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六種時尚生活有損健康

日本已將「慢性病」更名為「生活習慣病」,若從年輕就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可「活得久、活得好、老得慢」。

慢性病文明病老人病,由日常飲食、生活習慣而來。

慢性病、文明病、老人病在日本被稱「生活習慣病」。醫療佔10%、環境和遺傳佔20%,生活習慣佔50%,也就是說,人要為自己的死亡負一半的責任。

20項非改不可的錯誤生活習慣:喜吃燙食,飯前吃過多糖,不吃早餐,飲咖啡/茶過量,水分攝取不足,抽菸,喝酒過量,嚼檳榔,上網時間長,坐超過一小時,睡眠不足四小時睡眠超過九小時剛睡醒,立即下床,未經醫師處方而隨便服用中西成藥,便秘時用力排便,上廁所閱讀書報壓腸子太久,缺乏運動,憋尿,翹二郎腿,彎腰搬重物,上網時間長,長時間吹人造冷氣,長時間吹人造暖氣,穿緊身衣物,使人產生缺氧反應,引起疼痛。

 

冬天9大傷身壞習慣 - 常春月刊 - 台視網站

 

冬天9大傷身壞習慣

     冬天天氣冷,人體畏寒自然會有一些反應與作為,久而久之便養成習慣,但這些習慣其實對身體是有傷害的。
     這些冬天常見的幾個壞習慣,會產生什麼問題?應該怎麼做,可以健康過冬?


壞習慣1:全身肌肉 關節縮起來
壞習慣2:嘴唇乾 頻頻抿嘴唇
壞習慣3:洗過燙 的熱水澡
壞習慣4:吃太燙 的東西
壞習慣5:冬季進補 補過頭
壞習慣6:餓得快  寒夜吃熱宵夜
壞習慣7:喝過量的酒 熱身子
習慣8:在暖暖被窩 裡憋尿
壞習慣9:懶得上廁所 少喝水

壞習慣1:全身肌肉關節縮起來

緊縮起身子,剛開始會覺得比較暖了, 但緊縮久了,血液不通反而會覺得愈來愈冷,就乾脆縮著身著連續好幾小時暖暖被窩都不動,也因此肌肉僵硬,血液凝滯。

解決對策:每隔一陣子 就要動一動

    動一動,讓肌肉可以伸展。雙手向上舉握。高舉過頭,雙手握緊維持3–5秒,鬆開3秒後再重複進行,腳板翹起用力伸展腿肌肉, 再往下用力,肌肉收縮放鬆各持續3–5秒,這些雖然是很小的動作,但卻是很好的肌肉能量動作,多做幾次的運動再加上呼吸訓練,用力吸飽氣,再把嘴嘟小小地慢慢均勻地細長吐氣,讓肺活量增大,如此連心肺功能也可一起訓練。


壞習慣2:嘴唇乾 頻頻抿嘴唇

    嘴唇都乾到裂開來了,用口水把嘴唇沾濕。嘴唇上薄薄的表皮又被破壞一層,嘴唇裂痕深度又加深了。

解決對策:多喝水,擦有保濕護成分唇膏

    要多喝水,才不會因為體內缺水而讓嘴唇更乾,建議用沾了涼開水或凡士林等保濕劑的棉花棒,擦上有油脂的護唇膏。刷牙後嘴唇上的牙膏要沖乾淨,以免牙膏成分造成刺激。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喝太熱的湯或水,避免吃辛辣的食物。即使是冬天,也要加強防曬。


壞習慣3:洗過燙的熱水澡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泡熱水澡會讓人愈泡愈舒服, 而且溫度的耐受性易讓人將水溫愈加愈熱,泡得全身暖烘烘雖然很舒服,但是溫度愈高,皮脂膜愈易被洗掉,不只皮膚缺油脂易變乾,天然的保護膜被破壞後,也會因為乾癢而搔抓,一不小心就可能細菌感染。洗澡水太熱也容易引發乾癢症,而糖尿病患及肝病患者也較易引發皮膚乾癢。


解決對策:水溫不超過 40℃ 加強保濕

    趙昭明建議,水溫不要超過 40℃ ,夠熱,洗後夠暖夠舒服,也不易引起皮膚的不適。 
    皮膚容易乾癢的人,平常就要注意加強保濕,補水後也要鎖水,保濕劑不只是泡完澡用,一天要補充好幾次才行。
      因此泡澡每次不要超過10分鐘,起來喝水擦擦保濕劑,至少隔5分鐘再下去泡,在湯屋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才不會讓體內體表的水分流失太多。

壞習慣4:吃太燙的東西

    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薛光傑提醒,蛋白質變性的溫度是 50℃– 55℃ ,人體就含有蛋白質,吃太熱當心大傷害。常看到抱怨喉痛的患者,舌頭及口腔黏膜都已纖維化,就是因為吃太燙的食物造成的,久而久之可能引起癌前病變的口腔白斑。
薛光傑說, 包餡的食物內外溫度差很大,有時外皮微溫覺得可以吃進嘴裡,但一咬開內餡卻很燙人,有人會直接在嘴裡吹涼,有些人則是乾脆快速吞下,對食道又是一個大傷害。

解決對策:多拿個碗冷卻,湯圓湯包剪開

    薛光傑說,吃熱燙的食物是一種習慣,也可能是口腔黏膜細胞和末梢神經纖維化影響,會愈吃愈不覺得燙,需要吃更燙的食物才過癮,但口腔黏膜、牙周牙齦及食道都可能受傷。


壞習慣5:冬季進補補過頭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表示,每到冬天就會有許多因為失眠、口瘡或是便秘等各種上火症的患者求診,就是補過頭所致。
很多有手腳冰冷的人到了冬天都會認為應該要吃點補品來養生,但部分上了年紀的女性族群多屬陰虛體質而非虛寒體質,陰虛體質者雖然體虛,但體質卻偏熱,偏偏薑母鴨、羊肉爐等,都屬於極熱補的食補,輕則易口乾舌燥,重則引起失眠、青春痘、口破或口瘡久病不癒,或是牙齦腫脹、便秘等各種上火氣的症狀。


解決對策:一個月最多吃一次 水加多一點

 一般人一個月最多吃一次,虛寒體質者最多也不宜超過兩次,而40歲以下的女性偶爾可以吃些食補,但若年過40即將更年期,或已經更年期的女性體質多屬陰虛,很容易上火,最好不要吃。

如果想吃的話,楊賢鴻建議,藥材濃度減少,水或高湯多加一些,以降低藥性濃度,鍋裡多加些涼性蔬菜如白菜、金針菇及白蘿蔔、木耳,沖淡藥效。不過,最好還是選擇涼補,如麥冬、玉竹、菊花、西洋參鬚及白木耳等藥材,或是以蓮子、山藥、芡實、茯苓組成的四神湯。

    楊賢鴻說,吃補藥要看個人體質,覺得手冷腳冷血循不好, 但是平常也容易上火的人,最好選擇以補氣為主的食補,例如以參鬚取代人參的參鬚雞湯,而不是吃補血養血的大補藥膳。


壞習慣6:餓得快 寒夜吃熱宵夜

睡前吃宵夜,加上馬上入睡沒運動,體內血糖一下迅速上升一下降低,半夜易醒干擾睡眠,且很多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好,使得栓塞性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劇增。多人冬天晚上愛熱食,吃完馬上就睡,胃酸逆流嗆到胸、 喉而引起疼痛。

解決對策:晚餐要吃澱粉 比較不會餓

    很多人習慣晚餐少吃澱粉,只吃一點青菜加少量的肉,這樣的飲食在冬天夜晚很快就會餓,建議一定要吃澱粉,避免甜食及含糖飲料,可維持飯後血糖穩定,並維持較長的時間不餓,較不會想吃宵夜。
    刷牙也有助抵抗宵夜誘惑,吃完晚餐與水果後就刷牙,很多人不想再刷一次就會戒掉宵夜習慣。
    有些人晚餐吃得早,擔心半夜會餓壞而吃宵夜,但其實只要撐過飯後3小時不吃,飢餓感就消失了,可以一覺到天亮也不會餓。


壞習慣7:喝過量的酒熱身子

    寒風颯颯,很多人都會想來杯燒酒暖暖身,小心! 喝酒雖然會讓人感覺全身暖呼呼,可是暖意只是暫時性,反而容易讓人體溫喪失。
    何一成表示,確實酒精可以讓血管擴張與增加新陳代謝,讓人覺得身體變溫暖,不過血管擴張的效應過了一小時後最強,此時體熱大量喪失,人反而會覺得更冷,而適得其反。
    
    喝酒過量也造成痛風患者易在冬天發作,酒精對痛風患者有雙重不良影響,一是釀造酒本身釀造過程普林含量高,特別是有顏色的酒;二是酒精在體內代謝會產生尿酸,都會讓痛風發作。


解決對策:喝酒適量 痛風者飲酒減半

    何一成說,喝酒酌量讓人舒適並讓體溫上升,只要不要過量即可,例如葡萄酒不要超過 100c .c.,啤酒不要超過 300c .c.,烈酒不要超過 30c.c.,喝酒後要注意穿衣保暖。
    如果是痛風或慢性病患,飲酒量則要減半,也就是葡萄酒一天不能超過 50c .c.,啤酒不要 150c .c.,而烈酒也只能 15c .c.。此外,最好不要在睡前喝酒,以免半夜胃酸分泌加上酒精作用,易對胃部造成刺激。


習慣8:在暖暖被窩裡憋尿

    冷冷的天,窩在被窩裡好舒服, 憋著尿不去上廁所,只為了能多睡一些。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世聰提醒,經常憋尿小心膀胱發炎上身。

    黃世聰表示,夏天排汗多會一覺到天亮才想上廁所的,冬天排汗少,尿量相對就會比較多,許多人在冬天離原來的起床時刻還有一段時間就被尿急逼醒了,因為憋尿脹過頭,起床解第一泡尿時總是比較不好解,甚至出現灼熱感或血尿等嚴重感染症狀。


解決對策:有尿意別憋,睡前少喝水

    黃世聰提醒,冬天睡覺時有尿意的時候還是得去上廁所, 否則偶爾憋一、兩次尿是沒什麼大問題,但若長期憋尿,膀胱的積尿也可能逆流到腎臟而造成腎臟積水,更嚴重者還可能造成腎衰竭。

睡前喝水量少一些,少吃會利尿的瓜類水果,茶、咖啡及冰冷飲料也要少喝,若有服用利尿劑,最好配合醫囑將服藥時間調到早上。

晚上最好用溫水洗手洗臉, 避免冰冷的環境刺激膀胱引發過動症狀。


壞習慣9:懶得上廁所 少喝水

冬天雖然汗出得少,但水分如果補充不夠, 就可能因尿液太濃稠而引發結石發作或感染。而且當尿液濃度愈高時,對膀胱黏膜的刺激也愈嚴重,更容易引起膀胱過動現象,所以當小便顏色都呈深黃色時,表示水分攝取不夠,可能對膀胱黏膜已經形成很大的刺激,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最好適時多喝點水,即使冬天流汗少,至少也要攝足一天1000c.c.左右。


解決對策:喝溫開水,2–3小時解尿一次

    黃世聰建議,冬天補充水分時以溫開水為主,一來因為水溫較高了, 大家就會慢慢喝,讓水分可以得到適量的補充,二來溫水相較於冰水,較不易刺激膀胱過動,不會一喝就想上廁所。


    至於擔心喝水後頻尿的情形,黃世聰建議,要學會忍住尿,但「忍尿」不同於「憋尿」。憋尿是超過4小時以上不解尿,這是不對的,但也不要一有尿意就馬上上廁所;而忍尿則是要讓膀胱有擴脹的機會,發揮膀胱正常儲存尿液的功能。

膀胱就像汽球,必須要有經常性尿液擴脹膀胱的機會,才能維持膀胱的彈性與發揮儲尿及排尿功能,有人可能數10分鐘一有尿意就去解尿,膀胱無法發揮儲尿功能,久而久之膀胱容積愈來愈小,進而產生頻尿、尿急等過動症狀。此時雖然膀胱尿液不多,但只因感覺尿急,就去排尿或沒尿硬擠,不但會發生小便量少而且困難,甚至需用力解尿,長期下來,有些患者甚至於會尿到疝氣或痔瘡發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