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圖解六標準差
這本書雖然是入門的書,但是,還是得有一點品質管理的知識才能從中有所得。
以下僅是本書的一些摘要,有興趣者可以去找書來看:
1.六標準差,原意是高良率,Six Sigma (6σ)是一種期望品質標準。
(01)標準差0 -良率 6.68
(02)標準差0.25 -良率 10.56
(02)標準差0.5 -良率 15.87
(02)標準差0.75 -良率 22.66
(03)標準差1 -良率 30.85
(02)標準差1.25 -良率 40.13
(04)標準差1.5 -良率 50.00
(02)標準差1.75 -良率 59.87
(05)標準差2 -良率 69.15
(02)標準差2.25 -良率 77.34
(06)標準差2.5 -良率 84.13
(02)標準差2.75 -良率 89.44
(07)標準差3 -良率 93.3200 -意指每一百萬的發生事件中,有九十九萬三千二百件是獲得滿足的。
(02)標準差3.25 -良率 95.99
(08)標準差3.5 -良率 97.73
(02)標準差2.75 -良率 98.78
(09)標準差4 -良率 99.3800 -意指每一百萬的發生事件中,有九十九萬三千八百件是獲得滿足的。
(02)標準差4.25 -良率 99.70
(10)標準差4.5 -良率 99.87
(02)標準差4.75 -良率 99.94
(11)標準差5 -良率 99.9770 -意指每一百萬的發生事件中,有九十九萬九千七百七十件是獲得滿足的。
(02)標準差4.25 -良率 99.987
(12)標準差5.5 -良率 99.997
(02)標準差5.75 -良率 99.99833
(13)標準差6 -良率 99.99966 -意指每一百萬的發生事件中,有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六(七)件是獲得滿足的。
2.若是標準值太低的話,就要開始使用五大行動步驟DMAIC (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Control)改善。站在顧客的立場,來製造商品。
(1)界定(Define) :製造過程中,問題發生的核心為何。
(2)衡量(Measure):衡量錯誤的狀況是否經常發生。
(3)分析(Analyze):分析錯誤的原因。
(4)改進(Improve):改善現況的方法。
(5)控制(Control):訂定流程並持續追蹤。
3.標準差的計算為:先計算所有樣品的平均值,再將每一個樣品和平均值的差值計算出來,再將所有差值相加,再除以樣品數(母體標準),或除以(樣品數-1)(樣品標準)。
4.將樣品值與期望值相比,算出期望值占全體的比率,即可得知此樣品群的標準水平為幾個σ。
例如:期望值是100,100占全部樣品群的幾分之幾,期望值是100,差值是5,95-105占全部的幾分之幾。
5.為何要執行六標準差經營:
(1)競爭力的基礎。
(2)能同時增加價格與口碑。
6.六標準差經營的前置:
(1)CEO的資源與權力的全力支持。
(2)六標準差課程的教育與人力資源的準備。
(3)完成組織與制度的建立。
7.六標準差經營的開始:
(1)界定(Define) :掌握並訂定CTQ(critical to quality):影響品質的決定性因素為何;依據VOC(voice of customer):客戶的訴求點來改善產品。以整體公司的立場,由各相關單位組成經營企畫小組,共同解決問題,共同承擔責任,共享獎勵。
(2)衡量(Measure):將實際問題轉為能計量化的問題,並訂定目標值或期望值標準,依評量方法搜集實際資料,將實際資料轉化為數值資料,且在過程中能找出何處有隱形的問題與浪費。
(3)分析(Analyze):有三種缺點數分析方法:
(1)DPU(單位缺點數(Defect per Unit)):以缺點數為量測的基準,全部發生的缺點數除以總生產單位數後再乘於100=DPU的不良率。再針對DPU最多的生程流程優先列為改進對象。
(2)DPO(機會缺點數(Defect per Opportuinities)):將產品本身會發生缺陷的情況也考慮進去的話,DPO等於總缺點數除以總發生缺點機會數,意指:產品本身會有數個發生缺點的機會,而在其中有發生了缺點的總次數。
(3)DPMO(百萬機會缺點數(Defect per Million Opportuinities)):當缺點發生機會為百萬個時,所發生的缺點次數。亦即將DPO再乘於一百萬後的數值,可轉換成六標準差水準來比較。例如:0.0025DPO=2500(PPM)DPMO,轉換對應表可得知大約為4.3σ。
σ DPMO σ DPMO σ DPMO
-0.3 964070 1.8 382089 4.0 6210
-0.2 955435 1.9 344578 4.1 4661
-0.1 945201 2.0 308538 4.2 3467
0.0 933193 2.1 274253 4.3 2555
0.1 919243 2.2 241964 4.4 1866
0.2 903199 2.3 211855 4.5 1350
0.3 884930 2.4 184060 4.6 968
0.4 864334 2.5 158655 4.7 687
0.5 841345 2.6 135666 4.8 483
0.6 815940 2.7 115070 4.9 337
0.7 788145 2.8 96801 5.0 233
0.8 758036 2.9 80757 5.1 159
0.9 725747 3.0 66807 5.2 108
1.0 691462 3.1 54799 5.3 72
1.1 655422 3.2 44565 5.4 48
1.2 617911 3.3 35930 5.5 32
1.3 579260 3.4 28716 5.6 21
1.4 539828 3.5 22750 5.7 13
1.5 500000 3.7 13903 5.8 9
1.6 460172 3.8 10724 5.9 5
1.7 420740 3.9 8198 6.0 3.4
(4)單位流程良率:意指總產品缺點數之中,允許有幾個缺點不良品。初期良率:指各站的允許不良率,不管缺點發生的機會多或少,即意指總產品數之中,允許有幾個不良品。例如:一百個產品,一產品有五個缺點數,全部集中在一個產品身上的話,單位流程良率為95%而已,但以初期良率計算為99%。若使用初期良率計算,在每一不同的工作站累積之下,會使得最終累積的不良品增多。
以上總結為:
(1)確認缺點的形態與種類。問題調查表,流程圖,品質數值表。
(2)找出缺點的原因。故障分析表,工程屬性分析表,標準差水準計算。
(3)調查原因是從何時何地發生。
(4)建構目前品質測試實驗資料
(5)改進缺點時,決定目標期望值。
(6)與界定階段所定的改進目標進行比較。
(7)是否修正初始的改進目標。
(8)決定是否推動改進計畫小組。
(4)改進(Improve):透過分析掌握問題點,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案。特性要因圖,柏拉圖效率圖,迴歸分析,創意分析,層次分析等技法。
(1)改善品質所先花費的成本:教育訓練與管理的成本,測試檢驗評量的成本,再製以及更換的虧損的成本。
(2)不良品的損失:COPQ(Cost Of Poor Quality):分為「看得見的費用」和「看不見的費用」,看得見的費用是指預防和訓練和再製的費用,看不見的費用是指外部虧損的部分,顧客信任度降低的部份,庫存增加的成本,開發測試時間增加的成本,會計上無法掌控的費用。
(1)對於產生問題的環境,製造過程,作多方面檢討,使其符合規定與標準。
(2)擬定幾個改定計畫後,選擇一個最合適的方案,將方案在工作現場上實際測試。
(3)與測試之前的水準相比較,調查是否有效。請注意是要改進製程,而不是要改惡製程。
(4)檢驗改進計畫,並擬定整體的執行計畫,並加以應用。
(5)控制(Control):
為了防止再度發生改進以前的問題,必須防範於未然維持改進的階段。
若還無法獲得滿意的結果,在繼續反覆改進,審議與檢證,訂定標準,直到滿意為止。
之後,將所有的流程加以程序化,經由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控,檢測是否落實改進任務。
8.推動績效衡量:大都採用投資報酬率:ROI(Return on investment)。平衡計分卡:BSC(Balance Score Card)。
(2)不良品的損失:COPQ(Cost Of Poor Quality):分為「看得見的費用」和「看不見的費用」,看得見的費用是指預防和訓練和再製的費用,看不見的費用是指外部虧損的部分,顧客信任度降低的部份,庫存增加的成本,開發測試時間增加的成本,會計上無法掌控的費用。
(1)顧客如何看我們:顧客滿意度,顧客維持率,顧客收益性。
(2)財務的觀點:營收獲利,附加價值,現金流量。
(3)內部流程:建構有效率的研究、設計、開發、品質與時間管理的流程,
(4)學習與成長:員工滿意度,員工維持度,員工生產力,及未來的成長性。
(5)獎勵制度:給予獲利分配,團隊獎勵,個人獎勵,資格(知識能力)的獎勵。
一旦落實制度,便可看見以下成果:(1)可以擺脫高待遇低效率的惡性循環。(2)成為永續經營,確保競爭力的能力(3)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企圖心與忠誠度。
9.選擇正確的推動方法:
(1)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2)評量標準是否可靠公正。
(3)計畫案是否正確,是否該考慮的因素都考慮了。
(4)執行的人員是否正確。
(5)解決問題的流程與思考方法是否正確。
(6)使用的工具是否正確,能否有效靈活的使用工具。
10.善後及未來計畫:
(1)撰寫計畫時,明確指出目的與對象。
(2)不要只記錄結果,應該用統計方法記錄解決問題的內容與過程。
(3)針對DMAIC或DMADOV各階段,整理出解決問題的順序。
(4)內容要讓閱讀者產生興趣,同時容易理解。
(5)簡略整理:報告內容要充份,但也要簡潔,資料或實驗內容等數據,儘量以附錄方式處理。
(6)從觀察計畫的經驗與教訓中,及他人的批評中,反覆反省計畫流程,作為未來活動的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