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心理學導論(第9版).讀後心得摘要

心理學導論(第9版).讀後心得摘要

 

心理學導論(第9版,上冊)【美】大衛·邁爾斯

黃希庭等譯

 

意識使人思考過去、適應當下、規劃未來。他提倡研究情感、記憶、意志、習慣及不斷湧現的意識流。

 

天性和教養究竟誰說了算?柏拉圖說是遺傳,亞裡士多德說靠後天。現代心理學表示:天性打底,教養來修,性別差異、智力與人格等皆有影響。

 

簡單說,先天遺傳基因決定起跑點,後天環境差異決定終點。

 

就像抑鬱症一樣,既是思維問題也是大腦生理問題。

 

批判性思維就是科學態度的化身。無論讀報還是聊天,它都讓我們問:這結論是靠科學證據還是憑感覺?這有助於接受驚奇事實。

 

你知道為什麼自我測試比閱讀更有效嗎?

 

掌握學習秘訣:自我測試如何讓你的記憶力突飛猛進?

 

提升學習效果的關鍵在於自我測試,而不僅僅是閱讀書本。

 

跟著以下步驟走:不僅能加強記憶,還能使知識更加牢固,讓記憶力顯著提升!

(1) 首先快速瀏覽並抓住重點,

(2) 提出相關問題以檢測自己的理解,

(3) 定期分散時間進行複習,

(4) 用自己的話重述所學內容。

 

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和脊髓)處理決策和信息,而外周神經系統負責資訊的收集和傳遞。

神經系統有三種類型的神經元:感覺神經元接收資訊並傳送至中樞,運動神經元從中樞發送指令至肌肉,中間神經元在感覺與運動之間處理信息。

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部功能,包括交感神經系統(應對壓力)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恢復平靜)。

內分泌系統透過激素影響身體,與神經系統協調,垂體是主控腺體,調節其他腺體的激素分泌。

 

老年的生理變化涉及許多方面。儘管身體在成年早期開始衰退,真正的變化通常要到晚年才變得明顯。

肌肉力量、耐力和反應時間逐漸下降,視力、聽力和嗅覺也會有所減退。

例如,老年人的視力會變差,夜間閱讀和開車需要更多光線;聽力則常因年老而下降,有些聲音年長者幾乎聽不到。

健康方面,老年人更易患嚴重疾病,但對短期疾病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大腦老化使得處理資訊的速度變慢,複雜任務的解決也變得困難。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老年人常會感受到積極情緒的增加,負面情緒的強度減弱。

成功的老化,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可能會提高,大腦對消極事件的反應也會減少。

成功的老化往往取決於良好的遺傳基因、積極的心態、活躍的精神和身體狀態,以及與家人和朋友的緊密聯繫。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感覺和知覺緊密結合,共同幫助我們解讀世界。

 

感覺是自下而上的處理方式,直接由感受器捕捉刺激,然後傳遞到大腦。

知覺則是自上而下的處理方式,依賴我們的經驗和預期來解釋感官輸入。

這就像你看到一朵花時,先是感覺到顏色和形狀,然後你的大腦會根據經驗把它識別為花。

 

感覺與知覺的基本原理其實很有趣,就像你和我剛見面時的第一印象。我們的感覺系統像是場魔術秀,將外界的刺激轉化為我們的大腦能理解的訊息。

 

這種轉換過程稱為換能,例如,眼睛把光轉成神經衝動,耳朵則把聲音轉成神經信號。

 

絕對閾限是指我們能夠探測到最小的刺激量,比如在漆黑的夜晚能看到30英里外的燭光。差別閾限則是指我們能分辨兩個刺激間的最小差異。

 

我們的感覺系統雖然只捕捉到一小部分外界資訊,但對於我們的需求已經足夠。記住,感覺和知覺就像一對默契的拍檔,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大千世界。

 

 

如果你想設計一種能像我們眼睛和大腦一樣識別面孔的電腦系統,它需要具備以下幾個關鍵能力:

 

首先,系統要能從背景中識別出面孔,就像我們能從聚會中的喧鬧聲中聽到熟悉的聲音一樣。我們的視覺系統首先將環境中的物件(如文字或人臉)與背景分開,並且有時同樣的刺激可以產生不同的感知。

 

接下來,系統需要將識別出的圖形組織成有意義的形狀。例如,我們把接近的線條看作一組,把平滑的曲線視為連續線條,而不是斷斷續續的線段。這些視覺組織規則説明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但有時也會讓我們產生錯覺,比如看不可能存在的狗舍。

 

在知覺世界裡,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小小的組織者,把雜亂無章的圖形整理成有意義的形狀。

 

首先,圖形分組是一個關鍵步驟,我們會根據顏色、運動、明暗等基本特徵自動把圖形歸類。這裡有三個簡單的原則:

 

接近性:我們會把靠得近的圖形看作一組,像是看到的不是六條單獨的線段,而是三組每組兩條的線段。

 

連續性:我們傾向於把圖形看作平滑連貫的,而不是斷斷續續的。即使是半圓形交錯的圖形,我們也會把它看作是兩條連續的線。

 

封閉性:我們的大腦會填補圖形的缺口,讓它看起來完整性。比如,一個被切成兩半的圓圈,經過填補短線後,我們就不會再看到三角形了。

 

這些原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現實世界,但有時也會讓我們上當,這個看似完整的結構,其實是由封閉性和連續性原則錯誤組成的。

 

簡而言之,當主唱在樂隊中,他是“圖形”,其他樂手則是“背景”。而格式塔心理學說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就是指我們把一組感官資訊整理成有意義的整體,而不僅僅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總和。

 

最後,關於深度知覺,我們可以通過單眼和雙眼的線索來判斷物體的距離。例如,嬰兒通過“視崖實驗”顯示出即使在幾乎沒有視覺經驗的情況下,也能感知深度,這說明我們的深度知覺部分是天生的,但隨著學習也會得到強化。

 

 

觸覺不是我們最先想到的感覺,但它卻非常重要。

研究顯示,觸覺對我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例如,若母鼠不理會幼鼠,幼鼠的成長會受到影響。同樣,觸摸對幼猴的情緒有直接影響。如果用手按摩早產兒,他們的成長會更快。

 

幽默作家戴夫·巴里曾說,皮膚不僅能防止器官掉落,還能感受各種觸覺刺激。我們的皮膚對壓力、溫度、冷感和疼痛有不同的感知方式。

 

即使是自我搔癢,感覺也不如他人搔癢來得強烈,因為大腦對不確定的刺激更加敏感。

 

疼痛是身體警告我們出現問題的一種方式,雖然偶爾的疼痛是好的,但長期慢性疼痛就像永不停止的警報。

 

疼痛的感知不僅取決於身體的生理反應,還受到心理因素和文化背景的影響。研究表明,女性對疼痛更敏感,疼痛感受與基因、經歷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例如,慢性疼痛患者常感到難以忍受,而心理因素如注意力轉移和內啡肽的釋放可以顯著減少疼痛。大腦也可能製造幻痛,如截肢後的人可能會感覺到不存在的肢體疼痛。

 

對疼痛的知覺是一種生物、心理和社會的綜合現象。理解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和治療疼痛。

 

身體的位置和運動感知其實離不開我們的關節、肌腱和肌肉中的感測器,這些感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身體的具體位置。

 

想像一下,如果你在黑暗中或沒有觸覺,你會感覺自己的身體仿佛不真實,這就是英國的伊恩·沃特曼所經歷的狀況。他感染病毒後失去了對身體位置的感覺,只能通過視覺來補償。

 

即便如此,燈一滅,他還是會摔倒。我們的視覺和動覺在日常生活中密切相關,就像閉上眼睛站立時就會不穩一樣。

 

另外,我們的內耳也幫忙監控身體的平衡。半規管像三維蝴蝶脆餅,內含液體,幫助我們感知頭部和身體的運動。

 

轉圈後感到眩暈,就是因為液體和感受器尚未恢復正常狀態。這說明我們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被欺騙,理解這些錯覺有助於我們理解感覺系統的工作原理。

 

感覺之間的互動也很有趣。比如,當你捏著鼻子吃東西時,味道會變得難以分辨,這就是因為嗅覺和味覺的交互作用。

 

即使是視覺和聽覺之間的互動,也能改變我們的感知,比如同時出現的閃光和聲音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

 

觸覺和聽覺之間也有有趣的交互作用。比如,在聽到某些聲音時,如果皮膚上感受到微弱的空氣,我們可能會誤聽成其他聲音。

 

這說明我們的感覺系統不僅交互,還能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

 

此外,我們的身體感覺與社會判斷也相關,例如,手握熱飲的人會覺得他人更熱情,冷飲則讓人覺得更冷。

 

身體的溫暖或重量感會影響我們的社會認知。這些例子說明了感覺、認知和情緒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影響我們的知覺。

 

超感知覺——真的有這種能力嗎?

 

超感知覺(ESP)指的是在沒有感覺輸入的情況下獲取資訊,比如心靈感應、透視牆壁或預知未來。

心理學研究顯示,通靈者的預言經常不准,甚至通靈者自己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也常常消失無蹤。

 

實驗室研究通常未能證明超感知覺的存在。雖然有些實驗顯示出微小的統計顯著性,但這些結果往往遭到批評,稱研究方法不嚴謹或統計分析偏差。比如,貝姆教授的研究因其方法論的漏洞而備受爭議。

 

超感知覺目前仍未得到科學的驗證,而偶然性和自我解釋常常成為其存在的主要依據。

 

 

當談到行為強化時,我們要區分「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兩種方式。

 

積極強化:是給予愉快的刺激來增強某種行為,比如狗狗聽到主人的召喚後得到撫摸;而消極強化:則是通過去除不愉快的刺激來強化行為,例如吃止痛藥以減少頭痛。

 

雖然消極強化和懲罰聽起來像是同一回事,但其實完全不同——消極強化是讓某種行為更常發生,而懲罰則是減少某種行為。

 

再來,行為強化有分為「固定比率」和「變動比率」等程式。

固定比率是說,每做一定次數的行為後就會得到獎勵,比如每十次購物就能得到一次免費的咖啡;而變動比率則是獎勵的次數不固定,例如賭博就是一種典型的變動比率程式,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贏。

 

最後,懲罰與強化的效果正好相反。懲罰可以減少不想要的行為,例如給孩子懲罰以阻止他們再犯錯。但要注意,體罰可能帶來一系列的負面效果,例如引發恐懼和更多的攻擊行為,因此使用時需謹慎。

 

總的來說,積極和消極強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行為是如何被增強的,而懲罰則是減少行為的工具,但效果常常不如預期。

 

我們透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行為,這些榜樣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

當我們觀察他人,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螢幕上的明星,這些行為都能影響我們的學習。

 

親社會效應:

正面的榜樣,比如助人為樂的行為,能促進類似的積極行為。

例如,許多商業組織利用行為模仿來教新員工技能。

歷史上,像甘地和馬丁·路德·金這樣的榜樣以非暴力的方式推動了社會變革。言行一致的榜樣更有說服力,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

實驗顯示,孩子們會從父母的言行中學習,模仿榜樣的行為。

 

暴力媒體的影響: 

研究發現,觀看暴力媒體與暴力行為有一定的關聯。長時間觀看暴力節目會讓觀眾變得更冷漠,模仿暴力行為的可能性也增高。

雖然相關性存在,但不能直接證明因果關係。研究表明,暴力節目可能會讓觀眾對暴力變得麻木,甚至降低對受害者的同情。

 

反社會效應:

觀察到的反社會行為可能會在觀察者身上再現。

例如,家庭中有暴力行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攻擊性強的人。電視成為了觀察學習的強大來源,兒童在大量觀看暴力節目後,可能會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記憶的運作就像是有兩條不同的通道:

一條是你有意識地處理的顯性記憶,比如你能清楚地講述和回憶的事情;

另一條是自動處理的隱性記憶,就像你學會騎自行車後,腦袋裡那種自然的反應。當你去看牙醫,無論如何你都會開始出汗,這都是因為你潛意識裡已經把牙醫和疼痛連結在一起了。

 

我們的大腦有驚人的多任務處理能力,一條通道專注於自動化的細節,而另一條則處理需要努力的任務。

比如,當你初學閱讀時,你得努力拼出每個字母,但一旦熟練後,閱讀就變得越來越自動化。

 

感覺記憶是我們對短暫信息的瞬時記錄,就像記憶中的圖像或聲音。

研究顯示,我們對一瞬間的視覺或聽覺刺激有很強的回憶能力,像是看字母的那一刻,能記住整個畫面,但只是一瞬間的事。

 

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一般能記住7±2個資訊,而工作記憶的能力則因人而異,年輕人大多能更好地多任務處理。使用組塊法或記憶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記住資訊。

 

有效的記憶策略包括

組塊法(把資訊分成易記的單元)、

記憶術(使用生動形象的圖像)和

分散練習(將學習時間分散到長期)。

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記住資訊。總之,將學習分開進行而不是集中死記硬背,能讓我們記憶更持久。

 

 

記憶的管理其實相當棘手。

首先,我們常常無法記得從未進行過記憶的信息。隨著年齡增長,記憶的效率會下降,年輕人大腦對新資訊的反應比老年人要快,因此,年齡也會影響記憶的衰退。

 

即便是最仔細的記憶,記憶仍會隨著時間而消退。

艾賓浩斯的研究揭示了記憶的遺忘曲線,顯示遺忘速度最初快,後來會趨於平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記不得很久之前學過的東西,但長期記憶會保持穩定。

 

記憶提取有時也會失敗,這不是因為記憶已經消失,而是我們無法正確提取。

例如,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話到嘴邊”的現象。提取失敗有時是因為幹擾,比如新學到的東西會幹擾舊記憶,或者動機性遺忘,即我們有意忘記一些事情。

 

而錯誤的記憶建構也是常見的問題。記憶並非完全準確,我們會根據後來的資訊、期望和想像來重建過去。

有時,對事件的描述會影響我們的記憶,甚至在無意間形成錯誤記憶。

 

最後,來源遺忘是指我們記得某些事情,但卻不確定這些事情的來源。這種現象在面對過於熟悉的情境或感覺似曾相識時尤為常見。理解這些記憶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記憶。

 

 

創造力的五大要素簡單說來就是:

 

專業知識:

知識就是創造力的基礎,多瞭解一點,組合方式就更多。就像懷爾斯能靈活運用數學定理,展現他超凡的專業知識。

 

富有想像力的思維技巧:

能夠以新角度看問題,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法。哥白尼把地球中心的宇宙模型換成了乙太陽為中心,開創了新局面。

 

冒險性人格:

不怕風險、能夠承受不確定性。像懷爾斯一樣,專心致志,不被外界幹擾。

 

內部動機:

對工作本身的熱愛和挑戰,驅使你不斷探索,而非單純為了外部的獎勳或金錢。牛頓和懷爾斯都是因為對問題的著迷才不斷探索。

 

創造性環境:

激發和支持創意的環境能幫助你更好地發揮。像索爾克設立的研究所就給了科學家們一個安靜的創作空間。

 

要培養創造力,首先要學習專業知識,然後留出時間讓思維自由流動,並嘗試不同的文化和經歷。

這樣你就能在熟悉的知識基礎上產生新意,並在有趣的環境中實現它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