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只是持續做,不是好的習慣養成法!放下恆毅力,打破習慣鎖鍊 - PROJECT UP
https://www.projectup.net/article/view/id/16591
以下文章為摘錄,有興趣者請至原部落格參閱:
「
...
‧關鍵可能不在於我堅持了幾天一模一樣的行動,真正的習慣,應該是在於我能不能「用各種方法」讓自己去做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這同樣是一個發揮創造力的過程。
...
有價值的習慣不是每天重複做一樣的事,而是在某件事情上長期而持續的進步。
習慣本來就應該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那麼,或許一開始我們可以先從最微小、最簡單的習慣開始改變。
...
當我們覺得養成習慣很需要意志力,很無聊,有很大壓力時,很有可能是告訴我們:「我們搞錯養成好習慣的方法了!」
轉載自電腦玩物的[習慣力19] 養成好習慣不是堅持重複做,放下恆毅力,打破習慣鎖鏈
」
PROJECT UP-為何報告時,老闆總是不耐煩?怎麼抓到報告關鍵點
引用自-管理的能與不能-Project UP
https://www.projectup.net/article/view/id/8480
以下文章為摘錄,有興趣者請至原部落格參閱:
「
...
從我的觀點而言「管理」當然能賺錢。
因為管理就是為了把經營的不確定性降低,並盡量排除人的依賴 - 讓原本需要高度人治的環境能降低人的因素。
...
專案比較像客人來訂做生日蛋糕。 人家要Hello Kitty,你若做成小叮噹,那就完啦。
雖然都是貓的造型、也都是蛋糕、可能也都很好吃,但兩者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
要做任何的管理改善,要思考的永遠是價值從頭到尾如何優化的問題。
專案管理也是一樣,它可不僅只是PM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公司的事情。
專案管理的提升,包含前段的篩選制度、組織架構的改變,更包含其他支援流程的改變,
比方說HR的人力評估方式、財務面稽核的制度、變更管理制度、甚至激勵措施的變動(看整體而非看個工作)。
真要做,就該有人從大局的角度好好地做。
比方說有專人重頭到尾的監督與規劃,
有站在高位的人理解與支持,更需要有人從前到後每個執行流程都順過一遍。
甚至工具、方法論的選擇也得小心。
因為各方法論其實都有產業適用性的問題,
」
PROJECT UP-臨時工作加不停,重要專案都卡關,我能怎麼辦的七個步驟
電腦玩物-為什麼例行工作還是常犯錯?不是依靠認真、反省、細心就好
原料問題? 製程問題? 檢驗問題?
忘了是在誰的哪本書上講的了,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是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還是日本京瓷集團的稻盛和夫。
某人聽完研討會後:「我公司遇到這些問題,該如何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
研討會住持人:「你的公司的問題,細節具體上如何解決,只有你自己知道。」
松下幸之助的信仰與經營
‧你對顧客的恭敬表現在哪裡?
‧你對產品的重視表現在哪裡?
‧你能否每天問自己:「這樣做是不是比較合乎道理?」
‧你能否承諾自己,讓自己不僅是企業家,也是教育家、宗教家、政治家。
‧你能否誠懇、溫暖地,細心地學習,讓自己承擔不需要憑分析就能敏銳直覺地洞察一切,洞徹主要因果來源,準確地判斷事實背後真相。
‧你能否讓自己成為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不受自己心意的拘束干擾,能用率直、沒有偏見的心去觀察傾聽事物,而累積出雄厚的悟性,以期能做出該舍則舍、應進則進的正確判斷。
‧松下經營秘訣中,有三項是最突出的,即自來水經營理念、水壩式經營法和玻璃式經營法。
‧我們人類的生活,必須是物質和精神並重,兩者缺一不可。就象車輪一樣,左右輪子缺哪一邊都不行。松下覺得,我們的事業,正如某宗教的事業,都是神聖的事業,並且也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事業。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神聖的經營方法呢?那就是:「自來水「。加工過的自來水是有價值的,今天偷竊任何有價值的物品,都會遭受處罰,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儘管自來水是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如果有一個乞丐打開水籠頭,痛痛快快地暢飲一番,大概不會有人去處罰他。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自來水很豐富。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生產業者的使命,就是要把生活物質變成如自來水一般的無限豐富。無論多麼貴重的東西,只要把量增多,價格便會低到幾乎等於是免費。做到這樣的地步,貧窮才可以消除,因貧窮而產生的煩惱,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生活的苦悶,更會減少到零。物質滿足了,再加上宗教的力量,獲得精神的寄托,人生就可以無憂無慮,逍遙自在了。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個使命呢?
其方法和順序如下:「從今天起,往後算二百五十年,作為達成使命的期間。把二百五十年分成十個階段。
再把第一個二十五年分成三期,第一期的十年,當做建設時代。第二期的十年,當作活動時代。第三期的五年,當作是貢獻時代。
第二階段以後,由我們的下一代,用同樣的方法重覆實踐。
第三階段,也同樣由我們的下一代,用相同的方法重覆實踐。
依此類推,直到第十個階段。
換句話說,二百五十年以後,要把這個世界變成一個物質豐富的樂土。
玻璃式經營法
「玻璃式「經營法,實際上主要是關於內部管理的內容。所謂「玻璃式「,也就是要像玻璃那樣透明。
公開經營實況,也是「玻璃式」經營法的重要內容。有些經營者,總是把經營實況掩蓋起來,不論好壞,都是如此。
松下則不是這樣。好的時候,他把喜訊帶給員工,請大家分享成功的歡樂;壞的時候,他也如實地把所有的一切都講出來,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度難關。
可以說,松下所以能一次次思想度過這樣那樣的難關,能夠在別的公司員工罷工的時候而獲得員工的請願支持,其個中緣由是和他向員工公開經營實況分不開的。
松下「玻璃式」經營法的目的何在?他說:「為了使員工能抱著開朗的心情和喜悅的工作態度,我認為採取開放式的經營確實比較理想。開放的內容不只是財務,甚至技術、管理、經營方針和經營實況,都儘量讓公司內的員工瞭解。
開放式經營法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喚起和加強員工的責任感,消除他們的依賴心,不可以讓部下存有依賴上司的心理而盲目服從。每個人都應以自主的精神,在負責的前提下獨立工作。
所以,企業家更有義務讓公司職員瞭解經營上的所有實況。總之,我相信一個現代的經營者必須做到'寧可讓每個人都知道,不可讓任何人心存依賴'的認識,才能在同事之間激起一股蓬勃的朝氣,推動整個業務的發展。
水壩式經營法
大家都知道,水壩是用來調節水源和提供動力的,其功能的核心就在於「蓄」、「貯」。
松下認為,企業也需要這種調節和啟動的機制,如此才能遇險不驚,見機行事。
在松下幸之助的經營秘訣中,「水壩式經營法」是十分獨到的。松下每每從自然、人生、社會中受到啟迪,將其運用到經營管理中來。「水壩式經營法」,開啟松下思路的當然是水壩。人們修築水壩,目的主要是蓄水,一方面攔洪,一方面提供水源,後來,又發揮發電等提供能源的作用。
水壩貯蓄是為了釋放,收是為了放,如果公司的各部門能像水壩一樣,即使外界形勢有所變化,也能維持穩定和發展。設備、資金、人員、庫存、技術、企劃、新產品的開發等等,都應該有水壩,這樣就可以保持寬裕的運營彈性。
松下設計的水壩有數個,諸如:
「設備水壩」:就是設備的使用不達到100%,就是說,即使設備只運用到80%或90%,也應該是正常獲利的。如果設備到了100%的營運才能贏利,那是相當危險的。
「資金水壩」:經營十億資金的事業,需要十一或十二億資金的準備。如果不留餘地,萬一有新的情況發生,要增加資金,卻無所適從,其結果不僅不能發展企業,而且連那十億資金也發揮不了作用。
「庫存水壩」:即產品要保持適量的庫存,以應生產停滯或產出量減少之急,也可以對市場需求的激增作出及時反應。
「新產品水壩」:已經產出新產品的同時,要有更新的產品研製,甚至已經研製完成。
松下在這些有形的水壩之外,更倡導建立無形的水壩,這就是「心理水壩「,也可以叫作「水壩意識」。這種無形的水壩是指導和制約其他水壩的,是主腦,是綱領。
這是從人們觀念和意識這個更基本和更重要方面著眼設立的。在某些具體方面,「心理水壩」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憂患意識」、「心理承受能力」等等。生意場上瞬息萬變,風雲難測,有此水壩,才能處變不驚,應付裕如。
「適應性經營」:
與「水壩式經營」法則併列,松下還有「適應性經營」法則。適應性經營,是指與實力相匹配的經營。
超過實力的經營使公司的「體質」逐漸弱化,雖然龐大,卻不強壯;反之,適應性經營,則可能帶來公司的長期穩定增長和高度繁榮。
因此,任何一個公司,最好能認清自己的綜合實力,做與此相符的工作。超過實力多角經營,結局往往不是好的。松下認為,公司不分大小,規模大小無關緊要,只要讓它的長處發揮出來,再加上「水壩式經營法」,這才是安定經營的大道。
適應性經營,就是要考慮到這個首腦陣容的力量,以此來決定經營的規模。松下指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假如經營者工作多角化,那麼投註於每一個事業的力量自然就會分散。事實上不只經營者的力量如此,公司的技術能力或資金能力,都會隨多角化經營而分散,絕對沒有辦法像對單一事業那樣的專註。」反過來說,過去經營三種事業的,不如集中成一種,然後將全力專註於此,並動員全公司的力量,認真、徹底地經營,使它成為國際性的公司。
‧松下幸之助的經營秘訣
‧照理來說,只要服務完善,必定會產生利潤。
‧即使是小店,但只要能提供令顧客喜愛的優良商品,就能與大商店競爭。
‧要把顧客當成自家人,將心比心,要誠懇地去瞭解顧客,並正確掌握他們的各種實際情況。
‧生意的成敗,取決於能否使第一次購買的顧客成為固定的常客。而要做到此,就得看是否有完美的售後服務了。
‧該憂慮的是信用不足。即使資金充足,但沒有信用,也做不成生意。
‧採購之前要有銷售計劃,而制訂銷售計劃之前要有利潤計劃。
‧要多周轉資金。一百元的資金周轉十次,就是一千元。
‧出售好商品是件善事。為好商品打廣告更是件善事。
‧要深切體會企業對社會的使命,才能有充沛的信心做自己的生意。千萬不能以為自己做生意就是為了賺取佣金。
‧即使贈品是一張紙,顧客也會高興的。如果沒有贈品,就贈送「笑容」。
‧商品賣完缺貨,等於是怠慢顧客,也是商店要不得的疏忽。要記住留下顧客的地址,這種補救行動是理所當然的,但漠視這一點的商店特別多。平日是否累積這種客戶信賴度,會使經營成果有極大的差距。
‧決不二價。減價反而會引起混亂和不愉快,有損信用。對不講價的顧客就高價出售,對殺價顧客就減價,這種行徑對顧客是極不公平的。
‧孩子是「福神」。對攜帶小孩的顧客,或被使喚前來購物的小孩,要特別照顧。先在小孩身上下功夫使他欽服,是永遠有效的經商手法。
‧經常思考今日的損益。要養成沒算出今日損益就不睡覺的習慣。今日的利潤,今日就要切實掌握住。
‧要得到顧客的信用和誇贊:「只要是這家店賣的,就是好的」。商店正如每人獨特的臉孔,因為信任那張臉、喜愛那張臉,才會去親近光臨。
‧推銷員一定要攜帶一兩件商品和廣告說明書。有備而來的推銷,才可期望有所成果,切莫空手做不著邊際的推銷。
‧要精神飽滿地工作,使店裡充滿生氣和活力,顧客自然會聚攏過來。要讓顧客推開厚重的大門才能進去,和拒之門外相差無幾。商店應該製造顧客能輕鬆愉快進出的氣氛。
‧每天的新聞廣告至少要看一遍。不知道顧客正熱衷於什麼商品,是商人的恥辱。現在已是信息化時代,顧客對商品的瞭解甚至比商人都多,這是商人所不能不警惕的。
‧經營不是神秘莫測的魔術,也不是詭譎多變的權術。經營就是實實在在地幹事情。坦誠地向員工講明情況,坦率地提出要求。
‧我們把一流的人才留下來經商,讓二流人才到政界去發展。
‧智慧、時間、誠意都是企業的另一種投資。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就不是真正的公司從業員。
‧如果你堅持要上二樓,就會想到搬扶梯;你只想試一試,那就什麼都想不到。
‧生產大眾化的產品時,合理的利潤,比之前更優良的品質,比之前更便宜的售價。
‧永不絕望的誠懇和毅力,會改變既定的事實,化解人的堅定意志。
‧不管別人的嘲弄,只要默默地堅持到底,換來的就是別人的羡慕。
‧非常時期就必須有非常的想法和行動,不要受外界價值觀干擾。
‧順應社會的潮流和事物的關係,才是企業得以發展的方式。
‧有正確的經營理念,始能活用人才、技術、資金、銷售等各方面的制度。
‧以人性為出發點,因此而建立的經營理念及管理方法,必然正確且強而有力。
‧經營者除了具備學識、品德外,還要全心投入,隨時反省,才能領悟經營要訣,結出美好的果實。
‧合理利潤的獲得,不僅是商人經營的目的,也是社會繁榮的基石。
‧說服的方式因時因地有所不同,預先察知什麼情況適合哪一種說服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掌握對方的性格、情緒、不存說服之心地去說服,才有成功的可能。
‧以經濟合理的標準,美化產品造型,才能達到促銷的目的,並形成一種美的文化。
‧腦筋轉個不停,不但使計劃更周詳,別人也會受感染而願全力配合。
‧任何東西本身皆具有說服力,要善用物品的說服力,但不可用來賄賂。
‧不應該借巧妙的降低成本方法賺錢,必須一開始就制定合理的價格。即使對方要求減價也不同意,而是相反,去說服顧客接受這個價格。依我的看法,採取這種方法最成功。
‧人們對於進退事情,往往不容易看得開,但有時間為情況需要,卻不要不有所決定。或者,即使並無情勢逼迫,也必須決定自己的進退事宜。
‧與和自己有往來的公司共存共榮,是企業維持長久發展的唯一道路。
‧不論處在任何狀況,都要有發現光明之路的能力,有視禍為福的堅毅決心。
‧充分瞭解人情的微妙而善加利用,即使是「壞消息「,也可使人覺得合情合理。
‧把握任何時刻與機會,以謙虛有禮的態度,服務顧客。
‧一開始就堅持名副其實的信用,等於是自已儲備了龐大的資金。
‧做生意,要有洞察先機、先發制人的能力、因為這是真刀真槍的決鬥,只許贏,不許輸。
‧為了不讓外資入侵,即使是一團泥塊,也要將它從水中輓救起來,更何況是被土覆住的金塊。
‧雖然起步遲,只要不畏挫折,堅持到底,照樣能超越他人。
‧不論是多麼賢明的人,畢竟只是一個人的智慧;不論是多麼熱心的人,也僅能奉獻一個人的力量。
‧唯有懂得欣賞別人長處,才能領導更多的人。
‧一個領導者應該承認,個人的能力是極為有限的,一個人若做能力以上或以下的工作,都容易遭到失敗。為了避免能力發揮上的缺點,更應該分層負責,這才是提高工作效率最科學的方法。
‧沒有研究心的人不會進步。所以,中央研究的成立,就是要以電器的研究,來促進人類繁榮與同業的發展,就如同開發新藥一樣,不斷研究新電器供應世人。
‧吸引人才的手段,不是高薪,而是企業所樹立的經營形象。要求職者有誠心,肯苦幹,不一定非用有經驗的人。公司應招募適用的人才,程度過高,不見得就合用。
‧經營者必須對任何事的成敗負責。所以,他既要充分授權,又要隨時聽到報告,給予適當指導。
‧敢於要求自己與部下,才是負責任的經營者,也才能突破經營瓶頸。
‧主管要在工作上,不斷地提出他的想法和要求。
‧辛勞被肯定後,所流露的感激,是無以倫比的喜悅。
‧不論經營理念或使命感多麼高明,在物質方面若無法滿足人的需求,那麼即使再強調使命感,也沒有人會聽得進去。
‧名刀是由名匠不斷鍛煉而成的,同樣的,人才的培養,也要經過千錘百煉。 注重新進人員的訓練和指導,因為他們的成長會帶動公司的進步。訓練人才應以人性為管教的模式,並確立賞罰分明的制度。
‧人才是企業成敗的關鍵,惟有順其自然,不憑自己的好惡用人,容忍與自己個性不合的人,並儘量發揮其優點,才能造就人才。提拔年青人時,不可只提升他的職位,還應該給予支持,幫他建立威信。
‧經營者要善用人才,並創造一個讓員工能發揮所長的環境。學歷就好比商品上的標簽,論才用人要看品質,不要只註重標簽價碼。
看完之後,再想想看一次,是原料問題? 製程問題? 檢驗問題?都不是,是經營者是否有如履薄冰,如踏斷橋的心態問題。是經營的問題!經營理念錯誤方向的問題。是管理的問題!是管理沒有正確照經營方向行走的問題。
十種似是而非的企業管理邏輯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6GOR55.html
2015/09/21 來源:HR369人力資源網
十種似是而非的企業管理邏輯
似是而非邏輯一:
常言道:「大家都是聰明人」,現實中,諸多道理誰人不知?
此如遊戲「打怪升級」,升級標準量化。
反之,若遊戲無升級量化標準,僅一句「好好打就能升級」,結果必成「儘管我知道正確的做法,但我無法做正確的事」。
故而,管理者切莫指望通過啟發自覺誘發下屬積極性,切莫視下屬為不明事理之人,否則,最不明事理之人即為管理者,最不識時務者亦獨有管理者。
似是而非邏輯二:
因人而異抓管理,實為「視下如活物」,一旦「視下如活物」,所設計的法規制度必成死物;法規制度若成為死物,在要不要法治的問題上,極易陷入「不管就亂,一管就死」的矛盾中。
似是而非邏輯三:打造文化抓管理。文化產於法規制度,不可無中生有。
企業文化若不能化為行為自覺,謂之文化乎?
:「儘管你喊的口號很響亮,但我孩子的哭聲比這更響亮;儘管你畫的願景很美好,但我個人的願望比這更美好;儘管你定的理念我很認同,但幹完今年我可能就辭職了」。
總之,企業文化非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其源於規定製度、產於規定製度,是規定制度的沉澱。
似是而非邏輯四:
或說:「把權力授予秉公用權者即可」。話雖有理,然,何以界定孰人能秉公用權?靠信任?失察始於信任,信任是諸多管理悲劇的起源。
人一旦嘗到權力徇私的甜頭,「善良君子」極易變成「樑上君子」,細觀諸貪官懺悔書,少有初心不善者。
權力法制化與權力崗位化、人物化之別,猶同選人用人上,權力崗位化或人物化,得權之人是「想」用誰就用誰;權力法制化,是「該」用誰就用誰,無人可左右。
似是而非邏輯五:
實踐中,諸多管理者常不顧法治而四處留情,且有高舉「人性」大旗而以人情替代法制者,以致法治常遭人治肆意蹂躪。
人性關懷本為大善,但舉人性關懷為大治者,必鑄大惡。
但凡想「人性關懷抓管理」者,其思想必存一痴想:人情可換人心。
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此「道」非人道主義之「道」,而是天道酬勤的自然之道。
似是而非邏輯六:
為求「團結就是力量」,其實,但凡想「團結互助」者,其目的無外乎要求員工為企業大局利益著想,為企業長遠利益著想。
但現實中,諸多管理者所言之「團結」,實為「強迫一部分人吃虧受累,鼓勵一部分人坐享其成」。
何有此說?遇有張三干不好的工作就李四幫,李四干不好的工作就讓我來幫;久而久之,張三,李四的工作一來二去全落我頭上;最後,我亦「識實務者為俊傑」地開始學會敷衍、開始學會無能。
所以,管理者務必牢記:真正的團結不是相互幫助,而是各盡其職。員工唯有各盡其職,企業方有發展希望。
其實,管理者要求下屬溝通協作、互為配合,實為管理者工作規劃不細緻、職責區分不明確所致,是管理者將其責任轉嫁給下屬,是強迫下屬為其失職埋單。當然,其結果往往需要管理者親自去協調、親自指揮,此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似是而非邏輯七:
領袖魅力?目標認同?對企業而言,管理者的領袖魅力,目標認同,雖使員工很「享受」,但員工並非為此享受而來,而是為穿衣吃飯、養活家人及追求個人發展而來,是為天道酬勤而來。
「既然領袖魅力、目標認同無法凝聚人,那以何凝聚人?」真正能夠凝聚眾人者,法制而已。
似是而非邏輯八:
人才靠培養?古有云:「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蛟龍失雲雨,或與蝦蟹儔」,說的是人才與管理生態的關係。
但實踐中,管理者往往希望通過勸教得來,幼稚得可恥。
再者,一個蘿蔔一個坑,你將裁縫輪成鐵匠,又將鐵匠輪成廚師,再將廚師輪成園丁,意欲何為?莫非想讓裁縫打鐵?或讓鐵匠炒菜?或讓廚師栽花?
似是而非邏輯九:
常身先士卒、事必躬親?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古人所言「正」者,即為正德、正綱、正責,非萬事躬親。
正德者,言不逆理、行不悖義;正綱者,貼律奉法、公秉執律;正責者,克盡厥職、善其本務。
其實,管理者「正身」之舉實求安撫下屬情緒,不可能誘發出下屬積極性;能誘發下屬積極者,利益而已。
是以,管理者務必要把自個的位置定位準確,諸多企業主亦曾對我有此問,我的答案就八字:上者謀勢,下者謀事。
「勢」為何物?「勢」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本。
就一企業而言,人員履職盡責、奮發進取、執行力強、積極進取為其「勢」。
與「勢」相比,資金、技術、人才、決策等顯得微不足道。
「謀事者,不患於事不成,而患於勢不成。謀事之道似若博弈,善謀者謀勢,不善者謀子;謀勢者局清子鎖而子子相助,一招著先,步步通殺;謀子者局茫子躊而子子自護,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似是而非邏輯十:
表彰獎勵?。
時下諸多企業已習慣年年表彰、月月獎勵、周周評比,如果取消,結果或可試想。管理者搞表彰獎勵初衷雖好,但卻違背「欲無止境」(或說得寸進尺)的人性特點,實為「自己給自己下套」。管理者設立工齡工資、起步工資、獎勵工資、職稱工資、底薪工資等,不管初衷多好,但其結局都是在鼓勵不勞而獲,都在阻礙誘發員工積極性。或可說,當管理者的關心、幫助、人情等等成為一種習慣,也就成為一種欠帳。同理,當表彰獎勵成為一種習慣,最終亦將成為一種欠帳,無益於管理。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6GOR5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