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修辭學(美)韋恩·布斯讀後感
一.小說對話是一門複雜而精緻的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任何藝術都必具有系統性的評判的標準。
.成功的小說對話的一個標準就是:對話不僅僅只是講述,還必須讓讀者感到對話所伴隨的東西是真實可信的。
.描繪對話的藝術涉及到一套精心設計的系統性技藝,通過精準的語言和情感表達,使得讓讀者深刻體驗其中所呈現的真實性。
.一些漢語語態:
陳述句:用來陳述或敘述一個事實、觀點或情況。
狀語從句:描述動作發生的條件、時間、地點、程度等,通常用來修飾主句。
假設句:用來表達假設、條件或可能性。例如:如果我有時間,我會去參加。
疑問句:用來提問或反問的句子。
感嘆句:通常用來表達作者對某件事物的情感或評價,強調一種驚奇、讚美或感激的感覺。
比較句: 用來比較兩個事物的差異或相似之處。
祈使句:表達了一種請求、勸告或命令的語氣。
願望句:表達對未來的期望或希望。例如:希望明天天氣好。
複合句:由一個主句和一個或多個從句組成。
虛擬語態:用來表達與現實相反的假設、猜測、應該等情況。例如:要是我有錢就好了。
被動語態:將動作的接受者置於主句的主語位置,強調動作的承受者。例如:這本書被我讀完了。
倒裝語態:語序與正常語序相反,常用於強調語氣或修辭手法。例如:來了一群人。
二.作者人為創造對話,在對話過程中的窒礙難行之處在於,作者需巧妙綜合六大元素:
.包括作者個人想像、現實世界合理性、書中敘述者觀察、書中角色人設、書中世界設定,以及預料讀者讀後的反應。
. 讀者渴望在虛擬中體驗現實生活的各種價值和性質,並驗證在其中獲得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敘述者對書中的世界與角色觀察方式同時具有兩種情節處理方式:
.第一種是分享經歷本身,視書中世界時間線持續運轉,反對作者隨意幹預事件自然發生的不確定性,給讀者提供問題的程度較高。
.第二種則強調突顯人物特性,有意地在某情節中安排某種精神,讓某情節在時間或空間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干涉,給讀者提供答案的程度較高。
.例如:角色人生歷史的某一片段,可以是放置在小說開始前很久就發生了,也可以是作者因為想使發生某種事而判斷放在某個情節上。
三.現實與藝術美學的界線:
.在藝術美學的領域中,作家為了深刻呈現角色心理,精心選擇臉譜化技巧,凸顯人物性格,將焦點集中在作者所欲呈現的特質上,刻意捨去角色在現實生活所不欲表達的相關的性格。
.這種刻意強化和捨去的手法或許脫離現實人性表達,卻貼近藝術美學對人性的獨特詮釋。
.最高的高原劇情也要比一座山峰的高潮趣味要小。
四.在藝術美學的探討中,作者的每一件作品都如同其思想人格的替身,透露著對現實中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獨特需求。
.這種需求在作品中展現為多元的角色、情節和思想,反映出作者的創作態度,即使在現實中,這種表達有時顯得主觀或不公正、不道德。 讀者並不期望作者如批評家般深究作品的公正性或道德性,而更關心的是作品帶來的感受,及這些立場能否觸動他們的情感。
畢竟,讀者也帶著不公正與不道德的部分情感。 他們追求的是作品中隱含的價值觀,期望其能滿足內心深處的渴望,並在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 面對相同的情境,有人流淚,有人歡笑,這種多樣性正構成了現實世界的豐富與複雜,使其成為多層次的真實體驗。
真正的藝術在於以獨特觀點呈現部分真實,並在虛實之間達到微妙平衡,讓讀者獲得心靈成長與處事智慧。 這不僅是觀察生活的方式,也是引導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工具,不僅呈現美感,更啟發對真實、信念、衝突與幸福的反思,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五.文字連接著作者、書中非角色的敘述者、書中角色和讀者,形成一場交織的隱含對話。
.讀者是最終參與者,通過與文字的互動,融入作者、敘述者與角色的思維碰撞和情感共振。
當四者觀點一致時,共同追求一種價值;但因認知代溝、審美差異或道德取向不同,對話也可能變得複雜微妙。 作者需打破單向性閱讀,不僅傳遞資訊,更引導讀者主動思考、感知並參與情感共鳴,讓讀者與故事共鳴,而非旁觀者。
透過深入研究、清晰邏輯和生動描述,文字變得更真實,引發讀者興趣和信服。文章結構應精心安排,使用引導發問的描寫和具體例子,讓讀者更易理解並投入其中。 。
六.作者依據足夠深入的背景世界設定,能精心替書中敘述者設計出一段充滿多層意義的文段描寫。
.透過細膩設計,作者掌握了讀者與角色的代入距離,引導讀者思考。 在模糊情境中,部分讀者找到自我確認的情感空間,或迎向心靈挑戰。
首次閱讀者領會表層意義; 第二次閱讀者進入更深層次,感受文章的深度與複雜性; 第三次閱讀者深入探討,發現其中蘊含的深思核心。 這些層次交織,使文章成為心靈的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