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對人性的觀點及如何透過治療方式修正不合理信念來提升心理健康。

 

我:

具體闡述且具體舉例: 合理情緒認知行為療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atGpt

以下為你具體闡述舉例合理情緒認知行為療法(REBT,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並說明亞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對人性的觀點及如何透過治療方式修正不合理信念來提升心理健康:

 

一、核心概念:

合理情緒認知行為療法(REBT

是由艾利斯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主張:

情緒困擾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事件的解釋與信念。
換言之,是「信念(Belief)」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反應,而非事件本身(Activating Event)。

 

二、艾利斯對人性的看法(具體闡述)

·情緒伴隨思維而產生

 情緒不是自動發生的,而是基於人對事件的詮釋而產生。
 例子:有人忽略你,你會難過,是因為你想:「他是不是討厭我?」

·人先有想法,後有情緒

 情緒是內在對外在事物的反應,而反應來自於我們怎麼想。
 例子:面試落榜,你會失望,因為你認為「這份工作對我太重要了」。

·心理困擾源自性格與思維模式

 情緒困擾往往與固執的、非理性的信念有關。
 例子:有完美主義的人,常因「不夠好」的焦慮而崩潰。

·人會在腦中自編小劇場

 我們容易在腦中創造故事來補全未知資訊,這些故事常常偏向負面。
 例子:對方沒回訊息,開始幻想對方是否生氣、討厭你、出事了。

·頭腦透過自我暗示鞏固劇情

 腦袋會強化自己的解釋與信念,讓情緒持續擴大。
 例子:一直重複「我失敗了,我很糟糕」會讓人陷入無助與憂鬱感。

 

三、不合理信念舉例與改寫(具體舉例)

·原始信念:所有事情都應如我所願,否則就糟透了。

合理信念改寫: 我希望事情照我的意思走,但若不如預期,也不等於世界末日。

現實應對例子: 約會被取消不是「糟透了」,而是失望而已,可以改天再約。

 

·原始信念:所有問題都一定有一個完美答案。

合理信念改寫: 很多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只能盡量做出合理選擇。

現實應對例子: 人際衝突中,沒有「完美的說法」,只有適當與誠懇。

 

·原始信念:計畫一旦訂下就不能變動。

合理信念改寫: 變更計畫是生活的一部分,彈性比堅持更重要。

現實應對例子: 出遊當天遇到暴雨,改期不是失敗,是智慧的選擇。

 

·原始信念:對我認為不好的人應受到懲罰。

合理信念改寫: 別人的錯誤讓我不滿是正常,但不代表我必須報復或懲罰對方。

現實應對例子: 室友弄亂廚房,我可以溝通而不是怒罵或絕交。

 

 

四、ABC模型實作範例

A:事件(Activating Event

  • 同事當眾批評你的報告

B:信念(Belief

  • 原始信念:「他這樣對我太過分了,我一定不能容忍!」
  • 改寫信念:「他批評可能是他自己的情緒,也可能他有不同標準,不等於否定我整個人。」

C:結果(Consequence

  • 原始結果:生氣、焦慮、晚上睡不著
  • 改變後的結果:平靜回應,之後再私下釐清,保護自尊也維持關係

 

五、小結

合理情緒行為療法的重點是:

  • 幫助個體辨識非理性信念
  • 挑戰與辯證這些信念,
  • 並學習用更合理、彈性的方式思考與應對現實,
  • 從而減輕不必要的情緒困擾,增加行為自由度。
 

 

一、不合理信念與其可能後果(條列舉例)

·「我一定要被所有人喜歡,否則我就是個失敗者。」

 後果:極度討好、難以說「不」、焦慮、依賴他人評價。
 合理替代: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我,也不必強求,重點是我是否尊重自己。

·「我一旦失敗,就說明我一無是處。」

 後果:完美主義、害怕嘗試、過度自責、無力感。
 合理替代: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不等於整個人沒價值。

·「我無法忍受挫折或不順的事情,一定要馬上擺脫不舒服感受。」

 後果:逃避、衝動、依賴安慰物(如暴飲暴食、購物)。
 合理替代:雖然不舒服,但我有能力承受,情緒會隨時間緩和。

·「事情要照我預期進行,否則我會情緒崩潰。」

 後果:控制狂、容易爆怒、難以面對變化。
 合理替代:生活本來就充滿變數,彈性比控制更實用。

·「犯錯會被人看不起,所以我不能犯錯。」

 後果:自我壓抑、焦慮、責備自己。
 合理替代:人都會犯錯,坦然承認錯誤是成長的開始。

·「如果別人做錯事,我一定要讓他付出代價。」

 後果:關係惡化、暴怒、報復心理。
 合理替代:我可以表達不滿與立場,但報復只會讓我更痛苦。

·「我過去經歷過創傷,所以我永遠無法快樂起來。」

 後果:宿命感、放棄改善生活的可能性。
 合理替代:過去的確傷害我,但我仍然可以努力創造新的快樂。

·「我必須把所有事做好,不能出一點差錯。」

 後果:壓力過大、難以放鬆、成癮於工作。
 合理替代:我可以盡力,但允許自己有犯錯和喘息的空間。

·「如果別人不支持我,那就證明我是不對的。」

 後果:缺乏主見、過度依賴他人評價。
 合理替代:我可以聽取他人意見,但最終判斷與選擇屬於我自己。

·「生活本應該公平,如果不公平,我就不能接受。」

 後果:怨懟、無力感、憤世嫉俗。
 合理替代:生活常不公平,但我仍然可以選擇怎麼面對與行動。

 

二、從「非理性信念」到「合理信念」的轉換策略

原始思維:「這件事對我太重要了,我如果搞砸,就完蛋了!」

轉換思維:「我當然希望它順利,但即使失敗,我也有能力重新來過。」

原始思維:「我現在這麼難過,這感覺一定會永遠存在。」

轉換思維:「情緒是暫時的,當我照顧好自己,它會慢慢過去。」

原始思維:「只要有一點不順,就是人生在懲罰我。」

轉換思維:「困難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不是對我的懲罰,而是挑戰。」

 

這裡為你設計一份「每日合理信念練習句型」,共分三類,每日可選擇一句或多句反覆默念、書寫或大聲說出,協助自己重建思維慣性,淡化自動化的非理性信念

 

一、面對自我期待與失敗的句型

.我可以努力,但我不需要完美。

.失敗讓我學習,不代表我毫無價值。

.我允許自己出錯,錯誤是我活著的一部分。

.我的價值不取決於一次表現,而來自整體的我。

.我能承受失敗,它無法擊垮我。

 

二、面對他人評價與關係的句型

.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我,但我依然值得被愛。

.我可以尊重別人的意見,但我不需要被所有人認同。

.別人怎麼看我,反映的是他們,不等於真實的我。

.我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關係中的衝突不代表我不好,而是人與人需要溝通。

 

三、面對不順與情緒的句型

.不順利不代表一切都毀了,這只是過程的一部分。

.我的感受很真實,但它不會永遠持續。

.我可以感到難過,但我不會被它淹沒。

.我有能力面對不舒服的時刻,並且照顧自己。

.我不需要立刻改變一切,我只需要一步一步前進。

 

🧘‍♀️【練習建議】

每日起床後 or 睡前,選擇 13 句,默念3次以上寫進筆記

遇到情緒波動時,深呼吸後,挑一句與情緒對應的語句說給自己聽。

.若發現某些句子特別讓你心安,請將它寫在手機待辦、筆記本、鏡子或牆上,形成自我對話的正向習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emini

合理情緒行為療法 (REBT) 概述

合理情緒行為療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簡稱 REBT) 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由美國心理學家 阿爾伯特·艾理斯 (Albert Ellis) 創立。

它核心觀點在於,並非外部事件直接導致我們的情緒困擾,而是我們對這些事件的非理性信念評價導致了情緒問題。

REBT 旨在幫助個體識別、挑戰並改變這些不健康的非理性信念,從而產生更健康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艾理斯對人本性的看法

根據您提供的資訊,艾理斯對人本性的看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這些觀點是 REBT 理論的基石:

.人的情緒是伴隨人的思維之後而產生的。

這意味著我們的思考方式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感受。

.人都是先有想法,而並非先有情緒。

在情緒產生之前,我們通常會先對事件進行認知和解讀。

.後面才發生的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性格上造成的影響。

這裡的「性格」可以理解為個體長期形成的思維模式和信念系統,尤其是不合理信念。

.人在自己腦中會自己生成小劇場的動物。

這形象地說明瞭人們傾向於在腦海中對事件進行誇大、戲劇化的想像和解讀。

.頭腦必須不斷自我暗示、安慰、欺騙,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意識剛剛的想出來的小劇場。

這強調了非理性信念的持續性和自我強化機制,人們會不斷鞏固這些不健康的思維模式。

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REBT 指出,許多情緒困擾源於以下幾種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我必須表現出色,得到所有重要人的認可,否則我就沒有價值。」(絕對化的要求)

例子: 小明在考試中得了 80 分,儘管已是班級中上水準,但他卻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因為他沒有考到第一名,並且覺得父母會對他很失望。他堅信自己「必須」是完美的,否則就是失敗者。

.「對我認為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製裁。」(過度概括的評價)

例子: 小紅的同事在工作中犯了一個小錯誤,導致專案進度稍微延遲。小紅對此感到極度憤怒,認為這位同事「是個無能又該被解雇的人」,並且不斷在心裡批判對方,導致自己情緒低落,甚至影響了團隊合作。

.「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事物一會兒將會變得很糟糕。」(糟糕至極的信念)

例子: 小華計畫週末去郊遊,但當天突然下雨。他立刻陷入絕望,認為「這週末完全毀了,簡直糟糕透頂,我永遠都無法享受生活了」,並且對下雨這件事產生了極大的情緒反應。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絕對化的要求與尋求完美)

例子: 小李在工作中遇到一個挑戰,需要做出一個決策。他反覆思考,卻一直無法找到一個「完美無缺」的解決方案,導致他焦慮不安,甚至拖延了決策,因為他認為「一定有一個最好的答案,如果找不到我就會犯錯」。

.「已經計畫好預定的事是無法改變的。」(低耐挫性)

例子: 小芳預訂了一家餐廳,但到達後發現需要排隊很長時間。她立刻感到非常煩躁和不滿,認為「這太不公平了,我早就計畫好了,怎麼能有變化呢!」,並因此對整個用餐體驗產生了負面情緒,儘管排隊時間其實沒有很長。

 

REBT 的具體實踐與例子

REBT 治療的核心是一個 ABCDE 模型

A (Activating Event 誘發事件): 指引發情緒或行為反應的外部事件或內在想法。

B (Belief 信念): 指個體對 A 的看法、評價和信念,這是情緒困擾的直接原因。

C (Consequence 結果): 指由 B 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如焦慮、憤怒、拖延等)。

D (Disputing 駁斥): 治療師引導來訪者對其非理性信念進行質疑、挑戰和辯駁。

E (Effective New Belief 有效的新信念): 經過 D 的過程後,建立的更合理、健康的信念。

實際案例分析:公共演講焦慮

假設一位名叫 阿強 的年輕人,因為即將在公司做一次重要演示而感到極度焦慮。

A (誘發事件): 阿強需要在公司例會上做一個 15 分鐘的報告。

C (結果): 阿強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想找藉口推掉演示。他感到極度焦慮和恐懼。

現在,我們來看看阿強的 B (信念),這才是他情緒困擾的根源:

阿強的不合理信念:

.「我必須在這次演示中表現得完美無缺,不容許犯任何錯誤。」 (絕對化的要求)

.「如果我講得不好,我的同事和上司一定會認為我很笨、很無能,從此以後我就毀了。」 (糟糕至極的信念 / 過度概括的評價)

.「我不可能改變我對演講的恐懼,這是我的本性。」 (低耐挫性)

 

REBT 治療過程中的 D (駁斥)

治療師會引導阿強對這些不合理信念進行質疑:

.質疑「必須完美」:

.治療師:「你說你必須完美,這個『必須』是從哪裡來的?有誰規定你必須完美嗎?」

.治療師:「即使是最有經驗的演講者也會有口誤或小失誤,這就代表他們是『失敗者』嗎?你對別人的標準也是這樣嗎?」

.治療師:「如果你表現得不那麼完美,但仍然完成了演示,會發生什麼最壞的情況?」

.質疑「毀滅性後果」:

.治療師:「你的同事和上司真的會因為一次演講失誤就全盤否定你,認為你『一無是處』嗎?他們過去是如何評價你的?」

.治療師:「即使他們對你的演示有負面評價,這真的會『毀了』你的整個職業生涯嗎?還是只是一個小挫折?」

.治療師:「有沒有可能,即使表現不佳,他們也會理解,甚至給你改進的機會?」

.質疑「無法改變」:

.治療師:「你過去沒有成功克服焦慮,這是否就意味著你永遠也無法改變?你嘗試過哪些不同的方法?」

.治療師:「即使你現在感到恐懼,這是否意味著你無法學習新的應對策略,或者通過練習來減少焦慮?」

 

E (有效的新信念)

通過駁斥,阿強開始形成更理性、健康的信念:

.「我希望在這次演示中表現出色,但我知道不完美是正常的。即使有小失誤,那也只是失誤,並不代表我這個人沒有價值。」 (健康的偏好而非絕對要求)

.「我的同事和上司是理性的,他們會根據我的整體表現來評價我,而不是單憑一次演講。即使演示不盡人意,我也可以從中學習和成長。」 (更客觀的評價)

.「儘管我現在感到焦慮,但我可以學習如何管理這種情緒,並通過練習來提升我的演講技能。我可以掌控自己的反應。」 (高耐挫性)

 

行為上的改變

有了新的信念,阿強的情緒會變得更加穩定,並採取更積極的行為:

.他不再迴避演示,而是積極準備講稿。

.他可能練習深呼吸來應對焦慮,而不是讓焦慮控制自己。

.他會將注意力放在清晰表達內容上,而不是擔心「完美」與否。

總之,REBT 幫助人們認識到,我們的情緒困擾往往是自己給自己製造的,通過改變不合理的信念,我們就能夠擁有更健康、更積極的生活。

 

 

常見不合理信念與具體例子

 1. 絕對化的要求 (Demandingness / Must-urbation) 

這類信念表現為對自己、他人或世界抱持著「必須」、「應該」、「一定」的僵化要求。當這些要求沒有被滿足時,個體就會產生強烈且不適當的負面情緒。

  • 例子:對自己的絕對要求

.不合理信念: 「我必須在每一次簡報中都表現得完美無缺,否則我就證明自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

.情境: 一位銷售經理在一次重要的客戶提案中出現口誤,語句不流暢。

.情緒與行為: 他會感到極度羞恥和沮喪,認為自己「無可救藥」,甚至因此失眠好幾天,並且開始逃避下次的簡報機會。

.合理信念: 「我希望在簡報中表現出色,但偶爾的口誤是正常的。這並不能定義我是一個失敗者,我能從中學習並下次做得更好。」

  • 例子:對他人的絕對要求

.不合理信念: 「我的伴侶應該永遠理解我所有的需求和想法,如果他做不到,就代表他不愛我。」

.情境: 妻子因為丈夫忘記一個不重要的紀念日而感到非常憤怒。

.情緒與行為: 她會大發雷霆,認為丈夫「不在乎她」,甚至開始考慮離婚,因為她認為這是愛情的「基本要求」。

.合理信念: 「我希望我的伴侶能理解我,但他也可能會有疏忽或不完美的地方。一次的遺忘不能代表他不愛我,我可以和他溝通我的感受。」

  • 例子:對環境或世界的絕對要求

.不合理信念: 「生活應該總是公平且順利的,不應該有任何挫折或不公。」

.情境: 一位學生努力準備考試,但最終因為考試範圍臨時變動而成績不如預期。

.情緒與行為: 他感到極度憤怒和怨恨,認為「世界對他不公平」,並因此放棄了學習,甚至對生活失去了熱情。

.合理信念: 「生活有時會遇到挫折和不確定性,這是不變的一部分。雖然這次考試結果不理想,但我可以調整策略,繼續努力。」

2. 糟糕至極 (Catastrophizing)

這類信念表現為將任何不順心或負面事件,誇大為極其可怕、無法忍受或世界末日般的災難。

  • 例子:個人事業方面

.不合理信念: 「如果我在這個專案中犯了一點錯誤,那將是徹底的災難,我將會被解雇,從此我的職業生涯就毀了!」

.情境: 一名新進員工在提交報告時,發現報告中有一個小小的數據錯誤。

.情緒與行為: 她感到極度恐慌和絕望,手腳冰冷,徹夜難眠,認為自己的人生「完蛋了」,甚至考慮辭職。

.合理信念: 「如果我在報告中犯了錯誤,這會是一個失誤,但我可以修正它並從中學習。這不太可能導致我被解雇,我的職業生涯也不會因此毀掉。」

  • 例子:人際關係方面

.不合理信念: 「如果我的朋友拒絕了我的邀請,那就太可怕了,這意味著我沒有人喜歡,我將會孤獨一生。」

.情境: 一個人邀請朋友週末出去玩,但朋友因為有其他安排而婉拒了。

.情緒與行為: 他會感到極度受傷和沮喪,認為自己「被拋棄了」,並因此產生社交焦慮,開始避免與人接觸。

.合理信念: 「我的朋友有自己的安排是很正常的。這並不代表他不喜歡我,我還有其他朋友,或者我可以獨自享受時間。」

3. 低耐挫性 (Low Frustration Tolerance LFT)

這類信念表現為對任何不適、困難或挫折都無法忍受,認為它們是難以承受的。

  • 例子:面對挑戰

.不合理信念: 「這項任務太困難了,我無法忍受這種壓力,我必須立刻放棄。」

.情境: 一名大學生在學習一個難度較高的微積分課程時,多次遇到無法解決的題目。

.情緒與行為: 他感到極度煩躁和沮喪,將書本一摔,決定放棄這門課程,甚至因此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嚴重懷疑。

.合理信念: 「這門課程確實有難度,但我可以分階段學習,尋求幫助。雖然現在感到挫折,但我可以忍受這種不適感,並從中成長。」

  • 例子:等待與不確定性

.不合理信念: 「我無法忍受等待和不確定性,我必須馬上知道結果,否則我會瘋掉。」

.情境: 一個人申請了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正在等待面試結果。

.情緒與行為: 他會感到極度焦慮和不安,不斷檢查手機,無法專心做任何事,甚至對家人發脾氣。

.合理信念: 「等待確實令人不安,但我可以忍受這種不確定性。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其他事情,而不是讓焦慮控制我。」

4. 過度概括的評價 (Overgeneralization / Global Rating)

這類信念表現為根據單一事件或行為,對自己或他人做出全面的、永久性的負面判斷。

  • 例子:對自己的評價

.不合理信念: 「因為我在這次會議上說錯了話,所以我就證明自己是個完全沒有能力一無是處的人。」

.情境: 一位員工在團隊會議上發表意見時,因為緊張而表達不清,遭到同事的質疑。

.情緒與行為: 她會感到極度羞愧和自卑,認為自己「不適合這個職位」,甚至開始迴避在公開場合發言。

.合理信念: 「我在會議上的表達確實不夠清晰,這是一個可以改進的地方。這並不代表我這個人是無能的,我在其他方面也有優點。」

  • 例子:對他人的評價

.不合理信念: 「我的朋友因為一次遲到,就證明他是一個完全不負責任不值得信任的人。」

.情境: 一位朋友約定見面,結果遲到了 15 分鐘。

.情緒與行為: 他會對朋友感到非常憤怒和失望,從此對朋友產生偏見,甚至因此結束了這段友誼。

.合理信念: 「我的朋友遲到了,這讓我不舒服。但一次遲到並不能定義他整個人的品格,他可能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REBT 的應用重點

透過這些具體例子,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REBT 如何幫助人們識別這些常見的、隱藏在我們日常思維中的不合理信念。治療的目標不是消除所有負面情緒,而是幫助個體發展出更理性適應性更強的信念,從而產生更健康的情緒行為反應,最終提升心理健康水準。

您是否還有其他想深入瞭解的不合理信念類型,或者想看更多不同情境下的例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rplexity

合理情緒認知行為治療(REBT)詳細說明與舉例

什麼是穩定的情緒認知行為療法?

合理情緒認知行為治療(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由美國人艾利斯(Albert Ellis)創立,是一種強調「思考、情緒、行為」三者相互影響的現代心理治療方法。 REBT認為:「不是事物本身造成我們的情緒困擾,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艾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具體說明)

  1. 情緒思考
    人的情緒是在產生了想法並判斷之後才出現。例如:當你看到同事不理你,產生「他一定討厭我」這個想法後,才出現不安或失落的情緒。
  2. 想到情緒先
    在人們出現情緒之前,內心通常已經有了某種信念或解釋。例如:有人在公開演講時緊張,是因為先有「我不能失敗」的想法。
  3. 心理困擾源自於內心深處
    持續性的心理困擾,通常源自於深層的信念和情感傾向。例如,完美主義者容易因無法達到標準而長期焦慮。
  4. 「小劇場」動物
    擅長在大腦中自編自導「小劇場」,不斷腦補假設人類的情景,如「如果我戰勝了會怎樣」。
  5. 自我暗示與強化
    人的大腦會反復自我暗示自己的想像,強化信念,有時甚至是自我欺騙。例如:「我就笨,這次失敗也說明瞭這一點。」

常見不合理信念與具體具體

不平衡信念與對應例子與情緒反應:

.信念: 任何事情都應按自己意願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例子: 覺得週末計畫取消就覺得人生失去意義
典型情緒反應: 憤怒、沮喪

.信念: 必須有正確且完整的答案
例子: 在職場選擇中,強迫自己必須「選對路」,否則人生就會失敗
典型情緒反應: 焦慮、不安

.信念: 已完成的計劃無法改變
例子: 一旦確定工作流程就不能調整,臨時變動會引發極大的焦躁
典型情緒反應: 抵觸、無助

.信念: 不喜歡的人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例子: 對犯錯的同事懷恨在心,認為他理應受到主管重罰
典型情緒反應: 憤怒、報復

 

REBT的建構步驟(ABC模式)

A(啟動事件,觸發事件)
例如:升遷落選。

BBelief,信念)
不恐慌:我必須升遷,如果沒升遷代表我毫無價值。

CConsequence, 結果/情緒反應)
情緒低落、自我否定。

挑戰與改變不信念

發現:察覺自己的思考模式,發出「不合理的信念」。

挑戰:詢問自己「這個想法真的正確嗎?」「有沒有其他合理的解釋?」

替換:學習以更理性、有彈性的方式看待問題。

現實生活舉例

觸發事件:朋友拒絕了你的邀請

原有信念:朋友一定討厭我,我一定做錯了什麼。

挑戰思考:朋友可能只是今天很忙,不代表他討厭我。

新反應:能夠釋懷,不再過度自責。

日常應用技巧

寫下觸發情緒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認清其中有沒有不合理的信念。

嘗試以旁觀者角度重新解讀事件。

練習「理性自我對話」:對照現實,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過度絕對或災難化。

透過合理的情緒認知行為療法,人們可以逐漸學會用更理性、適應性和健康的認知模式來面對情緒與生活挑戰,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心理困擾。

合理情緒認知行為治療(REBT)不合理信念更詳細

不恐慌信念與日常例子

當我沒有獲得上司的稱讚時,表示我很無能,我必須時時都做得完美。

只要不別人總結我的想法,就是我有問題,證明我不值得被喜歡。

如果事情沒有反映出我的計劃進展,那就是徹底的失敗,我無法忍受一點痛苦。

我的人生必須要有某個人支持我,否則我就會無法過活。

有人批評我,只是說明我本身沒有價值,所有的缺點都放大了。

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別人讓我生氣,他們就該負全責。

過去發生的壞事將永遠影響我的未來,我無法改變自己的不幸。

遇到困難時,我一定要逃避或依賴別人來解決,自己卻沒有辦法應付。

只要曾經失敗,我就永遠不會成功了,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如果我不被大多數人喜歡,那我一定有很嚴重的缺陷。

日常生活REBT應用具體場景舉例

喜歡的人沒有回消息,就推斷自己一定讓對方討厭,然後凹陷。

朋友遲到了,內心開始責怪對方不重視我,甚至自認「我不是沒價值」。

考試失利,認為自己就是失敗的人,面對,開始自暴自棄。

工作中遇到批評,就誇大為我根本做不好所有事,產生羞愧焦慮。

覺得同事或同事應該完全理解自己,否則就覺得不被愛、不公平。

這些都反映了不理智的信念會如何帶來過度的負面情緒與反應,而REBT的重點是學會覺察並挑戰這些思維,改用理性和理性的想法來看待日常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laude

我來詳細闡述合理情緒認知行為療法(REBT)的核心概念,並提供具體例子說明。

艾理斯對人性的觀點

1. 情緒跟隨思維產生 這是REBT的核心原理。艾理斯認為情緒不是直接由外在事件引起,而是由我們對事件的解釋和想法所產生。

具體例子:

  • 情境:小明考試不及格
  • 不合理想法:「我完全失敗了,我永遠不會成功」→產生沮喪、絕望情緒
  • 合理想法:「這次考試沒考好,我需要調整學習方法」→產生失望但積極的情緒

2. 先有想法,後有情緒 人們往往誤以為情緒是自然反應,但實際上是思維過程的結果。

具體例子:

  • 朋友沒回訊息
  • 自動想法:「他一定是在生我的氣」→焦慮、擔心
  • 理性想法:「他可能很忙或沒看到」→平靜、理解

3. 心理困擾源於性格影響 長期形成的思維模式和信念系統會影響我們如何解釋事件。

具體例子:

  • 完美主義性格的人遇到小錯誤時,會放大成「災難性」事件
  • 樂觀性格的人遇到同樣錯誤,可能視為「學習機會」

4. 人會在腦中創造「小劇場」 我們經常在腦中演繹各種可能的情境,這些想像往往比現實更加戲劇化。

具體例子:

  • 老闆叫你到辦公室
  • 腦中小劇場:「一定是要開除我,我做錯了什麼,家人會怎麼看我...
  • 現實:老闆只是要討論新專案

5. 大腦持續自我強化信念 我們會不斷重複和強化自己的想法,即使這些想法可能不合理。

具體例子:

  • 初次約會遲到5分鐘
  • 自我強化:「她一定覺得我不可靠→我總是搞砸重要的事→我不值得被愛」
  • 越想越深入這個負面循環

常見不合理信念的具體例子

1. 「事物都應按自己意願發展」

不合理信念: 天氣應該配合我的計畫,不該下雨 合理信念: 天氣不受我控制,我可以調整計畫

具體情境:

  • 計畫戶外婚禮遇到下雨
  • 不合理反應:憤怒、指責老天爺,認為婚禮完全毀了
  • 合理反應:失望但接受,專注於如何在室內創造美好回憶

2. 「問題都應該有完美答案」

不合理信念: 我必須找到最完美的職業選擇 合理信念: 每個選擇都有優缺點,我會盡力做出合理決定

具體情境:

  • 面臨轉職選擇
  • 不合理反應:無止境地分析比較,遲遲不敢決定,焦慮不安
  • 合理反應:評估主要因素,接受沒有完美答案,勇敢做出選擇

3. 「既定計畫無法改變」

不合理信念:30歲前一定要結婚,否則人生就失敗了 合理信念: 人生計畫可以調整,幸福有很多種形式

具體情境:

  • 30歲仍單身
  • 不合理反應:深度自責,認為人生失敗,急於找對象
  • 合理反應:反思自己的真實需求,調整期待,專注當下的成長

4. 「壞人應受嚴厲懲罰」

不合理信念: 傷害我的人必須付出代價,否則不公平 合理信念: 我無法控制他人行為,但可以選擇如何回應

具體情境:

  • 被朋友背叛
  • 不合理反應:耗費大量精力報復,憤怒不已,影響其他關係
  • 合理反應:感到受傷是正常的,選擇保護自己,專注於值得的關係

REBT療法的實際應用

ABC模型:

  • A (Activating Event): 觸發事件
  • B (Belief): 對事件的信念/想法
  • C (Consequence): 情緒和行為後果

治療過程:

  1. 識別不合理信念 (Identify)
  2. 挑戰不合理信念 (Challenge)
  3. 建立合理信念 (Replace)
  4. 練習新的思維模式 (Practice)

透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學會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挑戰,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困擾,提高心理健康水準。

更多REBT實例分析

艾理斯人性觀點的更多例子

1. 情緒跟隨思維產生被主管批評工作表現

  • 想法:「我是個無能的員工」→情緒:羞愧、自卑
  • 想法:「這是改進的機會」→情緒:雖然不舒服但願意學習

孩子不聽話

  • 想法:「我是失敗的父母」→情緒:沮喪、憤怒
  • 想法:「孩子正在測試界限,這很正常」→情緒:耐心、理解

投資虧損

  • 想法:「我永遠不會理財」→情緒:絕望、恐懼
  • 想法:「這是學習投資的學費」→情緒:失望但仍有信心

2. 先有想法,後有情緒看到前任和新對象在一起

  • 自動想法:「他從來沒有那樣對我好過」→嫉妒、憤怒
  • 理性想法:「每段關係都不同,我們已經結束了」→平靜接受

同事升職而自己沒有

  • 自動想法:「公司不公平,我被忽視了」→憤怒、委屈
  • 理性想法:「也許我需要更主動表現自己」→反思、積極

身體出現小毛病

  • 自動想法:「一定是得了嚴重疾病」→恐慌、焦慮
  • 理性想法:「先去檢查,大部分都是小問題」→謹慎但不恐慌

3. 心理困擾源於性格影響控制型性格遇到計畫變更

  • 反應:極度焦慮,認為一切都會失控
  • 改善:學習接受不確定性,培養彈性思維

討好型性格被拒絕請求

  • 反應:深度自責,認為自己不被愛
  • 改善:理解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

競爭型性格遇到失敗

  • 反應:認為失敗等於個人價值的否定
  • 改善:將失敗視為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4. 腦中創造小劇場面試後等通知

  • 小劇場:「面試官皺眉了,一定覺得我很糟糕,我不會被錄取,找不到工作就完了」
  • 現實:面試官可能只是在思考,結果未定

伴侶晚回家

  • 小劇場:「一定是和別人在一起,我們的關係有問題,他不愛我了」
  • 現實:可能只是加班或塞車

孩子成績下降

  • 小劇場:「他以後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就毀了」
  • 現實:一次成績下降有很多原因,可以改善

5. 大腦持續自我強化社交焦慮的強化循環

  • 「我在聚會上很尷尬」→「大家都覺得我很奇怪」→「我不適合社交」→更加避免社交

工作焦慮的強化循環

  • 「我這個報告做得不好」→「老闆一定不滿意」→「我可能會被解雇」→工作表現更差

外貌焦慮的強化循環

  • 「我今天看起來很糟」→「別人一定在笑我」→「我很醜」→更加在意外表

不合理信念的更多實例

1. 事物應按自己意願發展期待孩子按照自己規劃的人生道路發展

  • 不合理:孩子必須念醫學系,否則就是失敗
  • 合理:支持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才能

期待朋友總是有空陪伴

  • 不合理:真正的朋友應該隨時有空,否則就不夠朋友
  • 合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理解並尊重

期待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 不合理:如果有人不喜歡我,我一定做錯了什麼
  • 合理: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這很正常

2. 問題都應該有完美答案選擇居住城市

  • 不合理:必須找到工作機會、生活品質、房價都完美的城市
  • 合理:評估重要因素,接受每個選擇的得失

教育孩子的方式

  • 不合理:必須找到讓孩子既快樂又成功的完美教育方法
  • 合理:在愛與界限間找到平衡,容許犯錯和調整

處理人際衝突

  • 不合理:一定要找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 合理:尋求最能維護重要關係和原則的方案

3. 既定計畫無法改變職業發展規劃

  • 不合理:我必須在這個領域發展,轉換跑道就是放棄
  • 合理:隨著經驗增長,重新評估和調整是明智的

感情關係期待

  • 不合理:我們一定要結婚生子,否則這段關係就沒意義
  • 合理:關係的發展有其自然節奏,保持開放態度

退休計畫

  • 不合理:我必須在60歲退休,否則人生規劃就失敗了
  • 合理: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健康和快樂比時間表重要

4. 壞人應受嚴厲懲罰職場霸淩

  • 不合理:霸淩我的同事一定要被開除,否則就不公平
  • 合理:保護自己,尋求適當協助,但不執著於報復

背叛的朋友

  • 不合理:他傷害了我,我要讓他付出代價,其他人都知道他的真面目
  • 合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但不花費過多精力在報復上

不負責任的家庭成員

  • 不合理:他這樣對待家人,應該被家族排斥
  • 合理:設立界限保護自己,但仍保持基本的人道關懷

日常生活中的REBT應用

購物和消費不合理:我必須買到最便宜最好的東西,否則就是浪費錢合理:在預算範圍內選擇合適的商品,完美性價比不存在

健康管理 不合理:我必須永遠保持完美的健康狀態,生病就是我的錯合理:盡力保養身體,但接受疾病是人生的一部分

學習新技能不合理:我應該很快就學會,如果學得慢就證明我沒天份合理:每個人學習速度不同,重要的是持續進步

處理批評不合理:別人批評我就表示我很差,我必須讓所有人滿意合理:批評可能有價值,但我的自我價值不由他人評判決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epseek

 

 一、艾理斯對人性的核心觀點

1. 情緒源於思維

觀點:情緒是伴隨思維產生的結果,而非事件本身直接導致。

舉例:當你看到同事對你冷淡(事件),若產生「他一定討厭我」的想法(思維),便會感到焦慮(情緒);若解釋為「他可能今天心情不好」(另一種思維),情緒則會是平靜或關心。

 

2. 思維先於情緒

觀點:人對事件的「解讀」觸發後續情緒反應。

舉例:考試不及格(事件)→「我徹底失敗了」(負面思維)→ 沮喪(情緒);若思維是「這次沒準備好,下次改進」,情緒則為動力。

 

3. 心理困擾源於性格化的不合理信念

觀點:長期抱持僵化信念(如「必須完美」)導致情緒困擾。

舉例:追求完美的人常因小失誤陷入自責,源於「我必須時刻成功」的信念。

 

4. 人是「自我敘事」的動物

觀點:人會不斷在腦中編織「小劇場」,放大負面可能性。

舉例:伴侶未及時回訊息 腦補「他不在乎我了→可能變心→我會孤獨終老」的災難化劇場。

 

5. 自我暗示強化信念

觀點:人會反覆用內在語言鞏固既有信念(無論合理與否)。

舉例:社交焦慮者不斷告訴自己:「我一開口就會被嘲笑」,強化逃避行為。

 

 二、常見「不合理信念」與具體案例

1. 絕對化要求(任何事物都應按我的意願發展)

不合理信念:「我必須被所有人喜歡,否則人生毫無價值。」

具體案例:

小美因一位同事對她冷淡而崩潰,認定:「如果有人不喜歡我,說明我毫無魅力,未來也不會有人愛我。」→ 結果:她迴避社交,陷入抑鬱。

2. 過度概括化(問題必須有完美答案)

不合理信念:「人生所有問題都該有正確解方,否則就是災難。」

具體案例:

阿明創業失敗後認為:「我連這件事都做不好,證明我徹底無能,永遠不會成功。」→ 結果:他放棄所有新機會,認定努力無用。

3. 災難化思維(預設計畫不可改變)

不合理信念:「偏離計畫等同徹底失控,結果必然毀滅。」

具體案例:

小原計畫每天健身1小時,因加班中斷一天後想:「完了!自律崩盤了,我註定是個廢人。」→ 結果:自暴自棄暴食三天,放棄運動計畫。

4. 道德綁架式懲罰(嚴懲不符合我標準者)

不合理信念:「我看不慣的人必須受罰,否則世界不公。」

具體案例:鄰居深夜喧嘩,大華憤怒地想:「這種人渣該被教訓!如果沒人制裁他,社會就沒救了!」 結果:他上門激烈爭執險些鬥毆,反因傷害罪被告。

 

 三、REBT如何破解不合理信念?

治療核心:ABCDE模型

1. AActivating Event)誘發事件:同事拒絕你的提案。

2. BBelief)信念:「他絕對是故意否定我!這證明我一無是處!」

3. CConsequence)情緒後果:憤怒、自我貶低。

4. DDispute)駁斥:

質疑證據:「他過去肯定過我其他提案,這次可能預算不足?」

邏輯挑戰:「一次拒絕等於『一無是處』?那愛迪生千次失敗算什麼?」

實用性質疑:「認定自己無用,能幫我下次提案更好嗎?」

5. EEffect)新效果:

  理性信念:「被拒令人失落,但這僅反映提案需改進,不否定我的價值。」 健康情緒:失望但保持動力,著手優化內容。

 

 關鍵結論

人性本質:

我們是「思維的囚徒」,但亦可透過覺察與重構信念解放自己。

REBT精髓:情緒的鑰匙在自己手中——改變對事件的「解讀」(B),而非事件本身(A),才能終結痛苦循環(C)。

行動口訣:

> 「停!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另一種可能?」

> 這一步,便是理性與困擾的分水嶺。

 

 一、絕對化要求(必須/應該思維)

> 核心信念:事物必須按我的意願發展,否則結果無法接受。

職場舉例:> 小陳認為:「我必須在這次晉升評審中勝出,否則職業生涯就完了!」→ 結果:落選後陷入重度抑鬱,辭職逃避工作。

人際關係舉例:> 阿雅要求:「伴侶必須記住我們的每個紀念日,否則就是不愛我。」→ 結果:因對方一次疏忽激烈爭吵,感情破裂。

 二、過度概括化(非黑即白)

> 核心信念:單一事件失敗 = 全面否定自我/他人。

學業舉例:> 小傑考試不及格後想:「這科不及格 我智商有問題  永遠找不到好工作。」→ 結果:放棄所有科目複習,自我放棄。

社交舉例:

> 莉莉在聚會中說錯一句話:「我搞砸了這次聊天 所有人都會討厭我 我再也不社交了。」→ 結果:拒絕參加任何聚會,孤立自己。

 三、災難化思維(萬一...就完了!)

> 核心信念:偏離計畫 = 不可挽回的災難。

健康管理舉例:

> 老王戒煙時抽了一根煙:「破戒了!我永遠戒不掉了 肯定會得肺癌 死定了!」→ 結果:自暴自棄每天抽兩包煙。

育兒舉例:

> 孩子數學考60分,母親恐慌:「現在成績差 考不上好中學 人生全毀了!」→ 結果:強迫孩子每天補習5小時,親子關係惡化。

 四、道德綁架式懲罰(惡人必須嚴懲!)

> 核心信念:不符合我標準者必須受罰。

職場舉例:

> 同事失誤連累團隊,大偉憤怒:「這種蠢貨該被開除!如果公司不處理,我就鬧到高層!」→ 結果:越級投訴反被指破壞團隊和諧,遭降職。

公共事務舉例:

> 路人隨地扔垃圾,阿芬暴怒:「人渣污染環境!必須罰款1000元,否則我要當眾羞辱他!」→ 結果:與對方肢體衝突,雙雙進警局。

 五、REBT破解步驟實例(ABCDE模型應用)

情境:被好友取消約會(A:誘發事件)

B(不合理信念):> 「他臨時取消 根本不在乎我 我的人際關係都很虛假!」> C(情緒後果):> 感到絕望、自我懷疑,整夜失眠。

D(駁斥質問):

1. 證據? 「他上個月主動幫我搬家,上周送我生日禮物,這些不算在乎嗎?」

2. 邏輯漏洞? 「一次取消 = 所有關係虛假?那過去十年的友情也是假的?」

3. 災難化? 「約會被取消最壞結果是什麼?下周再約就行,談不上災難。」

4. 實用性質疑? 「認定自己沒人愛,能讓我更快樂或修復關係嗎?」

E(新效果):

> 理性信念:「取消約會可能他有急事,不否定我們的友情。我可以直接問他原因。」

> 健康情緒:短暫失望 主動溝通化解誤會。

 關鍵行動提醒:

1. 捕捉必須/應該語句 轉化為「我希望...但未必絕對」。

 > 例:「我必須成功」→「我希望成功,但失敗也是成長機會」。

2. 拒絕標籤化 用行為描述代替人格否定。

 > 例:「他是廢物」→「他這次沒完成任務」。

3. 量化災難概率 問自己:「最壞情況發生機率有多少?我真無法承受嗎?」

> 記住艾理斯的警示:

> 「困住你的不是困境,而是你對困境的認知。」

> 練習每天反問一次:「這個想法幫到我,還是害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rok

 合理情緒認知行為療法(REBT)具體闡述

合理情緒認知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理斯(Albert Ellis)於1950年代創立的一種認知行為治療方法。

它基於這樣的核心理念:人們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主要不是由外部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們對這些事件的信念、解釋和評價所導致的。

REBT強調通過改變不合理的信念(Irrational Beliefs)來改善情緒和行為問題,從而幫助個體以更健康、理性的方式應對生活挑戰。

REBT的核心模型是ABC模型:

- AActivating Event, 觸發事件):生活中發生的具體事件或情境。

- BBelief, 信念):個體對該事件的解釋或信念,特別是不合理的信念。

- CConsequence, 結果):由信念導致的心理或行為反應,包括情緒困擾或不適應行為。

 

REBT的治療目標是通過DDisputing, 質疑)不合理信念,轉而建立更理性、更適應的信念(E, Effective New Belief),最終改變情緒和行為結果。

 艾理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

艾理斯對人的本性的觀點是REBT理論的基礎,他認為人類的情緒和行為深受認知(思維)的影響。以下是對其觀點的具體闡述與舉例:

 

1. 人的情緒是伴隨人的思維之後而產生的 

.闡述:艾理斯認為,情緒並非直接由事件引起,而是由個體對事件的認知和解釋所引發。不合理的信念會導致負面情緒,而理性信念則有助於產生健康的情緒。 

.舉例:小明被上司批評(A),他認為「我一定是個無能的人」(B,不合理信念),因此感到極度沮喪和無力(C)。如果他轉而認為「這次犯錯不代表我無能,我可以改進」(理性信念),則可能感到輕微失望但更有動力(C)。

2. 人都是先有想法,而並非先有情緒 

.闡述:艾理斯強調,情緒是思維的產物,個體在面對事件時會先形成某種想法,然後才產生相應的情緒。 

.舉例:小紅在派對上被朋友忽略(A),她想「他們一定討厭我」(B),於是感到傷心和孤獨(C)。如果她認為「他們可能只是忙於交談,並非針對我」(B),則可能不會感到那麼難過。

3. 後面才發生的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性格上造成的影響 

.闡述:艾理斯認為,長期的情緒困擾(如焦慮、憤怒)往往源於個體固有的不合理信念模式,這些模式可能與性格或成長經歷有關。 

.舉例:小剛有完美主義傾向,認為「我必須每次都完美完成任務」(B)。當他無法達到完美時(A),他會感到強烈的挫敗和自我否定(C)。這種困擾源於他性格中的高標準要求。

4. 人在自己腦中會自己生成小劇場的動物 

.闡述:艾理斯認為,人類傾向於在腦中構建誇張或不切實際的「劇本」,將事件過分放大或災難化,從而引發不必要的情緒困擾。 

.舉例:小麗沒能及時回覆朋友的訊息(A),她想像「朋友一定認為我不在乎他們,會和我絕交」(B),於是陷入焦慮(C)。實際上,朋友可能並不在意。

5. 頭腦必須不斷自我暗示、安慰、欺騙,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意識剛剛的想出來的小劇場 

.闡述:個體會通過自我對話(self-talk)強化不合理信念,進一步加劇情緒問題。REBT鼓勵個體覺察並挑戰這些自我暗示。 

.舉例:小強考試失利(A),他反覆告訴自己「我永遠不會成功,我是個失敗者」(B),導致長期抑鬱(C)。通過REBT,他可以學會質疑這種自我暗示,轉而告訴自己「這次考試不理想,但我可以努力改進」。

 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艾理斯認為,不合理信念是導致情緒困擾的根源。以下是列出的四種常見不合理信念的具體闡述與舉例:

1. 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事物一會兒將會變得很糟糕 

.闡述:這種信念要求現實必須完全符合個人期望,否則會被視為災難性結果。它忽略了現實的複雜性和不可控性。 

.舉例:小華希望天氣晴朗以便戶外活動(A),但當天下雨。她認為「這太糟糕了,我的計畫全毀了」(B),於是感到極度憤怒和失望(C)。理性信念應為「雖然下雨不理想,但我可以調整計畫,找其他樂趣」。

2.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 

.闡述:這種信念假設所有問題都有完美解決方案,否則個體會感到失敗或無助。這是一種完美主義傾向,忽視了現實中問題的複雜性。 

.舉例:小陳在工作中遇到技術難題(A),他認為「我必須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否則我就是無能的」(B),導致焦慮和拖延(C)。理性信念應為「我可以嘗試多種方法,即使不完美也能解決問題」。

3. 已經計畫好預定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闡述:這種信念反映了對變化的抗拒,認為計畫必須嚴格執行,否則會引發強烈的不安。它忽視了靈活應對的重要性。 

.舉例:小王計畫週末去旅行,但因故取消(A)。他認為「我的計畫不能改變,否則一切都沒意義」(B),於是感到沮喪(C)。理性信念應為「計畫改變是正常的,我可以重新安排其他活動」。

4. 對我認為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製裁 

.闡述:這種信念要求對「不道德」或「不好」的人進行嚴厲懲罰,反映了過分的道德判斷和報復心理,容易導致憤怒和衝突。 

.舉例:小李的同事搶了他的功勞(A),他認為「這種人應該被開除,否則太不公平」(B),於是長期憤恨(C)。理性信念應為「雖然他的行為不當,但我可以冷靜處理這件事,而不是沉浸在憤怒中」。

 REBT的應用與實踐

在實際治療中,REBT會引導個體:

1. 辨識不合理信念:通過ABC模型,幫助個體發現導致情緒困擾的信念。

2. 質疑不合理信念(Disputing):用邏輯、證據和現實檢驗來挑戰這些信念,例如問「這個信念有證據支持嗎?」「它對我有什麼幫助?」

3. 建立理性信念:用更靈活、實際的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例如將「我必須完美」改為「我會盡力,但接受不完美」。

4. 行為練習: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強化新信念的應用。

實例應用:

假設小張因被拒絕約會(A)感到極度沮喪(C),因為他認為「沒人喜歡我,我永遠不會找到愛情」(B)。治療師會:

- 幫助小張識別不合理信念(「我必須被所有人喜歡」)。

- 質疑這一信念,例如「被拒絕是否真的意味著你永遠不會被愛?」

- 引導小張形成新信念:「被拒絕是正常的,我可以繼續尋找合適的人。」

- 鼓勵小張練習新行為,如主動參加社交活動,增強自信。

 總結

REBT強調認知對情緒和行為的關鍵影響,通過改變不合理信念來改善心理健康。

艾理斯的觀點揭示了人類思維的傾向(如製造「小劇場」、自我暗示),而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如要求完美、絕對化思維)則是情緒困擾的根源。

通過ABC模型和質疑過程,REBT幫助個體以更理性、靈活的方式應對生活挑戰,從而提升心理韌性和幸福感。

 

 更多合理情緒認知行為療法(REBT)的舉例

以下根據艾理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及常見不合理信念,提供更多具體情境的舉例,採用條列式說明,並應用REBTABC模型(A:觸發事件,B:信念,C:結果)以及如何通過質疑(D)轉向理性信念(E)來改善情緒和行為。

.情境:小美在公開演講中忘詞(A),她認為「我太笨了,大家一定覺得我很差勁」(B),導致緊張和羞恥(C)。 

.質疑(D):治療師問:「忘詞是否真的意味著你笨?其他人可能也會忘詞嗎?」 

.理性信念(E):「忘詞是正常的,我可以練習提高演講技巧。」 

.結果:小美感到輕鬆,並願意參加更多演講來提升自己。

 

.情境:小軍的朋友取消聚會(A),他想「他一定是因為討厭我才取消的」(B),於是感到傷心和被拒絕(C)。 

.質疑(D):「你有沒有證據證明他討厭你?是否有其他原因導致取消?」 

.理性信念(E):「他可能有其他事情要忙,我可以問清楚再做結論。」 

.結果:小軍主動聯繫朋友,發現對方只是臨時有事,情緒得以緩解。

 

- 後面才發生的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性格上造成的影響 

.情境:小芳因追求完美,總是對自己的工作不滿(A),她認為「我必須每次都做到最好,否則我就是失敗者」(B),導致長期焦慮(C)。 

.質疑(D):「每次都做到最好是現實的嗎?不完美是否真的等於失敗?」 

.理性信念(E):「我可以追求進步,但接受偶爾的瑕疵。」 

.結果:小芳減少自我壓力,工作效率提高,且情緒更穩定。

 

.情境:小智沒收到主管的回覆郵件(A),他想像「主管一定對我很失望,可能要開除我」(B),於是感到恐慌(C)。 

.質疑(D):「主管沒回郵件是否一定意味著失望?是否有其他可能,例如他太忙?」 

.理性信念(E):「主管可能只是忙碌,我可以主動確認情況。」 

.結果:小智主動與主管溝通,發現只是郵件被忽略,恐慌感消失。

 

- 頭腦必須不斷自我暗示、安慰、欺騙,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意識剛剛的想出來的小劇場 

.情境:小潔在社交場合被冷落(A),她反覆告訴自己「我一定是無趣的人,沒人想和我做朋友」(B),導致孤獨和自卑(C)。 

.質疑(D):「你是否真的無趣?是否有證據顯示別人不想和你做朋友?」 

.理性信念(E):「有些人可能不適合我,但我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結果:小潔開始參加興趣小組,結識新朋友,自信心提升。

 

常見不合理信念之舉例

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事物一會兒將會變得很糟糕 

.情境:小偉計劃週末與家人出遊(A),但因交通堵塞錯過行程,他認為「這太可怕了,我的週末全毀了」(B),導致憤怒和失望(C)。 

.質疑(D):「交通堵塞是否真的毀了整個週末?你有沒有其他方式享受時間?」 

.理性信念(E):「雖然計劃受阻,我可以安排其他活動,比如在家看電影或與家人聊天。」 

.結果:小偉調整計劃,與家人度過愉快時光,情緒恢復積極。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 

.情境:小婷面臨職業選擇困難(A),她認為「我必須找到一份完美的職業,否則我的人生就失敗了」(B),導致焦慮和猶豫不決(C)。 

.質疑(D):「是否每個人都有完美的職業?不完美的工作是否也能帶來滿足感?」 

.理性信念(E):「我可以選擇一份適合目前情況的工作,並在未來調整方向。」 

.結果:小婷選擇一份有發展潛力的工作,壓力減輕,開始積極探索職業路徑。

 

.已經計畫好預定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情境:小龍安排好與客戶的會議時間(A),但客戶臨時要求改期,他認為「計畫改變是不可接受的,這會讓我顯得不專業」(B),導致焦躁和沮喪(C)。 

.質疑(D):「計畫改變是否真的意味著不專業?靈活應對是否也能展現能力?」 

.理性信念(E):「計畫調整是常態,我可以靈活應對並保持專業。」 

.結果:小龍重新安排會議,與客戶溝通順利,信心增強。

 

.對我認為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製裁 

.情境:小雅的鄰居經常深夜製造噪音(A),她認為「這種自私的人應該被趕出社區」(B),導致長期憤怒和敵意(C)。 

.質疑(D):「噪音是否真的意味著他們是壞人?是否有更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理性信念(E):「噪音雖然擾人,但我可以嘗試與鄰居溝通或尋求其他解決方式。」 

.結果:小雅主動與鄰居談話,達成噪音控制的共識,情緒平復。

 

 總結

以上舉例展示了如何應用REBTABC模型,針對艾理斯對人的本性的觀點及常見不合理信念,分析具體情境中的觸發事件(A)、不合理信念(B)及其引發的情緒或行為結果(C)。通過質疑(D)這些信念,個體可以建立更理性的信念(E),從而改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些案例涵蓋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顯示REBT在幫助個體應對挫折、焦慮、憤怒等情緒困擾方面的實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何主導自己的成長:

我: 如何主導自己的成長: .情緒與無常 - 「學會接受無常,才能從混亂中找到安穩」 .語言與誤解 - 「說話慢下來,才會聽懂人話」 .獨處與力量 - 「獨處,不是孤單,而是內在整合的開始」 .行動與當下 - 「走路時專注當下,每一步都有意義」 .對當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