮”。

 

211.“口無擇言”是說話不選擇詞語胡說嗎?

不是。“口無擇言”的字面義是“口裡說出的話沒有可以選擇的”,而不是“說話時不選擇詞語”。“口無擇言”不是“口無遮攔”。“口無遮攔”則指隨便亂說。

“口無擇言”語出《孝經·卿大夫章》:“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講的是身為卿大夫應達到的要求,即說話和行為都符合禮法,從他的言語行為中挑不出違反禮法的地方。

如晉·夏侯湛《昆弟誥》:“厥口無擇言,柔惠且直,廉而不劌,肅而不厲。”(他是口無擇言,柔惠正直,品行方正,嚴肅而不嚴厲的人。) 此中的“廉而不劌”也是成語。“廉”是棱角,“劌”是刺傷,字面義是棱角銳利但不傷物;作為成語比喻人能堅持原則,但又不失之簡單粗暴以讓他人無法心安理得的去做事。

 

193.慰唁死者家屬都可說“節哀順變”嗎?

這句成語。這句話原本僅限於慰問喪失父母之人,因其含有特定的限制。

該成語出自《禮記·檀弓下》,意指在喪禮中,節制哀思並順應變故是君子的本分。

《禮記正義》解釋說,用於安慰因父母去世而悲傷的子女,勸其控制悲傷,以免損傷父母所給的身體健康。

如今,這句話的使用範圍已擴展至所有親人去世的場合,用作普遍的弔唁之詞。

 

236.“旁徵博引”為何從“旁邊”征?

“旁”字源自會意兼形聲字,最初象徵井盤的四周,含義為“井口周圍的四方”,引申為“邊”或“附近”。例如,《荀子·大略》中提到:“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此處的“旁”指的是“邊”。

在張衡的《二京賦》中,“旁”表示“四方”,如“旁震八鄙”。由於影響力擴展至四周,“旁”也引申為“廣泛”或“普遍”。

“旁徵博引”中的“旁”意為廣泛,整體意思是引用大量資料進行論證;“觸類旁通”中的“旁通”指廣泛貫通,掌握一類知識後能瞭解其他相關事物。

此外,“旁求俊彥”表示廣泛徵求賢才;“旁若無人”指仿佛周圍無人;“大權旁落”即權力旁落;“旁敲側擊”是間接暗示;“袖手旁觀”則是指在旁觀望。“旁”在這裡多指“旁邊”或“別的”。

 

232.“摩頂放踵”的“放踵”是“放腳”嗎?

“摩頂放踵”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意為墨子主張兼愛,即使全身從頭到腳都被磨損,也在所不惜,形容辛勞和犧牲。如今常用來表示為推行某一主張,不顧身體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放”在表達“至”的意義時,應讀作fǎng,而非fàng。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放於琅邪”中的“放”就應讀fǎng

 

225.“沒齒不忘”的“沒齒”可以解釋為“死”嗎?

“沒齒”出自《論語·憲問》:“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沒齒無怨言。’”其中,“沒齒”意指“一直到去世”,因為“沒”有“盡”的意思,“齒”指“年歲”。

例如,歐陽修《蘇氏文集序》提到:“子美(蘇舜欽) 之齒少於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後。”這裡的“齒”就是“年齡”的意思。因此,“沒齒”可以理解為“一直到年歲盡頭”,即“一直到去世”。

 

214.“狼子野心”的“子”是尾碼詞嗎?

“狼子野心”一語,原意為“狼崽心性放縱,不可馴服”,用以形容“狼的極端凶惡”。

這個成語比喻人心狠毒,本性難改。

《左傳·宣公四年》記載:“初,楚司馬子良生子宣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心,弗殺,必滅若敖氏矣。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後漢書·呂布傳》則說:“(曹)操曰:‘布狼子野心,誠難久養。’”

 

213.“來龍去脈”的“龍”和“脈”怎麼會有聯繫?

“來龍去脈”一詞源自風水術,其中“來龍”指主山或山的源頭,而“去脈”則是山脈像血管一樣相連的系統,代表山勢的延續和走向。

整體而言,“來龍去脈”描述了山脈的起點和終點,也用於指代地勢的變化。因此,這個詞語不僅描述地形,還可以借指事物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186.“既來之,則安之”是“既來了,就安心”嗎?

《論語·季氏》中提到:“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其中的“來之”指的是使遠方的人來到,而“安之”則是讓這些人安定下來。

這句話的意思擴展為兩種:一是對他人而言,既然讓他們來了,就應使他們安定;二是對自己而言,既然已經來到此地,就應安心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