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六標準差流程管理簡單講:。讀後感。

六標準差流程管理簡單講:
請參考博客來書籍館六標準差流程管理簡單講;羅藍.海勒&麥克.尼可/著;丁惠民譯;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 2005年10月)

以下僅是本書的一些摘要,有興趣者可以去找書來看:

01.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流程管理:瞭解需求,據事實管理、調整、流程化。重要的?順序?改善?該投入哪些資源?

02.投入時間,投注心力,做出承諾,持續要達成什麼目標,以提昇效能,建構完善的流程管理結構。

03.企業流程管理包括以客為尊的概念,端對端的流程管理,以事實與資料作為管理的資訊,把一切都作對,第一次就作對,每一次都作對。你的角色是什麼,在裋期,針對特定目標的專案(Project);長期的計畫(Program);人材(People);極度完善的流程(Process)。

04.以DMAIC來講:
    界定(Define):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我如何描繪一個流程?
    衡量(Measure):我們如何知道這就是問題點?在此流程圖中應包括什麼?
    分析(Analyze):我們從資料中對這個問題得到哪些瞭解?我應該使用哪一種流程圖?
    改進(Improve):有哪些選擇方案可以因應到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將你的流程圖書面化。
    控制(Control):我們所採用的解決方案是否能確實的解決問題?藉著流程圖的報告,找出各相關成本資訊。

05.大部份企業常會注重個別部門的流程,而沒有跨越其它部門端流程的意識。也沒有將流程視為可強化與增加顧客忠誠度的策略來管理。
    如有四個部門流程,每個部門流程達成率為95%,但是企業總流程為81%,單獨的流程是合格的,但整個的流程是有待改進的。

06.畫出欲達成目標的流程,並對關鍵問題作詢問表格。這可以作為引導你成功執行目標所需的策略,並能使你持續衡量、管理與改善目標的流程。

07.工具與手法本身並不是目的,有些組識會將重點放在解決方式上,卻忽略了組識對解決方案的接受度,R=QXA:成果是解決方案的品質乘於解決方案的接受程度,若有十成的解決方案,但,組識卻只有一成的接受度,那麼實際上的成果也非常有限,導致無法真正堅持落實流程管理,重點是如何改善流程。

08.在組識中有許多人瞭解且知道改善流程管理是必須的,但,情感上卻無法作到這一點,因為衡量與管理,將會與衝突同時發生。

09.保持簡單:(1)不必花太多資源在準備工作上,展開工作,投入資源來實際運作。(2)讓所有人都能有所理解流程並依循計劃。

10.如果能將流程規劃成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的話,(1)主題與主軸。(2)目前的期望值。(3)具有過程檢核點的計畫。(4)積效相關獎酬。以此方式上,所有的流程都必須要讓:(1)參與者瞭解其重要性。(2)參與者瞭解衡量基礎為何。(3)參與者一致讚同流程目標。你就能在過程中追踨進度點,並能溝通成功的定義與前方的重點範疇。

11.流程管理團隊主要為:
    (1)建立且描繪組識的核心流程的共識(S:特定的)。
    (2)打造與溝通具整合性的願景與策略(驅使流程)(R:有相關性的)。
    (3)建立整體的流程基礎架構與所須的資源(M:可衡量的)。
    (4)核心流程:指那些能直接創造價值與革新產品。驅使流程:驅使核心流程創造價值的流程。
    (5)成功地執行你的專案(A:可達成的)。
        (a)清楚界定角色與責任定位。
        (b)建立達到成果的共同責任心。
        (c)建立六標準差流程管理的流程與結構。
(6)評估進度與修正未來的行動(T:有時間限制的)。

12.在界定計畫時,至少一位專案經理,一位標準流程人員,數位具有各流程範疇專業知識的人員。最重要的是溝通與傳達改變的重要原因為何。
    (1)以一段簡短的段落來說明該計畫的目的。
    (2)說明該計劃的重要性。
    (3)以資料分析。
    (4)短期專案與長期計劃。
    (5)參與者名單。
    (6)財務效益。
    (7)已知的執行成本。

13.流程貫穿所有部門,它必須為可界定的,可重覆的,可衡量的,投入日常生活中。
    (1)改善流程須以全局來看,才能同時看到數個改善點。
    (2)以顧客的經驗和觀點來看待整個流程。流程的起點、終點、失誤點在何處。
    (3)流程是活的,本身並不是一個終點,它只是讓企業能運用它的成果繼續向前。
    (4)將COPIS圖(SIPOC圖反過來放):顧客的回應(C),產出產品(O),處理流程(P),投入生產(I),供應商供應(S)。與標準流程的衡量與分析的數據同時進行比對結合。

14.衡量:如何判定達到需求。
    (1)品質功能展開矩陣(QFD):區塊1:顧客的期望。區塊2:衡量的指標。區塊3:進行管理及回饋。區塊4:各流程指標關聯性分析。
    (2)分析取得資料來源,資料型態,所取得資料的上、下限。
    (3)需求及投入的改善資源如何分配,績效如何比對。
    (4)流程分析工具:
        (a)六標準差流程管理專案說明書。
        (b)流程解構圖,由層級一的流程開始往下延伸。
        (c)SIPOC圖。
        (d)品質功能展開矩陣。
        (e)焦點調查。
        (f)顧客關聯圖。
        (g)客訴調查。
        (h)標竿管理。
    (5)衡量的指標:
        (a)我該搜集哪些資料?你想要衡量些什麼,就必須有計畫性的去搜集它們。
        (b)流程管理衡量指標?一個足夠完整的定義,可以讓使用者充份瞭解該衡量指標的目的。
        (c)流程範疇?哪些範疇或流程步驟要被衡量?
        (d)找出新的顧客性指標?
        (e)衡量指標的有效性?樣本資料的好壞基於資料的變異性與潛在錯誤率,抽取樣本時應考慮正確性且具有代表性的樣本。
            在下結論前,勿必再次思考、檢視你的資料,不要導致整個報告成為無效的報告。
        (f)搜集這些資料可提供的效益為何?若是缺乏特定性流程指標,或是搜集成本太高等,你可能必須找出替代性的衡量指標,雖然並非第一選擇,但因有某些關聯性,仍能幫你追踨趨勢方向。

15.分析:從界定衡量到分析,可以視為一連串深入細部、發掘知識的步驟,統整你所有的資訊,開始在建立衡量指標的互相連結。

16.發展積效性指標:必須瞭解流程,瞭解我們達到期望值的能力有多少,如何能克服不良的流程,將變革帶入企業中。

17.建立跨功能與部門的責任與行為模式:與組識內其他核心流程的人一起檢視流程及積效目標的制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